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劉誠龍
吳興祚是大清干才,也是入得清官列傳的人物。他從基層做起,最初以貢生授江西萍鄉(xiāng)知縣,以此起步,最高做到兩廣總督,后以履職古北口都統(tǒng)而退休。由塔底至塔頂,沒兩下子是不行的。
吳興祚對部下管制頗嚴,制定了一些紀律,比如有些小吏下鄉(xiāng)擾民,吳興祚就抽他們幾鞭子;再比如旱澇之年,派人到祠堂、學(xué)堂等公共場所生火煮粥,救活了很多災(zāi)民。他還有一項突出才能是軍事,在兩廣總督任上,同姚制府(姚啟圣)取金門、廈門有功。吳興祚是有一些事功的,稱其為干才,也不算過分。
據(jù)說好官有兩條標(biāo)準,一是干事,二是干凈。干事,前已有述;干凈呢,據(jù)說吳興祚不貪,到了退休還是很清貧,所任之地都沒置房產(chǎn),其口袋也不鼓囊,老朋友聚餐,只在土菜館吃一頓,點的只是幾個家常菜。
大清官員單憑干事與干凈這兩條可以上位?若是這么簡單,那機關(guān)也太沒 機關(guān) 了。吳興祚最先官運也不是很好,與領(lǐng)導(dǎo)合不來,官當(dāng)?shù)糜魫?,后來順風(fēng)順?biāo)?、萬事如意,原因是與一位王爺攀上關(guān)系了。這王爺封號為良王,吳興祚與良王有何瓜葛?好像沒有,沒有交情而能攀上關(guān)系,恰是吳興祚異能之處,適遇良王南征,公策杖晉謁,王大喜,立授同知札付。這短短三兩句,句句都蹊蹺,無緣無故,吳氏憑何拜見良王?尤其是 王大喜 ,喜得有點莫名其妙,是吳興祚的進言好聽,還是吳興祚上貢的銀子好使?實在不好理解。
倒是后來有件事,能從中略窺一二。良王弄了一套別墅,廣發(fā)請?zhí)蠹叶挤庵辟R喜,獨吳興祚沒去。這就讓人奇怪:良王是吳氏的知遇大恩人,這次喬遷大喜,為何沒見反應(yīng)?
原來,吳興祚要還良王一個驚喜。他雖沒封禮金,卻承包了老領(lǐng)導(dǎo)新居的裝修——這是很燒票子的,清價萬金,兌換時價,莫說千萬,最少百萬人民幣吧。這萬金是哪來的?吳興祚工資有這么高?將吳興祚劃歸清官隊列,從這里就可以打上問號。
表面上看,吳興祚確實沒多少銀子,但他從來沒缺過錢。他與秦諭德相遇瓜州,吃小飯菜,并不證明他生活一貫清苦。他工作之余,懷鉛提槧,與騷人雅士酌酒分韻。槧者,書刻本也,雅得很。很多官只知道請官吃飯,吳興祚眼光不一樣,他請士。你不請士吃飯,士肯定不敬你,你若請士,最后,那士子對你頌敬如誦經(jīng)。身后棺蓋之論的只能是士人。吳興祚尊重士人,真是很有收獲。
民脂民膏沒進吳興祚口袋里去,這可能是真的,但又到哪去了?吳興祚與文化、娛樂界人士搞聯(lián)誼,那花錢可就沒邊了。只要沒進自己口袋,就不是貪。據(jù)說這是貪與非貪的分界線,按這標(biāo)準來劃分,吳興祚不貪,他沒將錢放進自家口袋嘛。吳興祚做官,沒求發(fā)財,他貪圖什么呢?其實,貪是有很多種的:有的貪錢,有的貪色,有的貪位 吳興祚大筆一揮,從國庫里提取萬金,替領(lǐng)導(dǎo)搞裝修;大頭一點,從財政撥出百萬,請名角唱戲 這些大手筆都是圍繞上位這個中心的,因為只戴帽子,不進袋子,沒觸貪腐紅線,那膽就壯得很。
百姓田里糧、口中食,都進了大清國庫,官員說沒貪,但錢都被他們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享受。單說吳興祚吧,他官越當(dāng)越大,車馬越發(fā)高檔,官邸越發(fā)寬敞,這比收錢不敢花更瀟灑吧?
刨光地皮,花光國庫,變成自己的現(xiàn)世享受,與刨盡地皮,兜盡國庫,存起來后人慢用,這其中有何區(qū)別?對官員而言區(qū)別很大,那是貪與非貪、罪與非罪的差別。對百姓而言呢,應(yīng)該無甚區(qū)別吧,反正繳上去的錢沒得見了。
說來,人人都會做官,各中巧妙不同,像吳興祚,貪用那么多錢,卻做出了清官模樣,那也真是巧妙得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