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民政
(衡陽市民政局 衡陽市湖湘文化研究所,湖南 衡陽 421001)
雖然南岳蓮花峰下靜謐依舊,但明末清初之際,這里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幕,仍然讓追尋舊跡的人或心潮激蕩,或深思浩嘆。王夫之與南岳蓮花峰的情結(jié),已成為南岳歷史文化長卷的重要一頁。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因晚年棲伏衡陽縣西部的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王夫之是一位空前絕后的人物。他的思想高度和人格魅力,令萬世仰止。對他的認(rèn)識和評價,船山研究者的文章車載斗量,難以盡述。
1.劃時代的思想巨人。王夫之出身于沒落的官宦世家,青年時代即以博學(xué)多識著稱。二十四歲赴武昌應(yīng)鄉(xiāng)試,以春秋第一考中舉人。中晚年隱居鄉(xiāng)間,深研經(jīng)史。在后半生四十余年中,著述百余種,四百多卷,八百多萬字,內(nèi)容涉及哲學(xué)、政治、法律、軍事、歷史、文學(xué)、教育、倫理、文字、天文、歷算及佛道等。 《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他的思想體系汪洋浩瀚,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總結(jié)者和集大成者,又是后世哲學(xué)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和啟蒙者。在哲學(xué)思想上,避朱程 “理在氣先”、 “道在器先”和陸王 “心學(xué)良知”之說,提出 “天下唯器”, “理不先而氣不后”的理論,歸旨于躬行實踐,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其唯物主義哲學(xué)體系達(dá)到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高峰。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 “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張選賢使能,“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船山思想對近代歷史有重大影響。晚清重臣曾國藩極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譚嗣同、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lǐng)袖毛澤東等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2.偉大的愛國者。當(dāng)滿清鐵蹄踏遍江南的時候,他奮起反抗民族壓迫。順治四年 (1647)春,王夫之和摯友夏汝弼滿懷報國的熱情,從南岳蓮花峰出發(fā),前往南明政權(quán)駐地武岡,期望參加“頸血如泉迸欲出,紅潮涌上光陸離”的抗清戰(zhàn)斗。無果而返。順治五年 (1648)冬,與好友管嗣裘、夏汝弼、性翰和尚等,組織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民、工匠和僧人,在南岳方廣寺一帶起兵抗清。因清軍突襲,起義慘敗,數(shù)十人被殺,管嗣裘家屬全部遇害。王夫之和管嗣裘等因事在外,得以幸免。兵敗后,前往桂林投奔南明政權(quán),任行人司行人。在腐敗的南明政權(quán)中,因仗義執(zhí)言,幾遭殺身之禍。明朝覆亡之后,他隱居鄉(xiāng)村,另避報國蹊徑,以 “六經(jīng)責(zé)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歷史責(zé)任感和孤奮之心,精研典籍,總結(jié)明朝亡國的教訓(xùn),探求真理,傾力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復(fù)興。他的著作中,體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家、愛民族的思想,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3.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時代的驚濤駭浪,個人的坎坷多難,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磨礪出王夫之“壁立千仞,只爭一線”的理想人格。他孤高耿介,徹底地擺脫了庸俗習(xí)氣,做到了思想言論與生活行動的完全一致,在道德修養(yǎng)上達(dá)到了崇高的境界,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隱居鄉(xiāng)間窮愁潦倒,物質(zhì)生活極端窘迫。但王夫之不因貧窮而墜志,不為利益所折腰??滴跏吣?(1678),吳三桂衡州稱帝,其黨羽慕夫之之名,要他寫勸進(jìn)表。王夫之說:“我是亡國遺臣,清朝建立以后,一直不問世事,你怎么能用我這個不祥之人呢?”隨即逃入深山,作 《祓禊賦》以明志??滴醵四?,衡州知府崔鳴鷟受偏沅巡撫鄭端的委派,拜訪王夫之,邀其在長沙一敘,但王夫之以患病為由,不赴長沙之約。后人評其為 “流連顛沛而不違其仁,險阻艱難而不失其正”, “真砥柱一代偉人矣”。
蓮花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位于南岳核心區(qū)西陲。這一帶群峰簇立,堆根疊瓣,如一朵盛開在天地之間的巨型蓮花。
關(guān)于蓮花峰這個概念,在古人的文字里,有三個表述層次。一是實指的山峰,在方廣寺的南對面,七八座高度相近的山峰連為一體,展如扇面,列如畫屏,像瓣瓣青蓮聳立于天際;二是從地形來看,以方廣寺為中心,周圍的蓮花峰、天堂峰、潛圣峰、妙高峰、天臺峰團團環(huán)繞,恰如蓮花一朵,方廣寺正居蓮心,這是最為形象的;三是更擴大一些,則南岳西部的八座高峰,除上列之五峰之外,還包括較遠(yuǎn)處的石廩峰、觀音峰和獅子峰,這需要發(fā)揮一下想像力,但氣勢更為宏大。
這里的景色以 “深”著稱。從馬跡橋沿小路進(jìn)山,越溪澗,過嶺坳,攀石崖,山重水復(fù),小路如腸;從東面的方廣大坳、東北的觀音峰、西北的天臺峰下山,重巒疊嶂,層層迭迭,深不見底。濃陰蔽日,煙云漂渺,流泉嗚咽,鳥飛獸走。王船山在 《蓮峰志》中說:南岳有蓮花峰,就像中國有四川,“觀于蜀者淺天下”。他還說:從湘江中望南岳,九向九背,白石峰、岣嶁峰、祝融峰、天柱峰不時可見,卻看不到蓮花峰。這是被藏匿起來的精英,是名山中的隱者。
南朝梁天監(jiān) (502—519)年間,高僧惠海來岳,在蓮花峰下創(chuàng)建了方廣寺。這是南岳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佛寺。由于惠海沒有開創(chuàng)宗派,故佛教當(dāng)時在南岳影響力不大。唐代以前,蓮花峰一帶游蹤罕至。著名人物,文獻(xiàn)無記錄。
直至南宋初年,當(dāng)學(xué)界巨子朱熹和張栻聯(lián)袂來訪,詩文唱和于方廣,極力稱贊蓮峰勝景,這朵 “南岳之花”才聞名于世。隨后,高人雅士接踵而至。他們留下的詩文、行跡和佳話層層積淀,構(gòu)成了蓮花峰的另一 “深”——文化淵源之深。
對于蓮花峰來說,明朝嘉靖年間是賓客盈門、盛事連連的黃金時代。嘉靖十八年 (1539),三十三歲的進(jìn)士尹臺,奉朝廷之命,來湖廣各地冊封藩王。公事完畢,作南岳衡山之游。此時,距朱熹和張栻游岳已有三百七十二年。他在方廣寺住了一夜,“慨想晦庵 (朱熹)、南軒 (張栻)二先生高風(fēng),低徊留之不欲去”。尹臺托衡山知縣章宜在這里建一座祠堂,紀(jì)念朱、張二先生。一年后,新祠落成。尹臺追憶當(dāng)年南岳游程和囑建二賢祠之舉,提筆欣然作 《南岳二賢祠記》。對南岳的眷戀之情,溢于筆端。
二賢祠創(chuàng)立后的第三年,探花鄒守益來了,他把朱熹、張栻的木牌神位供于享堂,從此祭祀活動常年化;又過了一年,1544年的秋天,曾任吏、禮、兵三部尚書的八旬壽星湛甘泉來了,他把二賢祠的中堂命名為 “嘉會堂”,并大筆書匾掛于神位上方;再過一年,狀元羅洪先來了,他用漂亮的書法,把朱、張等人南岳詩文中的方廣寺部分書刻于祠堂墻壁上,以資流傳,還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 《題二賢祠壁》。從此,蓮花峰下的文采風(fēng)流,綿延不絕,日益深厚,成為南岳的一個文化重地。
清代順治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公歷1647年),青年王夫之避兵禍居于南岳續(xù)夢庵。因為短期的安定,得以優(yōu)游于在南岳蓮花峰下。出于對名山勝景和人文歷史的熱愛,他以飽醮感情之筆,編撰了別具一格的 《蓮峰志》。
《蓮峰志》共五卷十二篇。卷一為 《敕諭》和《原志序》;卷二為沿革、形勝、名跡、附麗;卷三為名游、祀典、禪宿、物產(chǎn);卷四為 《序記》;卷五為 《詩》和 《總序》。共計二萬二千七百六十多字。
此志文字生動,內(nèi)容翔實,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王夫之記敘山形之勝,不是對方位、形狀、規(guī)模作呆板的敘述,而是以生動形象的筆觸,再現(xiàn)蓮花峰的地形、地勢、氣候、林相、動物等。如描述蓮花峰形勢一段:“凡入蓮峰,觀其簇立,疊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蓮峰,四山向拱之,天臺揖之,兩坳奔之,觀音翼之,前曠后窈,知形之自來也。凡入蓮峰,亭午見日,狂飚見風(fēng),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開,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蓮峰,山見幽,水見咽,林見未得之樹,馴不畏人見猿、鹿。人靜道生,知兩夫子之有樂于此也。山勝蓋備矣?!边@樣的表述,篇中隨處可見,讀志如讀美文,令人心向往之。 《蓮峰志》里,存錄了大量的古代詩文,記下了方廣寺的興廢脈絡(luò),描述了祭神求雨等風(fēng)俗,反映了蓮花峰一帶的物產(chǎn)狀況。與王夫之其他著作的內(nèi)容厚重深邃、文字詰屈聱牙不同,此書記山水勝狀和特產(chǎn)風(fēng)俗,得山水之靈秀,寄作者之喜愛,因而清新可讀,情趣動人。
全書結(jié)體嚴(yán)謹(jǐn),文史俱勝,開南岳方志佳作之先河。光緒八年 (1882),即 《蓮峰志》寫成后的第235年,平江舉人李元度撰修了 《南岳志》26卷,此志資料系統(tǒng),氣勢宏大,內(nèi)容深邃,被譽為古代最好的一部南岳山志。其實李元度 《南岳志》的體例,就是仿照 《蓮峰志》而成。李元度在 《重修南岳志序》中,毫不吝嗇對王夫之及其《蓮峰志》的贊美:“惜王氏僅志一峰,使作全志,豈讓五丁巨手哉!”并坦率地承認(rèn) “乃竊取王氏之義法”?!渡彿逯尽た傂颉返捏w例,還為魏源 《海國圖志敘》所模仿。湘陰人郭嵩燾在李志 《序》中對 《蓮峰志》稱賞不已:“當(dāng)順治初元,船山王氏,纂輯 《蓮峰志》,為衡山之一峰。其事典則,其文雅馴。”“蓋自船山發(fā)其端,而次青 (李元度)總其成。”
《蓮峰志》編成后,長時間未廣泛流傳。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岳麓書院整理出版 《船山全書》時,僅能得到兩個版本。其一為清同治年間金陵節(jié)署刻印的 《船山遺書》本,其次為民國年間上海太平洋書店鉛印的 《船山遺書》本,而且后者很可能是根據(jù)前者翻印。除此之外,只有清乾隆 《衡州府志》中錄入的 《蓮峰志》片段。《蓮峰志》是王夫之的早期作品,與后期著述的文史哲大部頭的確無法比擬。但它是王夫之創(chuàng)作的唯一的一部山志,也是南岳七十二峰唯一的一部名峰專志。此書對于南岳歷史文化的價值,對王夫之研究的意義,不應(yīng)受到冷落。
明朝崇禎十六年 (1643)八月,張獻(xiàn)忠攻陷衡州。王夫之兄弟為了躲避農(nóng)民軍政權(quán)的任用,逃往南岳蓮花峰下。
次年,王夫之在蓮花峰西面的雙髻峰半山腰筑建茅草房,名續(xù)夢庵,作為長期棲身之所。續(xù)夢庵,意思很明顯:續(xù)大明一統(tǒng)江山之夢。
王夫之一生只做一夢,那就是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夢,但不同時期追夢的方式不同。青少年時期,致力于科舉入仕,立身報國。在明朝末代皇帝上吊煤山之后,他懷抱一腔熱血,出生入死,組織抗清武裝斗爭,失敗后離湘赴桂,追隨南明政權(quán),以圖復(fù)國。在歷經(jīng)坎坷困厄之后,他帶著絕望和悲憤,回到雙髻峰, “決計隱遁”。在此后的四十年里,王夫之立下 “六經(jīng)責(zé)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之志,潛心構(gòu)筑龐大的思想體系,這是 “續(xù)夢”的另一方式。
選擇岳后作為避難處,是因為王夫之的母舅家在衡山馬跡橋。二舅譚玉卿 (允琳)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衡州府,將 “望門無依”王氏一家接到馬跡橋。對二舅的義舉,王夫之一直感念于心。晚年,他飽含深情地寫道:“先母舅玉卿譚翁以死誓脫某兄弟于虎吻。謝世以來,仰懷悲哽者三十余年……益以老淚淫淫,承睫不止?!?/p>
從明朝崇禎十七年 (1644)筑庵,到清朝順治十七年 (1660)舉家遷往衡陽縣金蘭鄉(xiāng)高節(jié)里茱萸塘 (今衡陽縣曲蘭鎮(zhèn)湘西村),王夫之在續(xù)夢庵安家十七年。雖然其間多次離岳,有幾次時間還比較長,但續(xù)夢庵一直是王夫之的家庭 “大本營”。除去外出的時間,王夫之居留續(xù)夢庵達(dá)八年之久。
撤離續(xù)夢庵之后,故園只在夢里,文字中?,F(xiàn)對故地的思念之情。如 《歐子直自南岳返訊之》、《懷入山來所棲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輒暢然欣感,各述以小詩,得二十九首》、 《衡山曉發(fā)》、《西岡望南岳》等。從他晚年所寫的 《西江月·重過續(xù)夢庵》來看,是回過續(xù)夢庵的,只是年久失修,未能入室,路過而已。
王夫之身后,其子王敔曾在此居住,寫有《雪》詩五首?!耙簧稳f年心,誰作西臺記”,“明年雙燕子,好認(rèn)舊山來”。有子能知父心、繼先志,是可喜可慰的。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后來,這里成了王夫之父母武夷公和譚孺人合墓的守墳庵。清朝同治年間,王氏后人將馬跡橋曾家灣的守墳莊屋改為武夷公祠。續(xù)夢庵的田屋山林,由王夫之的大哥王介之一房承買一半,船山一房自留一半,共同捐入祠堂,租金供祭祀之用。
幾百年過去了,續(xù)夢庵逐漸不為世人所知。在許多有份量的王船山研究著作中,續(xù)夢庵被一筆帶過,有的干脆不予提及。就像王夫之的孤高耿介,蓮花峰的深隱其芳,續(xù)夢庵也選擇了 “活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