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森
(安慶師范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安徽 安慶 246052)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6號文件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在內的助學體系,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yè)。
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和教育問題意義重大,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業(yè),更關系到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學校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在校大學生無收入來源,學費和生活費要靠家庭承擔,由于家庭收入和當地經濟條件的影響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貧困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幫扶是學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具體體現。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資助面不斷加大、資助金額不斷提高,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境。對受助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幫扶是高校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重點和難點。物質的貧困是暫時的,擺脫心理貧困,樹立自立、自強、自信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近年來,在努力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同時,發(fā)現貧困大學生在心理健康、能力發(fā)展、自我規(guī)劃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問題,具體來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班級或者同寢室的同學家庭條件比自己好,吃穿住用的檔次都比自己高,內心失衡產生自卑心理,從而不愿意與這些同學交往,對于國家和學校給予的勤工助學崗位或者助學金,貧困生可能會覺得這是班級學生或學校對自己的“施舍”,從而低人一等,雖然由于經濟拮據不得不接受助學金,但內心很難對自己有認同感,對“感恩意識”更是內心排斥。長此以往形成自閉,獨來獨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班集體活動或者同學交往中成了“隱形人”。由于長期處于自卑和壓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心理負擔很重,壓力和苦悶得不到疏導和宣泄,從而產生行為缺失,對社會環(huán)境不滿,甚至導致犯罪行為,最極端的例子如震驚一時的馬加爵事件。
部分貧困生覺得自己家庭貧困,屬于“矮、挫、窮”之列,雖然內心自卑,但也極度敏感自尊,刻意避免與班里的“活躍分子”進行交流,不愿意融入集體,不愿意參與活動,從而缺乏鍛煉機會,導致多方面能力不足。例如自我認知能力、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集體觀念、專業(yè)知識學習和專業(yè)實踐操作水平等,這些能力的不足嚴重制約著貧困生今后的發(fā)展。
貧困生相比普通學生更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家庭經濟狀況,改變自身命運,改變自己在周圍人眼中的形象。但是由于自卑、心理負擔過重和自身能力不足等多種因素,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雖有努力改變自我的愿望,但不知從何做起,對大學4年的發(fā)展規(guī)劃乃至將來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都缺少清晰的認識和定位。
貧困不是問題,最可怕的是缺少改變貧困的勇氣和能力。物質的貧困是暫時的,精神上的貧困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高校通過培養(yǎng)貧困生的服務奉獻意識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精神貧困現象。
通過鼓勵貧困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校園師生和社會,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他們不得不與人溝通交流相互協調努力來共同完成任務。通過自己的無私奉獻和服務使雙方得到語言、情感的溝通,通過付出勞動所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猶如一縷陽光照進了他們心靈久已塵封的大門?;顒雍笃诘目偨Y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他們會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別人進行分享交流,無形中改善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自閉問題。
培養(yǎng)服務奉獻意識的過程也是貧困大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專業(yè)學科競賽等活動可以提高貧困生的積極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自我評價認知能力等等。綜合能力的不斷發(fā)展和積累,一方面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對自己大學4年的學習規(guī)劃乃至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90周年的講話中對青年一代提出了5個希望,他指出:希望廣大青年能堅持遠大理想、堅持刻苦學習、堅持艱苦奮斗、堅持開拓創(chuàng)新、堅持高尚品行。這對廣大青年樹立目標,勤奮學習和將來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通過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西部支教計劃、志愿者服務活動、主題團日活動、學雷鋒活動等形式走訪調查農村現狀,親身感受農村這些年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經濟的發(fā)展成果以及農村發(fā)展的一些不足之處,從而更加明確自身使命,淡化自己給自己強加的“貧困大學生”的標簽,跳出自己給自己劃定的小圈子,樹立遠大理想,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全面發(fā)展綜合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使命中實現自身的價值。[1]
胡錦濤總書記在建團90周年上的講話,從青年大學生如何樹立遠大理想,明確自身當前主要任務,如何克服當前困難,明確時代社會發(fā)展的核心本質,如何加強自我修養(yǎng)都提出了明確目標。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語重心長,是對大學生如何成長、成人、成才、成功的全面闡述。貧困大學生更應該多向新時期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學習,擺正心態(tài)、樹立信心、增強勇氣,明確逆境是自我發(fā)奮,成功成才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凡有所建樹和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在困境中砥礪品格、鍛煉才干、走向成功的。
目前,學校和學生社團都組織有很多的活動。老師和同學應該多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包括社會實踐活動、文體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專業(yè)學科競賽等。貧困大學生自己也應該積極主動,不放過每一個鍛煉機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處做起,持之以恒,在服務社會、幫助他人中收獲快樂,發(fā)展能力。
在資助工作中要認真宣傳國家的資助政策和資助內涵,要避免兩種情況的出現,一是貧困大學生盡管經濟拮據,但是由于擔心申請助學金會因為家庭困難而被別人看不起,從而不主動申請,放棄申請,或者消極申請,等待輔導員給指標給名額。二是很多學生不能正確領會助學金的意義,覺得這是國家的錢,不要白不要,從而在貧困認定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弄虛作假的現象。
在堅持資助工作原則的同時要注重輔導員的引導作用。一方面對助學金要“謙讓”——盡量克服困難,把有限的資金讓給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同學。另一方面對獎學金要“爭取”——成績面前一律平等,刻苦學習,鼓勵同學們爭取專業(yè)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
對受資助的學生提出成才目標,并督促或幫助其完成。在期末或者學年末召開答辯會,通過ppt展示自己獲得資助后在專業(yè)學習、學科競賽、集體活動、服務奉獻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成績。表彰先進,督促后進,把資助工作和大學4年的成長規(guī)劃結合起來。
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可以感染人,鼓舞人。 高校應加強“學風”、“作風”、“教風”建設。 開展針對性強、實效性強的活動并形成長效機制,好的做法如青年馬克思主義學員培訓班、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主題團日活動、優(yōu)秀班級團支部評比活動、勵志成才報效祖國演講及征文活動、勤工助學、愛心超市、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勞動實踐周、讀書活動、輔導員工作坊,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拓展育人途徑,豐富校園文化,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幫困重在育人”,在經濟資助的同時,全方位對受助學生進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思想教育并使之制度化、經?;?做到物質扶助與精神扶助相結合、實際解困與回報教育相結合、經濟資助與表現考核相結合,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進其自身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2]
[1]李培森.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青年大學生團員服務奉獻意識的引領和促進作用[J].素質教育(社會科學版),2012,(5):31-32.
[2]劉期彪.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與育人機制的模式構建[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