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媛媛
(池州學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從阻抗到共享:基礎教育改革之觀念轉變
杜媛媛
(池州學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改革實施者觀念與改革計劃者觀念的不一致,阻礙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如何克服觀念阻抗、實現(xiàn)觀念轉變以達成觀念共享,成為基礎教育改革有效推進的關鍵因素。觀念阻抗有著其主體、內容、形式等阻抗。為了克服觀念阻抗問題,改革領導者和管理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采用輿論宣傳、校本培訓、對話合作等多樣化的實踐策略,以保證基礎教育改革所內含的教育觀念能夠為廣大的教育改革的實施者所共享??朔A教育改革觀念阻抗也給予我們一些理性反思。
基礎教育改革;觀念阻抗;觀念共享
人的觀念意識領域是微妙而復雜的。在改革過程中,其觀念共享也會出現(xiàn)各種復雜情況。一方面,每個人的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而過去的教育觀念也已經根深蒂固,這將不可避免地帶有復雜性。在改革過程中,個人的經驗水平和思想覺悟也有所不同,加上過去所形成定勢觀念與現(xiàn)在所應有的意識觀念相沖突,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觀念來評判基礎教育改革,使基礎教育改革觀念共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復雜性。另一方面,要使改革參與者這些個體間達到觀念共享是復雜的?;A教育改革參與者主要有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等。他們對基礎教育的新觀念有著不同的認識與反應,如某些領導與組織者在觀念上害怕承擔風險,擔心影響到學校發(fā)展;一些教師不能適應或認同一些舉措,對基礎教育改革帶有排斥;家長在觀念上改革是拿孩子當試驗品,會影響孩子而不支持改革;學生并沒有認識到他們是改革參與者。這些無形中都使觀念共享復雜化。
要轉變舊觀念、實現(xiàn)觀念共享,取代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并非易事?!敖揭赘?,本性難移”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要實現(xiàn)觀念共享,轉變人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觀念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落伍觀念,但觀念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已內化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領導等人的固有觀念,他們會用傳統(tǒng)觀念來看待改革,會下意識地產生否定抵觸情緒。而不同的人,因不同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他們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而對基礎教育改革有著不同的觀念。如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等等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觀念,他們對基礎教育改革有著自己的觀念,有著認知差異。觀念共享的艱巨性不言而喻。
我國的基礎教育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正由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化教育過渡,改變基礎教育中落后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已迫在眉睫。實現(xiàn)教育思想觀念根本轉變,是我國未來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關鍵一環(huán)[2]。基礎教育改革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來消除陳舊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今,校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學生等等他們之間的價值觀念沖突時有發(fā)生,教育觀念轉變的問題已提到了日程上,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使改革參與者主動參與改革。教育觀念轉變與共享勢在必行,這也是基礎教育改革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人們頭腦中所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是多年所受教育的經驗總結,已約定俗成的成為了一種習慣,依然用傳統(tǒng)觀念中過時的觀念來指導教育實踐、教學行為,無疑與基礎教育改革發(fā)生沖突。觀念阻抗的現(xiàn)實后果使基礎教育改革不盡人意。
參與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體主要有: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這里僅就這些主體來研究觀念阻抗。
校長可以說是學校的“神經中樞”,校長思想觀念直接促進或阻礙改革。有些校長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學校穩(wěn)定發(fā)展上,不愿承擔風險;有些校長對新觀念接觸很有限;還有些校長在改革中可著些許不滿等等。作為學校核心人物,校長的觀念阻抗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不容忽視。教師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力軍、主角和實施者。處于教育改革一線的他們有些抱著原有觀念抵觸改革。他們也有著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經驗,對基礎教育改革有著不同的解讀,這些不同觀念都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改革。家長是教育的反饋者,是學生的直接代言人。他們的觀念、經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長都認為基礎教育改革是國家、教育部門、學校的事;還有些家長覺得改革是在拿孩子做試驗,覺得影響孩子成績和出路而不支持基礎教育改革。學生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很少被看成是改革過程中的參與者。然而只有學生真正參與、觀念真正轉變,改革才能成功。但是許多學生對待改革表現(xiàn)為麻木困惑、被動等,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所處的地位,也認為改革與他們無關,他們對自身角色的認識和現(xiàn)有觀念阻礙了基礎教育改革。
基礎教育改革中觀念阻抗有著不同內容,主要從改革的主要代理人教師方面來考慮,諸如教學觀念、課程觀念、教師觀念、學生觀念、人才觀念、評價觀念等等。
就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教師和學生不能互動,僅僅教師“教”、學生“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傳統(tǒng)的課程觀側重于對知識的傳遞,教師缺乏課程意識,原有的課程觀不能與新課程觀相兼容,導致沖突;傳統(tǒng)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方面,教師沒有轉變自身觀念,仍以“師道尊嚴”的權威面孔來授課,也沒有轉變對待學生的觀念,學生得一切服從老師;傳統(tǒng)的人才觀念,用統(tǒng)一模式來衡量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多樣化發(fā)展;傳統(tǒng)的評價觀念,以考試成績的考察來評價學生,標準單一,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思考過程以及個性發(fā)展,忽視了多樣化評價。這些傳統(tǒng)的觀念對基礎教育改革來說都是重大的打擊。
中國是世界工廠,已經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yè)發(fā)展體系,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huán)境挑戰(zhàn)。由于受到低碳轉型趨勢影響,國內很多區(qū)域過去由于經濟結構單一、高碳依賴,經濟已經出現(xiàn)停滯、甚至倒退的現(xiàn)象。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zhàn)面前,中國已經持續(xù)多年成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均碳排放也處于世界的高位,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實踐面臨重大挑戰(zhàn)。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基礎教育改革的觀念阻抗可分為積極阻抗形式和消極阻抗形式,當然其他形式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會有所轉變。
積極阻抗形式即最為明顯的是反對改革。有部分人不愿拋棄、否定他們所習以為常的舊有觀念,他們直截拒絕接受新觀念,反對改革。消極的觀念阻抗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冷漠、不為等,即可細分為接受和中立等形式。接受形式的觀念阻抗表現(xiàn)為愿意接受基礎教育改革新觀念,但遇到難題,將會采取觀望態(tài)度;中立形式的觀念阻抗表現(xiàn)為被動地參與改革,認為沒有能力進行改革,一旦改革處于不利狀態(tài),他們將起到阻抗作用。另外,在某些情況下,改革的支持者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形成對基礎教育改革的觀念阻抗。如有些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改革進行思考,也不知如何轉化為行動,在觀念上造成了認知偏差;也有支持者在改革的過程中遭到挫折,造成觀念阻抗。
“沒有教育觀念的變化,再現(xiàn)代化的教育設施、再高學歷的教師隊伍,都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3]?;A教育改革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實施改革就需要提出策略消解這些觀念阻力,使基礎教育改革獲得飛躍。
如果我們想傳播并支持某些好的觀念,我們就必須要同時擴展使這些好的觀念發(fā)揮影響作用的環(huán)境,而不僅僅是傳播這些觀念[4]?;A教育改革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和家庭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加大改革新觀念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熱烈的改革氛圍,基礎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會成功。
首先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等多種途徑,廣泛地宣傳基礎教育改革新觀念。讓改革參與者明確改革要改什么、為什么進行改革、怎樣參與改革等,使他們接受這些新觀念。其次,不間斷、不定期地專門報道教育新觀念及新進展,也可通過會議、演講、講座等講述成功經驗,開展基礎教育改革討論,或教育部門通過標語制作宣傳畫報等方式進行正面宣傳,使改革參與者內心“有底”。再次,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與社會力量形成合力,聯(lián)合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動員全社會公民參與到改革中來。這樣置身于濃厚的氛圍中,有利于全員轉變觀念來參與改革,推動改革順利進行。
雖然教育部門已針對改革開展集中培訓,但針對性不強,經常是學院式的獨白培訓。因此,可以不定期進行校本培訓,彌補傳統(tǒng)教育意義培訓的缺點,將改革理念與實際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促使觀念與行為上的真正轉變。“校本培訓所要解決的,不僅是學科教學當中的具體問題,觀念轉變也主要應該通過校本培訓完成”[5]。觀念轉變除了參與式培訓、專題研討、專家講學、集中講座報告、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還可以與學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開展教學展示活動、親身實踐、現(xiàn)場觀摩、案例分析、個別指導等,也可以長短期和集中分散結合進行觀念培訓,引導他們學習反思,將新觀念融入到教學中。
群體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改革中我們應積極運用群體凝聚力和團體力量,抓住兩頭,讓積極參與改革的人來帶動以消極和中立態(tài)度對待改革的人,形成一致見解去運用新觀念。如果想改變人們的信念和行為,就由必要在他們周圍形成一定群體,使新的信念表達并發(fā)揚光大[6]。對于改革的支持者,發(fā)現(xiàn)并樹立他們的典型榜樣作用,以骨干來帶動其他人接受并運用新觀念。對于觀念落后、執(zhí)行能力差的消極抵抗者,只有耐心對待并對其重點進行教育改革思想觀念的轉變,才能穩(wěn)固另外兩個階層改革信念。而對于中立者,使他們認識到基礎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幫助他們直面改革,不因其他因素而反復出現(xiàn)不同的態(tài)度和觀念,做到真正轉變觀念。
觀念在無形中很容易傳染給他人,鼓勵改革參與者合作互動,不斷地溝通,有利于轉變落伍觀念。這除了需要各個群體內部間的合作,還有不同群體如校長與教師、校長與家長、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等之間的互動。不同群體間多進行溝通交流,形成互動、信任關系,使教育觀念得到理解。校長與教師一起參與到改革第一線,多溝通互動;通過家校聯(lián)系制度,舉辦一些家長培訓等等。教師也可選家長為教學助手,參與教學研討組、活動組等。對于學生應予以尊重,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建立起“朋友關系”,共同探究,適應改革發(fā)展的要求。
重視溝通合作的同時,加強校長、教師、家長、學生間的對話,特別是師生間的對話來促使觀念轉變,支持改革的順利進行。對話、交流、理解與分享相互經驗使不同思想得到碰撞,在溝通合作中觀念得以重新整合。這里特別指出師生對話,在教育新觀念的引導下,通過對話互相交流溝通達成共識、共進,使教師理解學生,學生真正知道該如何改變自我,提高自身能力,共同參與改革中來轉變觀念。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中,觀念問題越來越引起教育界的關注?,F(xiàn)實急切地呼吁基礎教育改革要以觀念的改革為先導。故而基礎教育改革要將觀念問題置于改革的首位,是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的前提。
基礎教育改革成也觀念,敗也觀念。觀念支配著行為,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是在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要改變行為必由轉變觀念起步,可以看出在任何改革中觀念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轉變人們的觀念特別是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己經成為推進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因素之一[8]。沒有改革觀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打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局面;沒有觀念的共享,將難以推進基礎教育改革?;A教育理論與實踐給予我們反思,必須將觀念置于改革的首位。
通過對基礎教育改革觀念問題的研究,無論從理論研究的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使我們去思考觀念共享到底是怎樣的過程?改革不是加、減、乘、除法,改革的核心是現(xiàn)實向理想的轉化。這不是一個迅速完成的過程,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改革呈現(xiàn)的圖像總是飽含著缺憾和新生[9]。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觀念不可能存在完全的一致性,復雜性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形成動態(tài)、不斷更新的狀態(tài),觀念的共享過程更是很難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呈現(xiàn)著非線性。
觀念的穩(wěn)定性、反復性和新觀念的不成熟性使改革的觀念共享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出現(xiàn)曲折進展。舊觀念在一定的條件下會改變,但有時又會“死而復生”,而新觀念本身又存在著不夠成熟的地方。在此過程中,新觀念取代舊觀念也必然遇到許多難處,其觀念轉變過程必然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斗爭過程。另外,觀念是人的觀念,觀念共享的過程就是改革參與者如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等他們的舊觀念與新觀念斗爭的過程。這都使改革處于曲折的狀態(tài),其過程是曲折非直線的。
觀念要真正轉變,就必須將觀念轉變置于改革實踐之中?!罢嬲饬x上的教育觀念轉變,是‘知’與‘行’的高度統(tǒng)一。教育觀念的轉變固然離不開一定的時空坐標,但檢驗教育觀念轉變效果的落腳點卻是教育行為”[9]。基礎教育改革中不僅需要“知”更需要“行”。在改革過程中要把理論上學習新觀念和實踐中運用新觀念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新的教育改革觀念與改革實踐行為結合起來。
人們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教育行為被他們對改革的看法和觀念所支配,即觀念無形中會主導改革的實踐教學。觀念指導著改革的教學實踐,但也只有在改革實踐中運用這些觀念才能實現(xiàn)改革的成功。改革中我們要在理論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即經過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多次反復的過程,真正將觀念置于實踐之中,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觀念轉變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推動基礎教育改革,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
[1]于建福.素質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謝維和,裴娣娜.走向明天的基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8(2):6-9.
[4][加]邁克爾·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楊九俊.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通知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6][加]邁克爾·富蘭.學校領導的道德使命[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7]傅維利.課程改革應確立的三種核心教育觀念[J].中國教育學刊,2005(8):23-26.
[8]葉瀾.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9]陳建華.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動態(tài)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70-73.
G521
A
1674-1103(2012)03-0152-03
2012-04-07
池州學院2011年度引進研究生科研啟動項目(2011RC012)。
杜媛媛(1981-),女,安徽蕭縣人,池州學院教育系教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束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