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禮龍,陳九如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號夢瞻,曾國藩的長子。因出生于傳統(tǒng)封建大家族,以及其父親的嚴格要求和悉心培育,所以曾紀澤從小就接受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教育。加之曾紀澤本人熱愛讀書,博采眾長,這就為其以后的政治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雖然深受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但曾紀澤也廣泛涉獵西學,包括西方的物理、化學、數(shù)學、音樂等學科,且都有一定的建樹。尤其是在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還自學了英語,且達到了與外國人自由交流的程度,與當時很多在華傳教士和駐華外交官都有交往。光緒四年(1878),曾紀澤被朝廷委任為駐英、法公使,光緒六年(1880)又兼任駐俄公使,至光緒十二年(1886)卸任回國,共擔任了8年多的駐外公使。在駐外公使任期內,曾紀澤運用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學識,廣泛而深入地與各國進行交涉,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中俄伊犁問題交涉、中法越南問題交涉、中英鴉片問題交涉等。在與外國交涉時,曾紀澤一直將“備戰(zhàn)促和”的實力外交政策作為他的指導思想,可以說這一政策基本貫穿其外交活動的始終。近年來,有關曾紀澤的研究都注意到了“備戰(zhàn)促和”實力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但都沒有對這一政策進行系統(tǒng)和專門的論述,本文對曾紀澤“備戰(zhàn)促和”的實力外交政策進行詳細論述,以便對曾紀澤外交政策研究有所裨益。
1864年新疆地區(qū)發(fā)生了反清武裝起義,致使新疆政局持續(xù)動亂。中亞浩罕汗國的反動軍官阿古柏趁亂入侵新疆,在英國、俄國的支持下,阿古柏占領了新疆的很多地區(qū),并成立了“哲德沙爾”國,公開進行分裂中國新疆地區(qū)的活動,俄國也承認阿古柏所建立的所謂“哲德沙爾”國,以便從中撈取好處。1871年俄國也趁新疆的動亂局勢入侵新疆,公然發(fā)兵占領了伊犁及其附近地區(qū),并向清政府美言之:“中國回亂未靖,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后,即當交還?!盵1]205
1875年清政府開始著手平定和收復新疆地區(qū),命令左宗棠率兵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由于這是收復祖國權益的正義行動,所以得到了廣大新疆人民的大力支持,從而順利地收復了北疆和南疆地區(qū),阿古柏也兵敗自殺。此時要求俄國履行承諾歸還伊犁這一問題開始提上議事日程,然而此時俄國不僅沒有歸還伊犁之意,反而提出了更大的侵略要求。為了更好地解決伊犁問題,中俄兩國開始進行談判,清政府于1878年派盛京將軍崇厚為頭等全權欽差大臣前往俄國進行談判,但崇厚剛愎自用,對談判不進行認真和充分的準備,也未到伊犁地區(qū)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加之缺乏必要的外交才能,又急于回國辦理自己的私事。在這樣的形勢下,加上沙俄“先以巽詞之,枝詞惑之,復多方迫促以要之”[2]330,崇厚倉促地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并且未經(jīng)請旨就擅自回國。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俄國承諾將伊犁城歸還中國,但中國的帖克斯川一帶和霍爾果斯河以西大片領土卻被俄國所割占,俄國在嘉峪關、吐魯番等地增設領事,在新疆、蒙古地區(qū)的貿易活動享受免稅待遇,同時中國還需償還俄國兵費等五百萬盧布,而按照此條約的規(guī)定,清政府只是名義上收回了伊犁城,但伊犁周邊地區(qū)都被俄國割占,此時的伊犁處于西、南、北三面都被俄國包圍的危險境地,實際上成了一座孤城,這樣的收回伊犁并沒有什么實質性意義。
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后,群情激奮,朝野上下和全國人民紛紛指責崇厚的賣國行為,堅決反對《里瓦幾亞條約》,清政府也因為此條約而喪失了太多的權益,反對批準此條約,并且將崇厚撤職查辦,決定派曾紀澤為駐俄公使進行改約。對于與俄國已經(jīng)簽訂的條約,曾紀澤知道改約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讓俄國放棄既得的權益如“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事之難成,已可逆睹”,[3]170另一方面國內對改約又有不同的看法,就如曾紀澤在一封信中所說:“總署有總署意見,京官有京官意見,左帥有左帥意見,俄人有俄人意見,紀澤縱有畫策,于無可著棋之局,覓一劫路?!盵3]171國內統(tǒng)治階級內部意見的不同,無疑給曾紀澤即將開始的中俄交涉又增添了一定的難度。但既然曾紀澤已經(jīng)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就盡全力去履行自己的職責,爭取實現(xiàn)改約。
他開始了解當時的形勢,在奏折《敬陳管見疏》中有對當時形勢的詳細分析和見解:“竊惟伊犁一案,大端有三,曰分界,曰通商,曰償款。三端之中,償款固其小焉者也,即通商一端,亦較分界為稍輕?!盵3]25-27并且到伊犁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對隨行人員進行了周密的安排,運用國際法知識和自己的外交才能與俄國進行不卑不亢的交涉,力爭成功實現(xiàn)改約。在交涉中,曾紀澤一直堅持和貫徹著“備戰(zhàn)促和”的實力外交政策,強調要以軍事實力作為外交談判的堅強后盾,要求清政府加強戰(zhàn)備,以防不時之需,同時也給俄國以震懾和壓力,支持左宗棠在新疆的軍事活動,認為“西陲一帶,左相手握重兵,取伊犁猶可期得手,談判仍有實力作后盾”[3]175。在談判中,俄國的態(tài)度十分驕橫,不配合中國進行和平談判,并時常以戰(zhàn)爭威脅曾紀澤,對此曾紀澤也是毫不退縮,指出“倘兩國不幸有失和之事,中國以兵威索土地,則何地不可索,豈獨伊犁乎”[4]125-126,并進一步說明中國并不畏懼戰(zhàn)爭,只是不希望兩國之間的和睦關系被打破,不希望因此與俄國交惡,而且兩國之間如果不幸發(fā)生戰(zhàn)爭,也許這一戰(zhàn)會延續(xù)很長時間,這樣也會使俄國遭受不小的損失,最終會導致兩敗俱傷。由此可見,這就是對外強硬的實力外交政策,即以戰(zhàn)爭威脅來反擊戰(zhàn)爭威脅,迫使俄國讓步。在俄國無理提出增加賠償其兵費時,曾紀澤斷然拒絕,明確表示兩國之間并未發(fā)生戰(zhàn)爭,又何來兵費一說,駁回了俄國的無理要求?!敖?jīng)過歷時10個月、總計51次會晤、記錄文本數(shù)十萬言的艱難會談辯論,終于于光緒七年(1881)二月初議定新約?!盵5]51881年2月24日在彼得堡中俄簽訂了《伊犁條約》,相對于《里瓦幾亞條約》,新條約使中國完全收回了伊犁城,并且減少了沙俄在中國的大量特權,包括俄國放棄割占特克斯河流域的中國領土,只保留嘉峪關、吐魯番兩地增設領事,同時俄國在新疆地區(qū)享受的免稅待遇改為“暫不納稅”等。至此曾紀澤出色地完成了改約任務。曾紀澤的成功獲得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贊譽,稱曾紀澤“光榮地用和平方式收回了伊犁;中國在他的許多世紀的歷史上,向來是慣于軍事勝利的,但是像曾紀澤這樣的不流血的外交勝利,在他的經(jīng)驗中卻還是一個創(chuàng)舉”[6]372-373,而曾紀澤的成功與他的實力外交政策是分不開的。
中法越南問題由來已久,越南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它與清政府存在著宗藩關系,而法國從19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侵略越南,并于1862年6月用武力強迫越南政府與其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爾后又不斷地發(fā)動侵越戰(zhàn)爭,一步步地蠶食越南。1874年法國進一步迫使越南與其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這個條約實際上承認了越南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顧和不承認中越之間的宗藩關系,法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完全吞并越南,并以越南為跳板侵入中國的西南地區(qū)。由于當時的清政府正忙于處理與英國的“馬嘉理案件”,所以沒有給予法越條約以足夠的重視和堅決的回應。
與清政府的不重視相反,曾紀澤對越南問題卻十分關注。早在1880年曾紀澤曾經(jīng)就越南問題同法國政府進行過交涉,向法國政府聲明越南是中國的屬國,法國在同越南交往時需考慮中越之間的宗藩關系,并表示不承認法越之間簽訂的任何條約。1881年在上奏的《復陳法國大概情形疏》中,對越南問題及當時的形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法人凱覦越南,蓄意已久。緣該國初據(jù)西貢、柬埔寨等處之時,滿意瀾滄江、湄南河可以直通云南,其后見該二水淺涸,多處不能通舟,遂欲占據(jù)越南東京,由富良江入口以通云南,添開商埠。”[7]217可以說曾紀澤是清政府中最早最詳細論述法國侵略野心的人,顯示了其作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敏銳直覺。
在與法國交涉越南問題時,曾紀澤強調實行實力外交政策,要求備戰(zhàn)促和。他認為“吾華海防水師漸有起色,如撥派數(shù)艘移近南服,敵人有所顧忌,或可不致于剝膚噬臍之悔。法人內怯于德,又丟尼斯之役未甚如意,斷不敢與我輕開釁端”,[8]257所以派重兵戍守越南邊境是十分必要的,曾紀澤通過多年的觀察與思考,覺得解決中法越南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對越南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和將采取的行動,曾紀澤的觀點是如果法國知道我國對越南很重視,并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則法國肯定不會輕易進軍越南,故我們對法國的侵越做好準備越早,對法國的壓力就越大,中國和越南就越安全。除了要求清政府加強戰(zhàn)備外,他還建議越南政府也要做好戰(zhàn)爭準備,要求越南“惟有經(jīng)武整軍,懔然有不可犯之勢,彼或心懷震疊,潛遏亂萌,然后由使者與之和平商議,庶幾其有濟耳。且夫兵者,實事也,虛聲恫喝,益長其驕。所宜外示和平,內存準備”[7]592-593,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證越南的完整和中國邊疆的安定。雖然曾紀澤堅決要求備戰(zhàn),但并不能因此就說曾紀澤是主戰(zhàn)和好戰(zhàn)的,曾紀澤要求備戰(zhàn)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和平談判,這從他給友人及李鴻章的信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法越一案,弟雖屢進曲突徙薪之策,然內審國勢,外度敵情,實未敢僥幸生事,存孤注一擲之心?!盵8]265他也不贊成當時流行的李鴻章主和,曾紀澤主戰(zhàn)的言論。明確表示自己要求備戰(zhàn),是為了讓法國知難而退,就算最終不能阻止法國,也會讓法國覺得中國并不是不堪一擊,使法國及其他的西方列強不會肆意侵略中國。同時在給李鴻章的信中他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在信中曾紀澤表示朝廷中有部分人認為他和李鴻章在越南問題上的意見相左,甚至截然相反,但曾紀澤解釋說那是因為這些人的見識短淺,他認為李鴻章主和是因為綜合考慮了中國各方面的力量還不足以抗衡法國,并且說明自己要求備戰(zhàn)也是為了促進中法之間和平共處的大局,雖然信中可能存在一些官僚之間的奉承客套之詞,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曾紀澤并不是一味地強調要求戰(zhàn)爭的。曾紀澤之所以這么重視備戰(zhàn),是因為如果輕易屈服退讓,則其他垂涎于中國本土和屬國的西方列強將蜂擁而起,紛紛效仿法國搶奪中國的土地、資源,而歷史事實也證明了曾紀澤此種判斷的正確性。我們可以預想如果按照曾紀澤實力備戰(zhàn)的政策執(zhí)行下去,一定會遏制住法國,而不會使中國喪失過多的權益,只可惜腐敗的清政府沒有重視曾紀澤的正確政策,而是執(zhí)行了乘勝而屈服的政策,從而導致了中國的不敗而敗,曾紀澤曾發(fā)出“數(shù)年豪氣,一朝喪盡矣”[7]606這樣無奈的感慨,而這從另一方面就更突顯了曾紀澤備戰(zhàn)促和政策的正確性。
在清政府統(tǒng)治集團內部,與曾紀澤積極“備戰(zhàn)促和”實力外交政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畏戰(zhàn)求和”政策,這一派人物一味妥協(xié)退讓,片面夸大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強調中國根本不能與外國為敵,抱著一種“逢戰(zhàn)必敗”的態(tài)度,面對西方列強以武力為后盾的威脅和勒索,不是奮起抵抗,而是想方設法地與之妥協(xié),以滿足西方列強貪婪的要求以求自保,但他的“畏戰(zhàn)求和”卻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李鴻章在很多次對外活動中執(zhí)行的就是這種政策。
在中俄伊犁問題交涉中,面對崇厚所簽訂的屈辱性的《里瓦幾亞條約》,李鴻章認為既然條約已訂,就應該接受,等以后有機會時再行修改。對于是否要發(fā)兵收復新疆以及對俄做好戰(zhàn)爭準備,他都是極力反對的,認為伊犁為貧瘠之地,又地處偏遠,不值得花如此之人力物力來收復,更不值得因此與俄國交惡,這樣做的代價太大,而且就算收復了這一地區(qū),以后每年還需要很大一筆費用來駐防,因此他認為與西北邊疆不重要形成對比的是東南沿海的重要性,主張將塞防的費用轉移到海防上來,用來加強東南沿海的海防實力。就塞防重要還是海防重要,曾在清政府內部展開過一次著名的塞防與海防之爭,慶幸的是最后李鴻章的主張沒有實現(xiàn),否則中國將損失更多的主權和權益,也不會有后來曾紀澤收回伊犁地區(qū)的偉大勝利。在進行中法越南問題交涉時,他也是自始至終避戰(zhàn)求和的,他的觀點是“中國如不管越事,則彼此無損和好,如欲視越為屬國,無論明助、暗助,勢必失和”,[9]156對于清政府要求在越南邊境及附近海區(qū)做好戰(zhàn)爭準備的命令,也不認真執(zhí)行,只是強調中國不可與法國一戰(zhàn),為了保存自己的北洋海軍,甚至在戰(zhàn)爭中沒有派遣一艘北洋艦艇前往援助,坐視南洋與法國苦戰(zhàn)而不幫。為了得到法國的歡心和同意,他甚至要求清政府答應法國撤銷曾紀澤駐法公使職務的無理要求,在中國軍隊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等一系列勝利后,中國在中法戰(zhàn)爭中已經(jīng)占居主動地位,此時又要求乘勝即收,加緊與法國和談,一味避戰(zhàn)的結果是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以及最后中國的不敗而敗。
一面是積極主動的“備戰(zhàn)促和”,一面是消極被動的“畏戰(zhàn)求和”,兩種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了和局,但是采取的方法卻截然相反,結果當然也各不相同。中俄伊犁問題因為最后執(zhí)行了“備戰(zhàn)促和”的實力外交政策,所以最后改約成功,挽回了不少損失,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升;中法越南交涉由于執(zhí)行了“畏戰(zhàn)求和”的外交政策,最終中國在勝利的前提下再次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損失了大量的權益,也進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由此看來,孰對孰錯,不言自明了。
近代中國國勢衰危,國際地位低下,都說弱國無外交,但是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家,曾紀澤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外交才能,以及對西方的了解和對國際法的運用,形成了自己獨特而積極的外交政策,即“備戰(zhàn)促和”的實力外交政策。曾紀澤在這個政策指導下進行了包括中俄伊犁問題和中法越南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涉,并且取得了不少外交成果,為國家爭取和挽回了大量權益。曾紀澤“他屬于在郭嵩燾之后正式經(jīng)辦‘洋務’的‘第二梯隊’,是真正開始擔負起比較繁巨的外交工作的‘洋務派’中的一位干員”,[10]258所以可以說曾紀澤是近代中國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在這一點上,不僅國內的很多官僚士大夫都肯定曾紀澤的外交活動,而且與曾紀澤交涉的外國人也都稱贊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就連當時俄國的外交大臣格爾斯都稱贊曾紀澤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奇才。歷史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實力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和預見性,如果當時清政府堅定地執(zhí)行了這一正確的外交政策,近代中國肯定不會喪失如此之多的合法權益,可惜的是當時的統(tǒng)治集團沒有給予曾紀澤實力外交政策以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從而造成了近代中國在外交上的一步步沉淪,慘痛的現(xiàn)實和失敗反而顯示和“造就”了曾紀澤的成功,這是對當時腐敗的清政府統(tǒng)治階級極大的諷刺。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稿(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王彥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 18卷)[M].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3]曾紀澤.曾紀澤遺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3.
[4]中國歷史研究社.奉使俄羅斯日記[M].上海:神州國光社,1946.
[5]潘德利,王宇.曾紀澤年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8.
[7]曾紀澤.曾惠敏公(劼剛)遺集[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8]邵循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zhàn)爭(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邵循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zhàn)爭(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鐘叔河.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