魏永生,鄭敏燕,耿 薇,劉 建
(咸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常用動、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組成的分析
魏永生,鄭敏燕,耿 薇,劉 建
(咸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以氫氧化鉀/甲醇堿催化法對食用油樣品進行甲酯化衍生化預(yù)處理,采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shù),對采自西安、咸陽市的16種食用植物油和4種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和雞油)中的脂肪酸組成進行測定,并對其所含各類脂肪酸的比例關(guān)系進行詳細地分析,以確定不同類型食用油的營養(yǎng)特征。結(jié)果顯示,各類食用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棕櫚酸、硬脂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單烯酸以及芥酸等;不同類型的食用油脂中,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之比值差異極大,而且多不飽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與n-3脂肪酸之比值差別也很大。
食用油;脂肪酸;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
油脂是一大類天然有機化合物,其化學組成主要包括脂肪(三酰甘油酯,也稱甘油三酯)和類脂(磷脂、甾醇、色素等)。其中,甘油三酯占動、植物脂類的95%以上,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用到的脂肪(食用油)幾乎都是甘油三酯混合物[1-2]。食用油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來源之一。油脂的化學性質(zhì)和功能由其所含的脂肪酸及其在甘油三酯分子中的位置所決定,甘油三酯在加熱、酸、堿或脂酶作用下可發(fā)生水解反應(yīng),最終將得到甘油和各種類型的脂肪酸[2-3]。脂肪酸是油脂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天然油脂中已鑒定的脂肪酸有500多種[3]。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主要分為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營養(yǎng)學和生物臨床醫(yī)學研究認為,脂肪酸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4-6],飲食中長鏈脂肪酸的組成及含量與各種疾病(如腫瘤、冠心病、心腦血管病和老年癡呆癥等)的發(fā)病率呈正相關(guān)性[5-8]。因此,脂肪酸的組成和含量也就成為衡量食用油營養(yǎng)價值的最重要指標[5-6]。曾有文獻[9-10]對當?shù)厥惺鄄煌放剖秤弥参镉突蛱禺a(chǎn)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組成進行了報道,但通過實測數(shù)據(jù)分析討論市售食用油中SFA:MUFA:PUFA比值以及n-6與n-3脂肪酸比值的報道較為少見。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動、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類成分的分布情況,本實驗擬采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聯(lián)用技術(shù),對采自西安、咸陽市的16種植物食用油以及4種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和雞油)中的脂肪酸組成進行測定,并對其各類脂肪酸的比例關(guān)系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討論,以供相關(guān)研究參考。
1.1 材料與試劑
食用油樣品購自西安、咸陽市,分別記為菜籽油1#、2#、3#(品牌菜籽油)、4#(散裝菜籽油)、5#(品牌菜籽油),調(diào)和油1#(二代調(diào)和油)、2#(天然谷物調(diào)和油)、3#(深海魚油調(diào)和油)、4#(DHA谷物多食用植物調(diào)和油),豆油(散裝大豆油),芝麻油(現(xiàn)磨芝麻油),橄欖油1#、2#(品牌橄欖油),花生油(品牌花生油),玉米油(玉米胚芽油),葵花油(葵花仁油)以及豬油、牛油、羊油和雞油。對于植物油,直接取樣分析;對于動物油,先取其新鮮脂肪,在干凈鐵鍋中加熱煉制成液體油狀后再分析。
氫氧化鉀、乙醚、正己烷、甲醇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2 儀器與設(shè)備
GC-MS/QP2010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帶NIST 147質(zhì)譜數(shù)據(jù)庫) 日本島津公司;KQ250DE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 江蘇昆山超聲波儀器有限公司;TDL-40B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
1.3 方法
1.3.1GC-MS操作條件
色譜條件:J&W DB-17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m× 0.25mm,0.25μm);載氣為純度99.999%氦氣;柱初溫150℃,保溫3min,以20℃/min升溫速率升至200℃,再以2℃/min升溫速率升至230℃,保溫3min,再以10℃/min升溫速率升至250℃,保溫2min;進樣口溫度260℃;柱前壓92.3kPa,柱流量1.00mL/min,分流比50;進樣量1μL。
質(zhì)譜條件:電子電離(electron ionization,EI)源,離子源溫度200℃,GC-MS接口溫度230℃,電子倍增器電壓1.12kV,電子能量70eV,質(zhì)量掃描范圍m/z 29~350,溶劑峰切除時間2.5min,質(zhì)譜檢測起測時間3.0min。
1.3.2 脂肪酸甲酯化衍生化
為了降低脂肪酸沸點、以利于GC分析,通常都要對脂肪酸進行甲酯化衍生化預(yù)處理。常用的脂肪酸甲酯化方法主要有氫氧化鉀/甲醇堿催化法和硫酸/甲醇酸催化法,這兩種方法都具有快速、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11]。據(jù)實際測試,氫氧化鉀/甲醇堿催化法對結(jié)合態(tài)脂肪酸(如脂肪酸甘油酯等)衍生化效果很好,因此本實驗選用氫氧化鉀/甲醇堿催化法對樣品進行預(yù)處理。具體方法為:取食用油樣品50~100mg于25mL比色管中,精密稱定,分別加入正己烷-乙醚(體積比2:1)5mL,0.5mol/L KOH-甲醇溶液3mL,搖勻,室溫超聲波處理10min;加5mL純水于比色管中,反復(fù)搖勻;轉(zhuǎn)移至離心管中,4000r/min離心2min;吸取上層脂肪酸甲脂,作GC-MS分析。
1.3.3 脂肪酸的鑒定和定量分析
對每一個食用油樣品的脂肪酸甲酯進行GC-MS分析后,將得到總離子流(total ions chromatogram,TIC)譜。對TIC圖中的每一個色譜峰,首先應(yīng)用GCMS solution Release 2.10專業(yè)分析軟件,借助NIST 147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和鑒定。通過與標準譜圖對照以及對質(zhì)譜碎片峰進行分析,確定每一個成分的化學結(jié)構(gòu)。按峰面積歸一法進行定量分析,將每一個化合物色譜峰面積所占的相對分數(shù)作為食用油中各組成脂肪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
2.1 脂肪酸成分的MS定性
GC-MS聯(lián)用分析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通過MS數(shù)據(jù)對化合物進行定性,再結(jié)合GC的分離優(yōu)勢,從而實現(xiàn)復(fù)雜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當標準對照品無法得到時,或者即使有標準品,但由于某些原因難用于定量分析時,GC-MS峰面積歸一化法將是一種有效的同時定性定量方法。就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而言,如果采用GC分析法,通常使用的標準對照品有兩種,第1種是純游離脂肪酸,第2種是純游離脂肪酸甲酯。若使用第1種對照品,由于油脂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以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并非游離態(tài);當對這兩種不同存在狀態(tài)的脂肪酸進行甲酯化衍生化時,其衍生化反應(yīng)的化學平衡位置或產(chǎn)率未必相同。若使用第二種純的游離脂肪酸甲酯作對照品,則必須要保證脂肪酸甘油脂能夠100%的水解,并且甲酯化衍生化反應(yīng)的產(chǎn)率也必須達到100%,否則肯定產(chǎn)生較大的誤差。而GC-MS峰面積歸一化法將不存在上述問題。以菜籽油4#為例,其所含棕櫚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花生烯酸以及芥酸等主要成分的脂肪酸甲酯實測MS譜圖見圖1,與NIST 147標準數(shù)據(jù)庫中的譜圖進行對比,相似度都在90%以上。再通過對各化合物的質(zhì)譜碎片裂解規(guī)律進一步人工分析,可以對每一個化合物的化學結(jié)構(gòu)進行定性。
圖1 主要脂肪酸成分脂肪酸甲酯MS圖Fig.1 Mass spectra of methyl eaters of major fatty acids
2.2 食用油脂肪酸組成測定
以菜籽油4#、調(diào)和油3#為例,按前述實驗方法對其進行GC-MS分析,所得TIC圖見圖2,詳細分析結(jié)果見表1。
圖2 兩種油樣的GC-MS分析TIC譜圖Fig.2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s of rapeseed oil No. 4 and blended vegetable oil No. 3
在相同條件下,對其余18種動、植物油進行分析,分別得到數(shù)量及質(zhì)量分數(shù)不等的脂肪酸組成。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對每一種油品都給出詳細的分析結(jié)果。20種食用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對比見表2,GC-MS分析TIC譜圖對比見圖3。
表1 菜籽油4#、調(diào)和油3#脂肪酸組成分析結(jié)果Table 1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fatty acids from rapeseed oil No. 4 and blended vegetable oil No. 3
圖3 20種食用油GC-MS分析總離子流圖Fig.3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s of edible fats and oils
表2 20種食用油主要脂肪酸組成GC-MS分析實驗結(jié)果Table 2 GC-MS analysis results of major fatty acids in edible fats and oils
2.3 討論
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的組成和比例是衡量油脂營養(yǎng)價值的重要指標,相關(guān)文獻報道,不同國家和組織對膳食中SFA、MUFA和PUFA的攝入量和構(gòu)成比有較多的建議或推薦,對于不同的人群,SFA、MUFA和PUFA的推薦比值通常在1:1:1、3:4:3、1:4:1或者1:6:1等[5],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推薦值是1:1:1[12]。考慮到人們的日常食物中已經(jīng)有了較多的動物類油脂,因此在食用油中SFA的比例還應(yīng)該明顯降低。
從表2對20種常見動、植物油的分析測定結(jié)果可見,菜籽油的這一比值通常在1:10:3之間,說明菜籽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這其中芥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大多在20%以上,沒有經(jīng)過精制處理的散裝菜籽油中甚至達到40%以上(對應(yīng)樣品菜籽油4#是在小農(nóng)貿(mào)集市上采購的無生產(chǎn)廠家、無品牌產(chǎn)品)。由于芥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直有較大爭議[13],因此,經(jīng)常食用高芥酸菜籽油應(yīng)該密切關(guān)注它們的安全性問題。從4種調(diào)和油的分析結(jié)果來看,比值一般在1:4:4范圍內(nèi),結(jié)合日常生活中通過肉食食物已經(jīng)攝取的大量SFA,1:4:4的配比可以幫助人體達到營養(yǎng)學家推薦的1:1:1比例。對于宣傳中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橄欖油來講,其平均比值通常在1:5:0.6范圍,其中油酸含量占了絕大部分,質(zhì)量分數(shù)達到70%以上。對于芝麻油、玉米油和葵花油來講,其比值分別為1:2.9:3.3、1:2.1:4.8和1:2.0:3.2,這說明在這3種食用油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占了大多數(shù),營養(yǎng)價值高,這其中亞油酸的含量較高,其質(zhì)量分數(shù)大多在50%以上。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比值分別為1:1.4:2.3和1:2.1:1.7,說明各類脂肪酸的分布相對均衡。對于豬、牛、羊等動物油來講,比值基本上在1:0.5:0.1范圍,飽和脂肪酸占了大部分,各類飽和脂肪酸質(zhì)量分數(shù)之和通常都在60%以上,從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來看,應(yīng)該少用。在動物油的詳細分析結(jié)果中還發(fā)現(xiàn),豬、牛、羊油中都含有微量的奇數(shù)碳原子飽和脂肪酸,如十三烷酸、十五烷酸以及十七烷酸等,其是否具有生理活性功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對于雞油而言,比值在1:1.5:0.5范圍,單不飽和脂肪酸質(zhì)量分數(shù)之和為50%,飽和脂肪酸為33%,多不飽和脂肪酸為17%;與動物油相比,雞油營養(yǎng)價值更高。
對于多不飽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和n-3脂肪酸的比例,營養(yǎng)學家提出,小于4:1的理想比值是有益于保障人體健康的脂肪酸平衡模式[14]。n-3脂肪酸具有能凈化血液,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壓,活化大腦細胞,防止老年癡呆病的發(fā)生等優(yōu)點[8,15],當n-6脂肪酸相對于n-3脂肪酸過多時,會合成人體的炎癥因子[6]。從表2可見,大部分菜籽油的比值在理想范圍內(nèi),調(diào)和油和大豆油的比值在6~12之間,而其余品種的食用油中,以亞麻酸為代表的n-3脂肪酸的含量甚微,市售食用油應(yīng)提高亞麻酸含量。
就單一脂肪酸品種來講,棕櫚酸、硬脂酸在動物類油脂中的含量高,油酸在橄欖油中占絕對優(yōu)勢,亞油酸在葵花籽、玉米、芝麻、大豆等油脂中的含量高,芥酸和花生烯酸在菜籽油中含量較高,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功能的亞麻酸在大部分菜籽油和調(diào)和油中的質(zhì)量分數(shù)都超過了5%,而在其他油中都低于1%。
20種常見動、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組成的測定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類型的食用油各有其特點、并體現(xiàn)出不同的營養(yǎng)價值,特殊人群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品種的食用油。普通人群不易長期選用單一品種食用油,應(yīng)該不時更換各種品種的食用油混著吃才有助于達到營養(yǎng)均衡的狀態(tài)。
[1]張忠, 郭巧玲, 李鳳林, 等. 食品生物化學[M].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9: 44-47.
[2]周文化, 鄭仕宏, 蔣愛民. 植物油脂脂肪酸組成及位置分布研究進展[J]. 糧食與油脂, 2011(3): 4-6.
[3]汪東風. 高級食品化學[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9: 106-119.
[4]CROWE F L, ALLEN N E, APPLEBY P N, et a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lasma phospholipids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in a case-control analysis nested with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J]. Am J Clin Nutr, 2008, 88(5): 1353-1363.
[5]李麗, 吳雪輝, 陳春蘭. 調(diào)和油的配比對人類健康的影響[J]. 中國油脂, 2008, 33(12): 7-12.
[6]曾亞麗. 食用油的營養(yǎng)分析與合理選用[J]. 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 創(chuàng)新版, 2010 (7): 68-70.
[7]GERBER M, THIEBAUT A, ASTORG P, et al. Dietary fat,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risk of cancer[J]. 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05, 107(7/ 8): 540-559.
[8]JUDE S, ROGER S, MARTEL E, et al. Dietary long-chain omega-3 fatty acid of marine origin: a comparison of their protective effects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breast cancers[J]. Prog Biophys Mol Biol, 2006, 90(1/3): 299-325.
[9]李丹華, 朱圣陶. 氣相色譜法測定常見植物油中脂肪酸[J]. 糧食與油脂, 2006(8): 46-48.
[10]黃玉華, 鄧澤元. 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調(diào)查與分析[J]. 食品科技, 2007, 32(10): 248-250.
[11]薄海波, 王霞, 翟宗德, 等. 堿催化法衍生化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分析青海湖裸鯉魚油中的脂肪酸[J]. 色譜, 2006, 24(2): 181-184.
[12]中國營養(yǎng)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人量[M].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0: 35-37.
[13]雷紅, 蔡亮亮, 操麗麗, 等. 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對小鼠食用安全性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10, 31(19): 321-324.
[14]王華志, 王道波, 李秋霖, 等. 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與人體健康[J]. 糧油加工, 2010(6): 16-19.
[15]HU F B, BRONNER L, WILLETT W C, et a1. Fish and omega-3 fatty acid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 J Am Med Assoc, 2002, 287(14): 1815-1821.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mmon Animal Fats and Vegetable Oils
WEI Yong-sheng,ZHENG Min-yan,GENG Wei,LIU Jia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China)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16 vegetable oil samples and animal fat from 4 species was analyzed by GC-MS for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the percentages of various fatty acids and their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was achieved through mythyl ester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KOH/MeOH. The major fatty acids in the edible fats and oils included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oleic acid, 11-octadecenoic acid, linoleic acid, linolenic acid, 11-eicosenoic acid and erucic acid. Among them, a very high difference was in the ratios among saturated, monounsaturated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eanwhile, the ratio between n-6 and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lso exhibited an obvious difference.
edible oil;fatty acid;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S227;TQ646.4
A
1002-6630(2012)16-0188-06
2011-07-21
陜西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JM2009)
魏永生(1964—),男,教授,主要從事天然產(chǎn)物化學研究。E-mail:wys4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