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富 夏良佳 王忠志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目前西醫(yī)對于此病雖有確切療效,但難于根治,復發(fā)率高,且副作用較大。筆者從治本出發(fā),以運脾除濕、益腎化氣法治療痛風63例,對改善癥狀、降低及控制血尿酸水平收到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3例均為我院確診為痛風的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齡31~78歲;病程1~15年,平均6.5年;有明顯誘因發(fā)作者37例(誘因包括高嘌呤飲食、飲酒、疲勞、感染等),有家族史者8例,受累關節(jié)為雙足第1跖趾關節(jié)11例,單足跖趾關節(jié)39例,踝關節(jié)5例,多關節(jié)8例;X線檢查關節(jié)面附近骨骺可見蟲蝕樣缺損者30例;舌質淡紅或偏淡,苔黃厚膩或濁膩,脈象大多為沉滑或沉細;曾經接受過西藥治療者32例;合并腎臟病變及尿毒癥者6例,合并腎結石者15例,合并高血脂癥者11例,合并痛風石沉積者30例,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者9例。
1.2 治療方法 治法以運脾除濕、益腎化氣為主,根據臨床分期及伴隨癥狀加減變化?;痉綖辄h參20 g、豬苓、茯苓各20 g,蒼術、白術各 15 g,薏苡仁 30 g,車前子 15 g,生地 20 g,構祀20 g,懷山藥20 g,杜仲20 g,牛膝20 g,肉桂8 g。①急往發(fā)作期:對濕濁熱化而見關節(jié)紅腫熱甚者選加黃柏、生石膏、忍冬藤、土獲苓、萆薢、茵陳、地龍、蠶砂、水牛角、白花蛇舌草;濕濁寒化而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劇痛,紅腫不甚者加川烏、草烏、麻黃、細辛;無論寒熱,凡痛劇者加白芷、元胡、全蝎、蜈蚣;瘀血阻滯者加桃仁、澤蘭、土鱉蟲、三七、丹皮。②發(fā)作間歇期:關節(jié)癥狀已消失而以血尿酸增高為特點,重在治本,以調理脾腎為主,使血尿酸生成減少,促進排泄,治以基本方煎服。伴關節(jié)畸形、痛風結節(jié)形成者加炮山甲、蜣螂、威靈仙、僵蠶、松節(jié);伴高血脂癥者加生山楂、麥芽、澤瀉;伴尿路結石者加金錢草、雞內金、石韋;伴高血壓、冠心病者加鉤藤、丹參、郁金。1劑/d,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應禁酒戒煙,飲食宜清淡,忌食豆制品、動物內臟、海鮮等高嘌呤食物,注意休息,調節(jié)情志,經常抬高患肢,鼓勵多飲水,以利尿酸排出。
1.3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關節(jié)癥狀及體征消失,關節(jié)活動功能正常,血尿酸、紅細胞沉降率等化驗指標降至正常范圍,隨訪1~2年未見復發(fā)。好轉:關節(jié)癥狀消失,但關節(jié)活動功能欠利,血尿酸、血沉較入院時下降,或近期達到治愈標準,但1年內有復發(fā)。無效:關節(jié)腫痛無緩解,關節(jié)活動功能無改善,血尿酸、血沉未下降或升高,或必須配合秋水仙堿、消炎痛等西藥治療者。
本組63例,均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治愈38例,好轉24例,無效l例(痛風合并尿毒癥患者),總有效率為98.6%。在痊愈的38例患者中,服藥1個療程者15例,2個療程者23例。其中療程最短者半個月,疼痛消失最短時間3 d,多數為5~10 d;血尿酸恢復正常最短時間15 d,一般為30~40 d。服藥期間均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痛風屬祖國醫(yī)學“痹證”、“歷節(jié)”范疇,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男性?,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痛風由高尿酸血癥長期積累發(fā)展所致,治療常采用秋水仙堿、消炎痛、痛風利仙等藥物,雖能暫時緩解癥狀,但胃腸反應大,患者不易接受,且無明顯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停藥后易復發(fā)。目前,中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大多強調邪氣為患,而忽視正虛,認為該病系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酒醴乳酪,蘊化濕熱,留滯筋脈肌肉關節(jié)所致。常以祛風散寒除濕或清熱解毒法治療而效果不甚理想。筆者認為本病的治療應將血尿酸控制作為關鍵環(huán)節(jié)。脾主運化,若運化功能減退,則致水液停滯,產生濕濁瘀毒;腎主水液,如腎臟蒸騰氣化功能失常,而致關門不利,體內濕濁瘀毒不能自小便排出,則沉滯體內而發(fā)病。從經絡循行看,痛風之好發(fā)部位為第1跖趾關帶及踝關節(jié),為太陰脾經及足少陰腎經所循。故治宜脾腎同治,運脾利濕,益腎化氣。方中黨參、茯苓健脾扶正;蒼術、白術、薏苡仁健脾化濕;豬苓、車前子利小便,淡滲除濕;生地、枸杞、懷山藥補腎益精;杜仲益腎強腰,養(yǎng)筋活絡;肉桂溫陽化氣,專治陽不化氣所致之水濕停留;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若一味強調泄?jié)崤哦荆瑒t病邪至腎而不得出,必壅滯于腎,久則并發(fā)腎病及腎功能不全、尿毒癥等。筆者認為,采用運脾除濕、益腎化氣法,抓住了控制血尿酸這一治療痛風之關鍵,因而顯效迅速,復發(fā)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