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風,顧正中
(桐廬縣水利水電局,浙江 桐廬 311500)
肖嶺水庫位于浙江省桐廬縣鳳川鎮(zhèn)肖嶺村,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07.59 km2,總庫容1 650萬m3,設計洪水重現(xiàn)期為100 a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1 266 m3/s,校核洪水重現(xiàn)期為2 000 a一遇,校核洪峰流量2074m3/s。該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fā)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灌溉桐君、鳳川和江南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0.21萬hm2的農(nóng)田,保護下游23個村莊1.5萬人口和600 hm2農(nóng)田的安全,以及下游柴雅線、七常線、320國道和杭千高速等交通線的防洪安全。水庫樞紐主體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新輸水隧洞、原輸水隧洞、發(fā)電廠和升壓站等建筑物組成。
水庫大壩壩型為黏土心墻砂殼壩,最大壩高34.85 m,壩頂高程132.0 m,壩頂長234 m,寬8 m。大壩上、下游各設置2級馬道,上游馬道高程分別為116.15,102.15 m,下游馬道高程分別為116.15,101.15 m。大壩上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別為1:2.25、1:2.5、1:2.1。大壩下游坡比分別為1:1.9、1:2、1:2。水庫于 1958年8月動工興建,1960年1月5日大壩合龍,同年8月大壩建至119.68 m高程,開始蓄水,大壩右岸山岙設臨時溢洪道,1963年4月大壩基本建成。1978年測得在正常蓄水位時,24 h總滲漏量達1 702 m3,并有加大趨勢,且壩坡過陡。1983年1月21日開始進行壩體套井回填加固處理,同年4月18日第1階段施工結束,壩體經(jīng)套井回填處理后,滲漏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但處理仍不夠徹底,2008年鑒定為三類壩,2009年對大壩壩體與壩基進行低彈?;炷练罎B墻加固處理。攔河壩原典型斷面見圖1。
圖1 攔河壩原典型斷面圖
(1)大壩壩基砂(礫)卵石層厚度10 m以內(nèi),采用明挖回填黏土截水槽垂直防滲,部分地段清基不徹底,存在中等透水的砂卵石層;清至基巖的,也未能清至弱風化巖。左壩肩心墻與基巖接觸帶、河床部位心墻與基巖接觸帶均為中等透水,存在接觸滲漏問題。河床及兩壩肩基巖為中等透水性,相對不透水層界限 (q≤5 Lu)為基巖面以下12 m,存在壩基滲漏及繞壩滲漏問題。
(2)心墻防滲體綜合滲透系數(shù)為1.9×10-4cm/s,套井回填土防滲體綜合滲透系數(shù)為1.5×10-5cm/s。但套井回填土厚度僅0.6m且大部分壩段未能到基巖,套井未能截斷滲流通道。
(3)部分壩段齒槽未能清除至基巖,在心墻齒槽與基巖之間還有一砂卵石層。砂卵石層的允許比降較小,存在滲流穩(wěn)定問題。
(4)心墻下游與壩殼砂卵石之間,以及壩基齒槽下游側(cè)與壩基砂礫石層之間未設反濾層,存在滲漏薄弱環(huán)節(jié)。
(5)心墻土均勻性差,含石較多,含水率較高,還存在彈簧土、凍土、雜草土等,局部存在滲漏薄弱帶。套井回填土把部分心墻滲漏薄弱帶截斷,但由于套井回填土有效厚度僅0.6 m,且大部分壩段未到基巖,未能徹底解決大壩滲流問題。
肖嶺水庫防滲加固,采用心墻部位設置低彈?;炷练罎B墻結合帷幕灌漿截滲處理。防滲墻墻頂高程為130.00 m,墻底河床部分嵌入微風化內(nèi)2 m,其余嵌入基巖內(nèi)1 m,最大墻深42.0m,墻體厚度0.80 m。防滲墻軸線長232 m,分為31個槽段施工。防滲墻施工完成后,在施工平臺以下、防滲墻上下游側(cè)各挖1個深1.00 m,底寬3.00 m的槽,開挖邊坡為1∶1,同時對防滲墻頂部以下0.5 m全部鑿除,新建C20混凝土頭墻,用頭墻將墻頂接至131.5 m高程并與 “L” 墻相接。
為了使防滲墻、岸墻與兩岸山體形成封閉防滲體,對大壩兩岸壩頭連接部位巖體、防滲墻基礎以及岸墻基礎進行帷幕灌漿處理。帷幕灌漿孔孔距2.0 m,灌漿壓力為0.5~1.0 MPa,孔深深入相對隔水層 (ω≤5 Lu)以下5.0 m,左、右岸帷幕延伸到正常蓄水位與相對隔水層線相交處。
4.1.1 施工要點
肖嶺水庫低彈模防滲墻共劃分為31個槽段,施工采用沖擊鉆機造孔成槽,先施工一期槽段,后施工二期槽段,造孔在壩體心墻內(nèi)進行,利用原心墻黏土造漿固壁,漿液面按不低于導向槽頂以下50 cm控制。
控制槽孔孔位中心偏差不超過3 cm。采用CZ-30型沖擊鉆機造孔,先打主孔,再鉆副孔、鉆劈成槽。
造孔結束后開始清孔換漿,采用抽筒撈渣,從淺至深進行清孔換漿。二期槽孔清孔換漿結束前,用刷子鉆頭分段洗刷一期槽孔端頭的泥皮和殘留物,以刷子鉆頭上基本不帶泥屑、孔底淤積不再增加為合格標準。
混凝土澆筑采用“直升導管法”在泥漿下澆筑混凝土。開澆時每組導管均放置隔離膠球,采用壓球法排除導管內(nèi)泥漿,防止混凝土與導管內(nèi)泥漿混合。當槽底各孔巖面高差大于25 cm時,依據(jù)從低至高的順序,逐根導管先后開澆。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按規(guī)范要求定時定點測量槽內(nèi)混凝土面高差和導管埋深,保證混凝土均勻上升,高差不超過50 cm,防止混凝土混漿和夾泥。
4.1.2 特殊情況處理
(1)試驗槽段鉆孔時,由于槽孔內(nèi)土質(zhì)不均勻 (軸線上游側(cè)土層較松,下游側(cè)經(jīng)原套井處理較密實),導致上部8 m出現(xiàn)孔斜偏差,通過對鉆頭加箍穩(wěn)定,在孔口用方木強制糾偏,放緩鉆進速度,每鉆進1.0 m左右測量一側(cè)孔斜,合格后再繼續(xù)鉆進的方法進行糾偏,最終成孔孔斜率為0.25%,滿足規(guī)范要求。
(2)27號槽段混凝土澆筑至25 m高度時 (平均孔深35 m),由于停電,導致澆筑中斷,采取重新造孔澆筑進行處理,以保證防滲墻施工質(zhì)量。
(3)河床部位槽段施工至卵石層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漏漿現(xiàn)象,23,15號槽段漏漿量較大,施工時根據(jù)漏漿的程度,在漏漿部位回填黃土、水泥、鋸末混合物,同時用鉆頭不斷攪動,加大泥漿的比重,靜置一定時間后繼續(xù)鉆進,使造孔成功。
帷幕孔采用150型地質(zhì)鉆機金剛石鉆頭鉆進,孔徑75 mm,造孔168孔(包括檢查孔15只),總進尺6 839.2 m,其中混凝土進尺3 875.2m,基巖進尺2 964m。采用LJTBA型灌漿設備循環(huán)式灌漿,按三序加密的原則進行,灌漿孔的基巖段長5 m左右,選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原先已進行過灌漿的特別破碎部位,采用了接觸灌漿,接觸段深1.5~2.0 m,灌漿壓力取0.3 MPa,完成后待凝12 h以上,接觸段單獨進行,灌漿壓力盡快達到設計值,其他山體部位灌漿不做接觸灌漿。帷幕灌漿首段灌漿壓力取0.3 MPa,以下按0.025 MPa/m遞增,最大壓力一般在0.5 MPa。開灌水灰比采用5∶1,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xù)減小時,或注入率保持不變而灌漿壓力持續(xù)升高時,不改變水灰比。漿液水灰比采用 5∶1、 3∶1、 2∶1、 1∶1、 0.8∶1、0.5∶1六個比級。
為監(jiān)測大壩防滲加固的處理效果及壩體滲流狀態(tài),工程在大壩0+104.00 m和0+136.00 m斷面各布置4支測壓管進行壩體浸潤線觀測,順河流向樁號分別為壩上0+002.00m,壩下0+000.40 m,壩下0+020.00 m和壩下0+036.50m。同時為了觀測壩基滲流狀況,在壩下0+081.00 m和壩下0+093.00 m各布置4支測壓管,共8支測壓管,壩軸向樁號分別為壩0+076.00,0+104.00,0+136.00,0+168.00m。測壓管內(nèi)放入滲壓計,以實現(xiàn)壩體滲流壓力的自動化觀測。壩體滲流觀測項目典型斷面布置見圖2。另外,在大壩兩岸分別設置了3根測壓管,共6根測壓管,管內(nèi)布置滲壓計,用以繞壩滲流觀測。
圖2 攔河壩典型觀測斷面圖 (壩0+104.00 m)
除險加固后至2011年5月的實測壩體、壩后測壓管水位及庫水位繪制成過程線分別見圖3、4。除險加固前,壩體中也在套井上游側(cè)(壩上0+003.50 m)與套井下游側(cè)(壩下0+004.50 m)布置了測壓管,取同一水位124.49 m時,加固前后實測測壓管水位進行對比見表1。
圖3 壩體測壓管實測水位過程線圖
圖4 壩后測壓管實測水位過程線圖
表1 除險加固前后測壓管實測水位對比表 m
(1)由圖3可知,受黏土心墻中殘余孔隙水壓力的影響,防滲墻前的測壓管UP1前期水位高于庫水位,隨著庫水位的升高,實測水位也不斷上升,與庫水位呈正相關性,且滯后于庫水位的變化。位于防滲墻后的測壓管UP2、UP3、UP4測值明顯減小,且測值變化幅度很小,與庫水位基本無相關性。表明大壩防滲加固效果明顯。
(2)從除險加固前后測壓管實測水位對比可見,加固后下游側(cè)壓管水位降落非常明顯,實測降落7.39 m,占總水頭的23.2%??紤]到加固前后測壓管位置不同,實際降落效果應更大。
(3)實測混凝土防滲墻前后水頭差為18.67 m,占總水頭的58.7%,大大降低了心墻黏土及壩基砂卵石層的滲透比降,明顯改善了心墻與壩基的滲透穩(wěn)定性。
(4)由圖4可知,壩后基礎測壓管水位變化平穩(wěn),兩測點水位基本一致,主要反映壩后地下水,表明壩基滲透比降很小。
將除險加固后至2011年5月的實測繞壩滲流測壓管水位及庫水位繪制成過程線(見圖5),從圖5中可見:
(1)左岸繞壩測壓管RC1~RC3實測水位與地勢情況相對應,其中RC1實測水位高于庫水位,主要受山體水的影響,與庫水位基本無相關性;RC2和RC3在水庫水位上升后略有升高,水位變化較穩(wěn)定。
圖5 繞壩滲流測壓管實測過程線圖
(2)右岸繞壩測壓管RC4~RC6受山體水的影響明顯,其中測孔RC5在庫水位較低時要高于庫水位,主要受右岸山體裂隙水影響。
(3)右岸繞壩測壓管RC4與庫水位的相關性較好,需加強觀測。
(4)總體看,兩岸采用帷幕灌漿加固處理后,繞壩滲流現(xiàn)象不明顯,加固處理達到預期效果。
(1)從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防滲墻前后測壓管水位跌落較明顯,防滲墻防滲效果較好,與加固前相比,大壩壩體與壩基滲流狀態(tài)有明顯改善。通過帷幕灌漿處理,兩岸繞壩滲流現(xiàn)象不明顯,處理達到預期效果;肖嶺水庫大壩采用低彈?;炷练罎B墻及基礎灌漿處理后,壩體與壩基滲流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大壩滲漏得到有效控制,為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打下堅實基礎。
(2)低彈?;炷练罎B墻處理在土石壩防滲加固中被廣泛應用,它具有施工簡便、速度快、防滲效果好、質(zhì)量易控制等優(yōu)點,特別是處理大壩防滲體存在水平滲漏通道或壩基為透水地基的滲流安全問題效果尤為明顯。低彈?;炷练罎B墻在肖嶺水庫大壩防滲處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防滲加固的一個成功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