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今生產力發(fā)達、物質膨脹,深度存在著不斷擴大、日益加重的人性危機。在德國古典時期著名美學家席勒的理論中,就已經(jīng)很早地、清晰地指出了來自人類自身和外界社會造成的人性分裂這種有悖于正常狀態(tài)的現(xiàn)象,并且明確闡明了造成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也就是人類自身。席勒的美學理念汲取了康德美學理論的精華,又對其弊端進行了大膽的揚棄,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觀,使美不再高居在神圣不可攀的廟堂之上,而走向了凡世間的每一個人,與人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閃耀出最美麗的光輝。這種人性化的審美觀不但揭示了美的真諦,明晰了美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而且提升了審美對于人、人性以及人生存的重要性。這種美學思想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種族的界限,有著非凡的現(xiàn)實意義。
受啟蒙運動美學家們的影響,席勒對古希臘有著極為深切的關注,深刻挖掘古希臘文學藝術中所蘊含的那種精神,認為那才是人們該為之努力奮斗的理想,只有希臘人身上才體現(xiàn)著和諧完整的性格?!八麄兗扔胸S滿的形式,又有豐富的內容;既有從事哲學思考,又能創(chuàng)作藝術;既溫柔又充滿力量。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結合成的一種完美的人性?!毕ED人能夠把藝術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嚴結合起來。在那時,古希臘的政治制度還沒有發(fā)展到造成個人與國家彼此矛盾沖突的地步,無論是個體與集體之間還是個體內部都處在和諧之中,“在希臘城邦中,每個人都享受著一種獨立的生活,到了必要時就可以變?yōu)橐粋€整體?!痹谙ED人身上我們可以清醒地對照出我們自身的缺欠,我們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犧牲品,沒有了希臘人的那種單純和質樸。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要讓作為“時代之子”的詩人、藝術家在遙遠的希臘的天空下壯大成長,然后才能擔負起對時代進行美感教育的崇高使命。
與此對照,他看到了現(xiàn)代人性的缺失和分裂,正如前面剖析的那樣,人們走在危險的邊緣上。從遙遠的古希臘城邦中找到了希望,站在人這個基點之上,席勒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的、美好的、人性化的審美王國。在席勒看來,古希臘的人性是完美的,政治制度還沒有造成個人與國家的矛盾與沖突,不僅是個體內部,就連個人與集體都是相互協(xié)調的。事實上古希臘的天空是否如我們所推測的那樣是無法考察確證了。具體地說是古典藝術那無窮的魅力激起了人對那個時代的無盡美好的遐想,這種心靈上的激動使得后代的人們把古希臘的世界想象得倍加完美,席勒崇尚這樣一個遙遠又似乎不那樣存在的完美世界,向往人性完整的理想狀態(tài),并以此作為人奮斗的目標,這是個烏托邦式的理想,是一個承載著人對美好未來應有樣態(tài)的假定性想象。但是他向往的古希臘社會不是懷古復舊,而是面向未來的。席勒力圖改變現(xiàn)實中的弊端,他找尋到了病態(tài)的根源,但是也走向了烏托邦的審美觀。德國古典美學都是把美學當成解決矛盾的工具,都是希望通過審美的活動來解決內心的矛盾,從而達到解決現(xiàn)實的矛盾的目的。向往古希臘的民主制度與和平靜穆的生活,就成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基調。身處在德國古典時期的席勒,更是無法逃脫這樣的漩渦。誠然,烏托邦的設想會產生兩種效應:一種是積極的,為既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設立了一個理想的他者,透過這個理想對照出現(xiàn)實中的不足,為現(xiàn)實社會變革提供前進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消極影響,審美的烏托邦的存在,難免使人傾向于精神世界,而忽略現(xiàn)實層面,人性異化問題也不會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對它的合理性認識就尤為重要。
他認為要想使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人性回歸到希臘人那種感性與理性和諧共榮的狀態(tài),達到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統(tǒng)一、人格與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唯一的途徑就是走審美的道路。這是發(fā)展必然的結果,因為人自身所具有的感性和理性兩種因素,前者能夠“把我們自身之內必然的東西轉化為現(xiàn)實”,也就是能夠使理性形式獲得感性內容,使人的潛能變成實在,這種效應可以稱之為感性沖動,產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是人本然具有的屬性;后者能夠使我們自身之外現(xiàn)實的東西服從必然性的法則,這種效應可稱之為理性沖動,產生于人的絕對存在或理性本性。感性沖動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它領域的擴大會導致人性的表現(xiàn)都固定在感性沖動上,所有的行動動機都是僅僅滿足于人本身的自然需求,而出現(xiàn)盲目的狀態(tài)。“雖然感性沖動只喚起和發(fā)展了人性的素質,但它不能單獨地完成這種素質。感性沖動無法割斷的紐帶把努力向上的精神捆綁在感性的世界上,它把抽象從通向無限的自由行程上拉回到現(xiàn)時的界限之內。雖然思想可以暫時擺脫這種沖動,堅強的意志也可以成功地抵抗它的要求,但是不久被壓抑的本性就會重新要求它的權利,要求存在的實在,要求我們認識的內容以及我們行動的目的?!庇纱丝梢?,感性沖動并不能夠單獨存在,它的發(fā)展并不能完整地體現(xiàn)人性,必然會要求理性形式的存在,“所有的形式只有在素材上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所有的絕對的事物只有通過限制的媒介才能表現(xiàn)出來?!倍@種感性沖動的擴大又是必然的,因為人自身就是有限的存在物。而理性沖動的張揚會使得“一切和純粹對象在我們內心起作用的地方,存在就無限的擴大,失去了一切限制,人由貧乏的感性所限定的數(shù)量的統(tǒng)一體提高到容納整個現(xiàn)象領域的觀念統(tǒng)一體。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再處于時間內,而時間則以其整個無限的序列處于我們之中。我們就不再是個體,而是類。一切精神的判斷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做出的,一切內心的選擇都是由我們的行動表現(xiàn)出來的。”
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截然相反的作用效果,使得感性和理性看似無法共存于一個個體中,實際上卻不然,它們完全能夠和諧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并不影響對方的存在法則,不會產生矛盾?!案行詻_動雖然要求變化,但并不要求把變化延伸到人格及其領域,不要求改變原則。形式?jīng)_動要求統(tǒng)一和不變——但它并不要求狀態(tài)也隨著人格而固定不變,并不要求感覺是同一的?!毕照J為這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沖動能夠完全說明人性。因為這兩種沖動的統(tǒng)一形成了第三種沖動——“游戲沖動”,“理性由先驗的理由提出要求:在形式?jīng)_動與物質沖動之間應存在某種聯(lián)系即游戲沖動,因為只有實在與形式的統(tǒng)一、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tǒng)一、受動與自由的統(tǒng)一才完成了人性的概念?!彼哪繕司褪鞘剐问脚c絕對存在相協(xié)調,使變化和統(tǒng)一相協(xié)調,達到人的感性和理性雙方的共同需求,融合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矛盾,從而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使人性得以完滿實現(xiàn)。此時的人擁有了對自己的人性的完整直觀,“感性沖動要被規(guī)定,它要感受自己的對象;形式?jīng)_動要由本身規(guī)定,它要產生自己的對象。游戲沖動將致力于象它自己所產生的那樣來感受,并象人的感官所感受的那樣來產生?!备行詻_動和理性沖動都有強制精神,前者通過自然規(guī)律,后者通過理性的法則。在游戲沖動中,兩種沖動的作用結合在一起,游戲沖動同時在道德和自然上具有強制精神,這樣就排除了一切偶然性,從而也就排除了一切強制,使人在物質方面和道德方面都達到了自由。
感性沖動的對象就是廣義的生命,是全部物質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現(xiàn)于感官的東西,形式?jīng)_動的對象是形象,包括事物一切形式方面性質以及它與各種思考力的關系。游戲沖動的對象是形象,指現(xiàn)象的一切審美性質,也就是美和藝術。游戲沖動處于感性與理性沖動之間,能夠將人類的心靈處于感性與理性交界處的平衡點上,那也就是說通過藝術的審美,能夠克服感性與理性的偏頗,克服內容與形式的相異性、自然狀態(tài)和道德狀態(tài)的碰撞,使人性得以復歸,此時的人處于審美狀態(tài)之中,是介于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審美的人。
席勒認為“游戲”這個名詞完全能夠闡明審美這一狀態(tài),游戲的本質屬性在于它是自由的活動,“在美的直觀中,心靈是處于規(guī)律與需要之間恰到好處的中點,正因為它介于兩者之間,它才避免了規(guī)律和需要的強制?!币簿褪钦f審美使人擺脫了感性的盲目和理性的制約,融合了兩者弊端,將兩者有機地調和在了一起,彌補了期間的裂痕。“只有游戲,才能使人達到完美并同時發(fā)展人的雙重天性”,因此審美是人性彌合完整到理想狀態(tài)的唯一途徑?!叭绻嗽跐M足他的游戲沖動的這條道路上去尋求人的美的理想,那么人是不會迷路的。”“人應該同美一起只是游戲,人應該只同美一起游戲?!比藨怯螒虻模诵圆攀峭晟频?,游戲與人性是統(tǒng)一的,游戲是人性的一種完美樣態(tài)。
認為人在歷史發(fā)展階段中有三種形態(tài):自然的人、審美的人和道德的人,分別是自然的、審美的和道德的。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僅是感性的,處于動物狀態(tài)或野蠻狀態(tài),此時,人是自然的奴仆,對自然的各種現(xiàn)象充滿了敬畏,根本不能引起人的審美感受,一切僅能在人的感官面前流逝,因此,那時的自然無法成為人的審美對象,它對人的意義,僅僅在于滿足人自身的生存需求。此外,大自然在原始時期的人類面前,是那樣的可怕威嚴,是人類的敵人,人倍感自己的渺小和脆弱,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的價值是得不到肯定的。另外一種狀態(tài)恰是相反的,在道德占主導時,人獲得了以法則控制自然的力量,但同時也束縛了人本身,限制了人應有的自由,使人自身的感性與理性、人與外界的關系的和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性出現(xiàn)分裂,人真正的價值同樣遭到了貶值。而審美狀態(tài)中的人能夠完全擺脫自然的奴役,成為自然的主人,沖破理性的束縛,人與外界處于和諧交融的狀態(tài),自然成為了審美對象,充分展現(xiàn)了人是自由的。人在感性與理性融合在一起的審美狀態(tài)中,才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世界。因此,席勒認為要使自然的人成為道德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是沒有其他途徑可言的。
現(xiàn)如今,人們得到了物質上的極大滿足,從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脫離了自然人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人類精神上的缺失和人性上的裂變。席勒美學的現(xiàn)實意義就在于他的審美立足點是人和社會,立足于人類的精神層面,從而實現(xiàn)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對人性進行改造促進人的高尚化,應該說起點與終點都是現(xiàn)實性的,唯有他借審美途徑構筑的這種理念追求充滿了浪漫色彩和氣息,但不是完全沒有現(xiàn)實根據(jù)為依托的。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理念提升了審美對人的價值與意義,他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美好的令人神往的世界,也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追求尋找的目的地。雖然通往的道路是虛無的,實現(xiàn)的可能是渺茫的,但這種理想的設定是有必要的,具有積極意義,給迷惘中的人類指明了方向,引領人們向正確的道路前進。若沒有這種希望的存在,人就會因此而萎靡不前,或者在迷惘中失去生命的光輝,因此,確立這樣一個方向標是我們在精神上所必需的。這種審美的烏托邦指向未來,描述了人類應該有的樣態(tài),是我們前行的方向?!懊恳粋€烏托邦都表現(xiàn)了人作為深層目的所具有的一切和作為一個人為了自己將來的實現(xiàn)而必須具備的一切?!边@就是席勒人性化審美觀之于現(xiàn)實人生的真正意義。
從現(xiàn)實層面方面來說,席勒所建立起來的這個審美的理想王國,對人以及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同樣起著極大的作用,體現(xiàn)著積極的意義。首先,就人類個體而言,席勒給人們指出了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至高原則,席勒把美定為人的“第二創(chuàng)造者”。他說“我們必須把在審美心境中歸還給人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饋贈中的最高禮物,即人性的饋贈?!薄叭绻覀儼衙婪Q為我們的第二創(chuàng)造者,那么,這不僅在詩學上是允許的,而且在哲學上也是正確的。”因此,遵循審美的原則是人類個體本身通向完善的唯一途徑。其次,對于整個人類社會,“只有審美趣味才能夠把和諧帶入社會之中,因為它在個體心中造成和諧。”“唯有審美的國家能使社會成為現(xiàn)實的,因為它是通過個體的本性來實現(xiàn)整體的意志?!币虼耍照J定審美不但可以使個體的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fā)展,使人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本性;更能使得整個社會得到和諧全面的發(fā)展。哈貝馬斯在《論席勒的〈美育書簡〉》中就指出:“這些書簡成為了現(xiàn)代性的審美批判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席勒用康德哲學的概念來分析自身內部已經(jīng)發(fā)生分裂的現(xiàn)代性,并設計了一套審美烏托邦,賦予藝術一種全面的社會——革命作用。由此看來,較之于在圖賓根結為摯友的謝林、黑格爾在法蘭克福對未來的憧憬,席勒的這部作品已經(jīng)領先了一步?!笨梢姡愸R斯在歷史的語境中,充分認識到了席勒美學思想的時代性、社會性價值和意義。如果我們把席勒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聯(lián)系起來,就不難看出它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席勒的思想是歷史唯心主義理想化的烏托邦,在建構描繪了這個審美王國之后就對自身發(fā)生了質疑,“真的存在這樣一個美的外觀的國家嗎?在哪里可以找到它?”而馬克思從唯物主義出發(fā),科學地看待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問題,把理想化的烏托邦現(xiàn)實化了。從這兩種思想觀念結合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審美對于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偉大作用、崇高地位和具體內涵。這些對于我們當今社會方方面面的發(fā)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和價值。
毫無疑問,要改變現(xiàn)狀,要想使人成為道德的人,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合理改造,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使人性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試想當每個個體的人性達到了應有的和諧,那么每個國家、整個人類和全世界自然也就會更加美好起來。席勒的美學思想巨大的意義就在于能夠引領我們走出當下的精神迷霧,我們應該對其給予足夠深刻的認知!
[1]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2]席勒.秀美與尊嚴[M].張玉能,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