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貴 (重慶市雙橋區(qū)人民醫(yī)院藥劑科,重慶 400900)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臨床癥狀輕者表現(xiàn)為輕微不適和疼痛,嚴重者可以導致肢體的感覺與運動異常、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手術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手術治療具有一定的復發(fā)率。我科2006年4月至2010年5月對90例頸椎病術后復發(fā)患者中的部分患者采用口服中藥方劑葛根湯加味方法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50.8±9.7)歲,病程4個月至30年,上肢麻木73例,手指麻木33例,肌肉萎縮21例,肌力減退27例。9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例,兩組患者X線正側位片檢查表現(xiàn)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雙側鉤突增生、椎間隙狹窄,斜位片見關節(jié)突增生肥厚,椎間孔狹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癥狀等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對照組予以復方硫酸骨素片、非甾體類消炎藥、止痛劑曲馬多片、肌肉松弛劑口服,靜滴20%或30%山梨醇等脫水劑。觀察組予以口服中藥方劑葛根湯加味治療,具體處方為:基本方為葛根 15 g、川芎 10 g、羌活 10 g、桂枝 10 g、雞血藤 10 g、天麻 10 g、赤芍 10 g、威靈仙 10 g、巴戟天 10 g、白芍 10 g、甘草 6 g;兼有血瘀者加紅花10 g、桃仁10 g、川芎10 g;伴有氣滯痰郁者加枳殼10 g、半夏10 g、制南星6 g;伴有氣虛者加黃芪30 g;血虛加當歸10 g、熟地15 g;兼風邪加羌活10 g、防風10 g、白芷10 g;伴有腎虛者加熟地25 g、山萸肉15 g;伴有濕重者加薏苡仁20 g;麻木較重者加木瓜2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口服10 d為1個療程。另外在口服中藥的基礎上予以手法按摩、電動牽引、針灸等理療,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完成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具體評價方法為: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具有正常的肌力,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人的勞動與工作為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大部分緩解,頸肩背部疼痛明顯緩解,頸部、肢體功能改善,能參加低于正常人的勞動與工作為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部分改善,能參加較輕的勞動和工作為好轉(zhuǎn);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沒有變化為無效。通過治愈、顯效和好轉(zhuǎn)人數(shù)來計算總有效率。
對照組治愈14例,顯效7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6.67%;觀察組治愈35例,顯效5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3%,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藥物毒副作用。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范疇的痹證、痰飲、眩暈、心悸,引于《內(nèi)經(jīng)·痹論》中所述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認為本病的內(nèi)因是肝腎虧損、筋骨失養(yǎng),外因是外傷勞損、風寒濕邪。在內(nèi)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風寒濕邪侵入太陽經(jīng),引起太陽經(jīng)營衛(wèi)失和,繼而經(jīng)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血瘀痰聚,不通則痛,筋肌失養(yǎng),從而表現(xiàn)為項背疼痛,肩臂麻木、眩暈、頭痛等癥狀[1]。因此,活血化瘀、溫經(jīng)散寒、行氣通絡、除濕滌痰等是其主要的治療原則。目前我國的傳統(tǒng)中醫(yī)藥在頸椎病治療方面蒸蒸日上,方法眾多,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驗證。葛根湯加味治療頸椎病已有眾多研究,胡洋等[2]采用此法治療頸椎病97例,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另外,各種理療方法也多用于治療頸椎病,大量的臨床研究也證實了該類方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3]。
本研究在傳統(tǒng)葛根湯方劑的基礎上,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加用紅花、枳殼、制南星、黃芪、當歸、羌活、白芷、熟地、薏苡仁、木瓜等中藥,同時輔以手法按摩、電動牽引、針灸等理療方法,使各種中藥與理療方法行使其各自不同的功效,從多個層面來治療頸椎病。本組資料也顯示,口服中藥方劑葛根湯加味綜合療法是安全有效的,從多個不同的途徑改善神經(jīng)根的壓迫和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進而促進頸椎功能的恢復,對頸椎病術后復發(fā)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至于其具體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1]王素玲.葛根湯加味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4(8):56.
[2]胡 洋,張學林.葛根湯加味治療頸椎病97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2(239):135.
[3]何仁榮,石宇雄.牽引針灸結合中藥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12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7):883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