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澤民,要娟娟,趙萍萍,王宏庭
(1.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環(huán)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6)
施肥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科學家Hoeft認為,如果立即停止施用化肥,全世界的農作物產量將減少40%~50%[1]。目前,我國的氮肥用量約占全世界氮肥總用量的1/3[2],但肥料施用的當季利用率較低,低于發(fā)達國家10~20百分點,這不僅造成了經濟和資源的巨大浪費,還帶來了巨大的環(huán)境風險[3]。合理施肥可以通過減弱和消除養(yǎng)分限制因子而獲得大幅度的增產[4]。國內學者針對冬小麥或夏玉米單季作物的合理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已開展了許多研究[5-13],但針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整體考慮的施肥管理研究相對較少,仍缺乏簡單實用的施肥管理技術。目前,華北地區(qū)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中氮肥過量施用已相當嚴重[14-17],增肥不增產,肥料利用率低下,潛在環(huán)境壓力加大已成為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面臨的最突出問題[17-19]。晉南地區(qū)是山西省小麥—玉米輪作主產區(qū),面臨著施肥過量和施肥不足及養(yǎng)分不平衡施用的嚴重問題,影響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筆者以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為研究對象,在控制總氮量條件下,研究氮肥在其體系內的分配,擬形成適合晉南地區(qū)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高產、高效、優(yōu)質、環(huán)保的養(yǎng)分管理技術,以便為晉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臨汾市是晉南地區(qū)重要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主產區(qū),屬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在12.6℃左右,年均降水量498 mm,無霜期195 d左右。山西省農科院農業(yè)環(huán)境與資源研究所課題組人員自2002年以來,針對晉南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開展了肥料施用量及施肥方法的一系列研究,已明確了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合理的氮肥施用量。本研究重點開展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內氮肥分配(控制氮肥總量420 kg/hm2)對作物產量、農學效率和純收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試驗設在臨汾市襄汾縣襄汾原種場,土壤類型為石灰性褐土,質地為中壤。
試驗設 6個處理,即 W0M0,W40M60,W45M55,W50M50,W55M45,W60M40。其中,W代表冬小麥季,M代表夏玉米季,字母后的數(shù)字代表總氮量的百分比,重復4次,隨機排列。試驗前采取耕層(0~20 cm)土壤樣品進行養(yǎng)分分析(ASI法)[20]。土壤養(yǎng)分分析結果列于表1。
表1 土壤養(yǎng)分分析結果 mg/L
供試品種:冬小麥為舜麥1718,夏玉米為晉單54。田間小區(qū)面積為50 m2。所用肥料為尿素(46%N)、過磷酸鈣(12%P2O5)和氯化鉀(60%K2O)。磷鉀肥于小麥播前一次性施入,氮肥按方案設計比例施用,小麥季氮肥的1/3 N底施,2/3 N于小麥拔節(jié)期追施;玉米季N在大喇叭口時期一次性追施。試驗方案列于表2。
表2 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施肥方案
冬小麥于2009年10月3日進行季底施肥料,2009年10月4日播種,播量225 kg/hm2,南北向種植,行距20 cm,2009年11月11—13日連降大雪,未澆冬水;2010年3月31日追施小麥季剩余氮肥,并分別于小麥返青期和抽穗期各澆水1次,于2010年6月18日收獲。夏玉米于2010年6月26日播種,2010年7月9日定苗,密度為60 000株/hm2,2010年8月12日追施氮肥后中耕1次,2010年10月10日收獲。收獲時采集所有處理的植株樣品和土壤樣品,植株樣品按常規(guī)方法分析全氮、全磷和全鉀,土壤樣品則分析硝態(tài)氮、速效磷和速效鉀。
值得指出的是,試驗期間氣候因素影響較大,2009年11月11—13日連降大雪,降雨量39.7 mm,未澆冬水,極大影響了冬前小麥的分蘗。2010年3月小麥返青,但氣溫偏低,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約2.8℃,且3月24日出現(xiàn)霜凍,最低溫度達-3.5℃,造成大面積凍害,嚴重地塊新葉全部發(fā)黃干枯,嚴重影響小麥產量。2010年7—8月,夏玉米播種后沒有有效降雨,氣候干旱,影響了玉米的生長發(fā)育,延遲了玉米收獲。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Excel和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氮農學效率(kg/kg)=(施氮區(qū)產量-不施氮區(qū)產量)/施肥量;
氮肥利用率=(施氮區(qū)吸氮量-不施氮區(qū)吸氮量)/施氮量×100%。
表3結果顯示,在總氮量控制的條件下,氮肥在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的分配會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總產量增加,增產率為8.4%~17.4%,處理1總產量最低,為11 095 kg/hm2;處理5的總產最高,為13 026 kg/hm2。方差結果顯示,處理間產量達顯著水平。多重比較進一步顯示,所有施氮處理的輪作總產量均較不施氮達顯著水平,處理5與處理1,6相比,達顯著水平,與處理2,3,4相比,未達顯著水平。單從冬小麥產量看,氮肥施用的增產幅度為277~908 kg/hm2,增產率為5.7%~18.7%。處理3施氮189 kg/hm2產量最高,為5 771 kg/hm2,增產率為18.7%。而處理6較處理1的增產幅度最低,增產率僅為5.7%。氮肥施用量和冬小麥產量的關系符合曲線y=-0.048 8x2+13.547x+486 3,R2=0.968 5**,可以求得獲得冬小麥最高產量的施氮量為138.8 kg/hm2。而夏玉米季受前茬殘余肥力的影響,以處理5產量最高,為7 590 kg/hm2,較處理1增產21.8%。
表3 氮肥分配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的氮肥分配比例影響輪作體系氮肥的農學效率,1 kg N可生產糧食2.2~4.6 kg,其中,處理 5最高,為 4.6 kg;處理 6最低,為2.2 kg。說明在總氮量控制的條件下,冬小麥季施N231 kg/hm2、夏玉米季施氮189 kg/hm2能獲得較高的氮肥農學效率。從冬小麥季氮肥的農學效率看,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施氮比例加大),氮肥農學效率呈降低趨勢。
從氮肥分配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凈收益的影響看,處理5(W55M45)的總產最高,總產值也最高,凈收益也表現(xiàn)最高,為22 146元/hm2,高于處理1;處理6凈收益最低,為20223元/hm2。除處理5外,其他處理均較處理1凈收益有所降低,出現(xiàn)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氣候因素影響產量的潛力發(fā)揮,另一方面受肥料價格飛漲的影響較大。因此,評價經濟效益不僅要從單季作物或單個輪作看,還應從較長時間(兩三個輪作)總體評價。
表4 氮肥分配對農學效益和凈收益的影響
由表5可知,不施氮處理的的吸氮量在小麥季和玉米季均表現(xiàn)最低。方差結果顯示,處理間吸氮量達顯著水平,氮肥施用均可增加作物對氮養(yǎng)分的吸收,但由于作物生長期間受氣候影響較大(春寒和夏旱),造成氮素吸收量偏低,氮肥利用效率普遍不高,致使產量較往年明顯偏低。但不同的氮肥分配仍表現(xiàn)出氮肥利用率的差異,小麥季W45M55處理的氮肥利用率表現(xiàn)最高,為25.4%,而W60M40處理的肥料利用率最低,僅為7.2%;如不考慮前茬殘余肥力的影響,玉米季以W55M45處理的肥料利用率表現(xiàn)最高,為26.1%,同樣以W60M40處理的肥料利用率表現(xiàn)最低,為16.4%。就整個輪作而言,W55M45處理的氮肥利用率略高于其他處理,為20.8%。在氣候異常的年份,獲得這樣的產量和肥料利用率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畢竟試驗期間部分農田受氣候因素影響減產幅度較大,甚至絕收。
表5 氮肥分配對氮肥利用率的影響
在農田生產條件下,作物生長發(fā)育往往受水、肥、氣、熱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響,在栽培管理措施相對一致的情況下,肥料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作物的產量。但在肥料投入量一定的條件下,何時施用、如何分配比例同樣會影響肥料效益的發(fā)揮[5]。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氮肥總量(N 420 kg/hm2)控制下,不同氮肥分配會影響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生物量、產量、收益、農學效率及肥料利用率。冬小麥季施氮231 kg/hm2(55%N)、夏玉米季施氮189 kg/hm2(45%N),能獲得輪作的最大生物量和最大產量,分別為28 361,13026kg/hm2。同時,在冬小麥季施氮231 kg/hm2、夏玉米季施氮189 kg/hm2,還獲得了最高的氮肥農學效益,為4.6 kg/kg,最高的氮肥利用率20.8%以及最大凈收益22 146元/hm2。
冬小麥季施氮231 kg/hm2及基追比例與文獻[6-8](小麥季施氮量應控制在240 kg/hm2以下)基本一致。氮肥基追比例與文獻[7](小麥季基肥追肥比例為4∶6)的研究基本一致。而與孔令聰?shù)萚8]研究結果(小麥施氮 225~300 kg/hm2)相比,小麥施氮量也大體一致,但氮肥的基追比例相反,文獻為基肥2/3、追肥1/3,本研究為基肥1/3、追肥2/3,這可能與土壤肥力基礎及氣候有關。另據(jù)尹曉芳等[11]研究結果,當施氮量超過150 kg/hm2時,多施入的氮大部分都累積在土壤中,但本研究并沒有監(jiān)測到大量的硝態(tài)氮的累積和淋洗(數(shù)據(jù)未顯示),這也可能與土壤結構和降雨量有關。就夏玉米而言,本研究施肥量與陳祥等[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趙榮芳等[13]認為,在華北地區(qū)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下,進行氮素資源優(yōu)化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保持土壤肥力,兼顧生態(tài)效益是當前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試驗期間受氣候因素影響,致使作物產量和氮肥效益及肥料利用率較同一試驗點正常年份的相關研究偏低,冬小麥減產近1/4,夏玉米也減產10%,氮肥利用率也較正常年份降低近13百分點左右。但就合理的施肥量及單季作物肥料的分配比例的效果看,與以往相關研究大體一致[5,21],這也說明本研究的氮肥施用量及分配比例對晉南地區(qū)的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具有理論指導作用。因此,在華北地區(qū)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下,只有進行輪作體系下的氮素資源優(yōu)化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保持土壤肥力,兼顧作物產量、農民收益和生態(tài)效益,才是當前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1]金繼運,林葆.化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和展望[J].作物雜志,1997(2):5-9.
[2]中國農業(yè)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yè)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3]趙其國.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現(xiàn)代土壤科學 [J].土壤學報,2003,40(3):321-327.
[4]朱兆良.施肥與農業(yè)和環(huán)境[J].院士講壇,1999(6):1-4.
[5]王宏庭,趙萍萍.不同施氮運籌對夏玉米產量、凈收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0,38(10):30-33.
[6]楊利玲,季保平,喬顯亮,等.不同施氮量及運籌對小麥生長和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2004(5):46.
[7]陳剛普.濮陽市小麥—玉米輪作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84-86.
[8]孔令聰,汪芝壽,曹承富.氮肥運籌方式對優(yōu)質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1996,24(3):214-216.
[9]薛文多,于立河,郭偉,等.施肥和密度對春小麥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8,14(6):57-60.
[10]駱曉聲,寇長林.不同施肥制下砂土小麥一玉米輪作體系土壤養(yǎng)分的動態(tài)變化[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9(11):64-68.
[11]尹曉芳,同延安,張樹蘭.關中地區(qū)小麥—玉米輪作農田硝態(tài)氮淋溶特點[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0,21(3):640-646.
[12]陳祥,同延安,楊倩.氮磷鉀平衡施肥對夏玉米產量及養(yǎng)分吸收和累積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6):19-22.
[13]趙榮芳,陳新平,張福鎖.華北地區(qū)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的氮素循環(huán)與平衡[J].土壤學報,2009,46(4):684-697.
[14]朱兆良.農田中氮肥的損失與對策[J].土壤與環(huán)境,2000,9(1):1-6.
[15]陳新平,張福鎖.小麥—玉米輪作體系養(yǎng)分資源綜合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16]張福鎖,崔振嶺,王激清,等.中國土壤和植物養(yǎng)分管理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J].植物學通報,2007,24(6):68-69.
[17]Ju X T,Kou C L,Christie P,et al.Change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from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to two contrasting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5:497-506.
[18]Zhao R F,Chen X P,Zhang H L,et al.Fertilization and nitrogen balance in a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in north China[J].AgronomyJournal,2006,98:938-945.
[19]Cui Z L,Zhang F S,Chen X P,et al.On-farm evaluation of an inseason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soil Nmin test[J].Field Crops Research,2008,105:48-55.
[20]金繼運.土壤養(yǎng)分狀況系統(tǒng)研究法在土壤肥力研究及測土施肥中的應用[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1996,2(1):8-15.
[21]趙萍萍.氮肥用量對夏玉米產量、收益、農學效率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0,38(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