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化原則是醫(yī)學論文在“資 (材)料與方法”中首先應介紹的重要內容。從理論上講,對未經(jīng)隨機化抽樣與分配所得到的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檢驗是毫無意義的。有個別作者對隨機的含義并不理解,如某作者對老年人胃癌術后并發(fā)癥進行分析,并與青壯年患者進行對比,在“資料與方法”中卻寫到“收集本院XX年—XX年胃癌住院手術患者139例,隨機分為老年組 (>60歲)47例和非老年組63例?!贝俗髡呤前茨挲g對患者分組的,并不是按隨機原則分成老年組和青年組。又有某作者采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 (丙球)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 (HIE),并與常規(guī)治療組進行對照,文中寫到“為觀察丙球對HIE的治療效果,將2010年在我院用丙球治療的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將常規(guī)治療的新生兒作為對照組”。這是作者在總結病例資料時對新生兒進行的分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接受治療前將患兒進行隨機分組。在醫(yī)學論文中試驗設計和隨機化資料缺失情況比較常見。一些作者即使提到了隨機,也往往是只提及隨機分成幾組,很少涉及隨機抽樣和分配的具體方法,這就很難保證結論的可信性和科學性,應引起足夠重視。臨床試驗中應用的隨機化方法主要有:(1)簡單隨機化:拋硬幣法、抽簽、查隨機數(shù)字表等;(2)區(qū)組隨機化:根據(jù)研究對象進入試驗的時間順序,將全部患者分為相同的若干區(qū)組,每一區(qū)組內的患者隨機分配到各研究組,以避免兩組間人數(shù)差異過大;(3)分層隨機化:適用于總體單位數(shù)量較多、內部差異較大的研究對象,先將總體單位按其差異程度或某一特征分類、分層,然后在各類或每層中再隨機抽取樣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