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儀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新會醫(yī)院外一區(qū),廣東江門 529100
氣管切開術已成為臨床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氣管切開的護理則是氣管切開成敗的主要因素。臨床上,氣管切開病人,一般使用常規(guī)的蓋被,但其存在如下不便之處:①容易將氣管切口遮擋住,造成患者氣道堵塞或呼吸道的感染,造成不良的后果②為了暴露切口,將蓋被下移,容易造成病人上半身受涼,引發(fā)感冒等不適癥狀,疾病不宜恢復。加強為病人整理蓋被,增加陪護和護士的責任感[1]。鑒于上述所出現(xiàn)的問題,該科制作了一種凹型棉被,通過2006-2011年該院外科病房40例病人的試用凹形棉被,效果比較滿意。
2006-2011年4月,在該院外科病房住院的符合試驗條件的病3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0~82歲。均為治療需要行氣管切開病人。
被套:采用柔軟的棉布制作,規(guī)格為2.0 m×1.8 m,在被子頭部45 cm的距離以直徑為25 cm的弧度剪裁,將被頭制成凹型(如圖 1)。
棉胎:用棉絮按被套的規(guī)格及尺寸進行剪裁制作,將棉胎放入被套內
2.2.1 操作的方法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采用凹型棉被的治療效果,使他們主動配合。把棉被凹型部分置于病人氣切口下,其兩側為病人蓋好雙肩部。在凹型部分鋪墊傷口布,如氣管分泌物污染可隨時更換[2]。
2.2.2 分組及方法 該院病人入院的先后順序將病例基本相似的患者比較平衡的分組,15例觀察組以及15例對照組,使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沒有差異,使護理具有可比性。觀察組患者采用凹型棉被,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蓋被。護士觀察兩組患者每日認真記錄。調查家屬和陪護人員對凹型棉被與傳統(tǒng)蓋被的了解程度,對比其結果。
2.2.3 評判標準
①蓋被的偏移次數(shù):蓋被發(fā)生偏移沒有覆蓋患者的軀體部位。②蓋被并發(fā)癥:因使用凹型棉被或傳統(tǒng)蓋被而造成的氣道堵塞和呼吸道感染等情況。③滿意度:調查該院醫(yī)護人員對使用凹型棉被和傳統(tǒng)棉被時的意見與看法。從該院工作人員對病人夜晚蹬被子普通棉被移位、護理病人時的細節(jié),病人使用時的舒適度情況等。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幾點。
①比較兩組患者蓋被偏移的次數(shù)。15例觀察組患者中,平均試驗22d,移位次數(shù)記錄有12次。平均每人移動蓋被約0.8次。15例對照組患者中,平均實驗28 d,移位次數(shù)記錄有965次。平均每人移動約65次,蓋被明顯被頻繁移位。比較兩組患者移位蓋被的次數(shù)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具有顯著性(t一3.105,P<0.01)。
②兩組病人發(fā)生蓋被并發(fā)癥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發(fā)生蓋被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③陪護及護士使用蓋被的滿意度比較(見表2)。
凹型棉被防偏移的效果滿意度高。人在臥床時,傳統(tǒng)蓋被經常會隨身體的活動而發(fā)生完全或部分的偏移,使病人受涼影響病人的心情和恢復的時間,有手腳活動方便的患者能夠輕易把蓋被調整正常,但是手腳不靈活,無法動彈的患者,尤其是臥床多年的老年患者,無法自己蓋好棉被。凹型棉被因其位置相對固定,減少老年患者,無法自己蓋好棉被。凹型棉被因其位置相對固定,減少了著涼引發(fā)的不適。對照組患者平均每人移位蓋被為65次,觀察組患者平均每人移動蓋被僅為約0.8次,通過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了凹型蓋被能夠很好的防偏移。病人氣道堵塞和呼吸道感染、軀體暴露、著涼感冒等情況的相應減少,減輕了看護病人的思想壓力。
表2 陪護及護士使用兩種蓋被的滿意度比較[n(%)]
該凹型被制作簡單,操作方便。其凹型的設計就是為把手術后的切口充分暴露在外面,方便醫(yī)護人員進行觀察,能夠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避開了常規(guī)棉被覆蓋切口的缺陷,預防發(fā)生切口感染和氣道堵塞的危險,凹形棉被還能更好保暖病人,真正滿足了患者的需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曲曉紅.208例氣管切開病人術后護理[J].中外醫(yī)療,2010,29(8):157.
[2]李大芬.氣管切開病人棉被的設計與臨床應用[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1,4.
[3]王玉香,程明霞.安全蓋被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