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2011年4月,我去了一趟印度。一路很辛苦,坐飛機到新德里,再從新德里坐火車,咣當(dāng)咣當(dāng)在偉大而混亂的印度鐵路上顛簸8個小時,然后再換汽車,到站后,再換很小的那種蹦蹦車。經(jīng)歷那么多路途,最后到恒河邊,去趕昆梅拉節(jié)——印度12年一次的沐浴節(jié)。我看見成千上萬的人從各地徒步而來,在那個地方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摩肩接踵,因為你身上會粘著不同人的汗味。你經(jīng)常會看到那些粗糙的腳后跟就在你的眼前,抬頭是男人頂著的一個一個的包袱,低頭是女人手里拉著的一個一個的孩子。他們比我們辛苦多了,千山萬水走過來,來到恒河邊。在3個月的時間里,據(jù)說會聚集一兩千萬人。他們?yōu)槭裁吹竭@里來?我曾經(jīng)在40多攝氏度的炎炎烈日下問一個又瘦又小的印度人,這么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為什么不能每年都有一次,干嗎要等12年呢?他很平靜地跟我說,如果不經(jīng)過這么長的等待,心里怎么會有這么深刻的喜悅,怎么會有這么平靜的喜悅呢?那時候我很感動,因為他耐得住寂寞去等一個夢想中的節(jié)日。那是一個很隆重的解釋,那也是一個很儉樸的儀式,因為一切都在水中。
如果有夢,哪怕我們是一粒輕沙,越過千山萬水去演繹這一幅一幅沙畫,最終,夢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真正不得剝奪的資源。當(dāng)我們走的那天,錢不能帶走,房子不能帶走,孩子不能帶走,我們唯一帶走的是這些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而鼓勵我們?nèi)シe累這些經(jīng)歷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夢想。
(肖巖摘自《課外閱讀》2012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