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敏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濮院鎮(zhèn)中心醫(yī)院 桐鄉(xiāng)314502)
筆者在2008~2009年期間,運用中醫(yī)辨證施治,治療手足口病63例,取得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3例中,男38例,女25例;年齡10個月~9歲,其中10個月~4歲45例,5~6歲15例,6歲以上3例;發(fā)病季節(jié)3~5月份11例,6~8月份45例,9~10月份7例。以上資料可見本病以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多發(fā),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明顯增高,男性多于女性。
1.2 診斷標準 手足口病的診斷一般根據雙手足心、肛周可見水皰樣皮疹,皮疹較多時亦可以見于關節(jié)周圍,口腔潰瘍,即可做出診斷,必要時進行病毒分離,本組病例因條件所限未做此項檢查。
1.3 臨床表現 多為突然發(fā)病,熱程1~2 d,發(fā)熱多先于發(fā)疹或與發(fā)疹同時出現,熱型不規(guī)則。皮疹特點:呈離心性分布,見于手掌、足跖和口腔,偶見于面部、胸背或臀部。皮疹呈紅色斑丘疹,或呈橢圓形白色小米粒至綠豆大小水皰疹,周圍繞以紅暈。手足皮疹不易破潰及合并感染,1周內消退,不留色素沉著。
1.4 治療方法 解毒為主,佐以清熱、化濕、涼血,主方為宜透散(葛根、金銀花、連翹、紫草、牛蒡子、薄荷、蟬蛻、蘆根、生石膏、生甘草)。濕熱重者加茯苓、厚樸、藿香;熱入營血者加當歸、赤芍、玄參;高熱不退者加柴胡;口腔潰瘍者加黃芩、梔子。
1.5 治療結果 63例患兒兼表證者3例,兼濕熱證者30例,兼熱入營血者2例,使用上述方法治療,療程最短者2 d,最長者7 d,63例患兒經本方治療,62例痊愈,其中1例配合靜點西藥后痊愈,均無并發(fā)癥。
根據發(fā)病季節(jié)及傳染性,可知本病為外感時行邪毒,其性狀兼濕,濕熱邪毒,經口鼻而入,內蘊肺脾,與氣血相搏,外發(fā)肌膚而成[1]。故治療當從解毒為主,兼從清熱、利濕。選用宜透散加減,方中葛根辛涼,具有發(fā)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之功為主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肺衛(wèi);紫草涼血活血,解毒為輔;蘆根、生石膏清熱瀉火;蟬蛻、薄荷、牛蒡子疏散為佐;加茯苓、厚樸、藿香健脾化濕,振奮脾胃之氣機;當歸、赤芍養(yǎng)血化瘀涼營,汗利不傷陰血,顧護稚陽;熱者加柴胡以退熱;口腔潰瘍者加黃芩、梔子清熱解毒,引熱下行,共收清熱解毒、化濕之功。
[1]王琪,楊照學.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手足口病12例[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