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異地高“ 拷 ”
今年3月,山東以改革者的姿態(tài)率先突破高考戶籍限制,并以明確的改革路徑示人。其后,福建、廣東等省份相續(xù)推出改革時間表。霎時間,一場被視為“二次革命”的異地高考改革席卷全國。
鮮為人知的是,在福建晉江的一所普通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憑借“摸著石頭過河”的無畏與膽識,率先打出了一記異地高考擦邊球。而在北京,在更多城市,更多的民間實踐在進行著。
“異地高中班”的出現(xiàn),雖沒有觸及異地高考的本質(zhì),但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它適時地解決了部分隨遷子女跨省就學的難題。
在異地高考松“結(jié)”之際,《民生周刊》試圖從一座“洼地”城市、兩所民辦學校、幾位應(yīng)屆考生入手,展現(xiàn)數(shù)代人圍繞“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種種夢想與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