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海地、古巴的強熱帶風暴“艾薩克”27日增強為颶風之后,進入墨西哥灣,預計將于29日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附近登陸,而當天正好是新奧爾良遭受“卡特琳娜”颶風重創(chuàng)7周年的紀念日。目前,接到預警的墨西哥灣各美軍基地如臨大敵,曾在風災中吃過大虧的美國軍機應對颶風的首要一招就是馬上轉場。
颶風面前逃為上策
據(jù)美國《空軍時報》27日報道,在接到“艾薩克”來襲的預警之后,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迅速采取了以疏散為主的抗風手段,將“艾薩克”可能侵襲地區(qū)的大部分飛機轉移到其他安全基地。具體包括:駐佛羅里達佛麥克迪爾空軍基地第927空中加油聯(lián)隊的飛機,被轉移到新罕布什爾州皮斯空中國民警衛(wèi)隊基地和田納西州麥吉-泰森空中國民警衛(wèi)隊基地;駐佛州廷德爾空軍基地的F-22A戰(zhàn)斗機被轉移到得克薩斯州謝潑德空軍基地;駐佛州杜克空軍基地的第919特種戰(zhàn)聯(lián)隊的飛機被轉移到肯塔基州的坎貝爾堡;駐佛州霍姆斯特德空軍后備基地第482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的飛機被轉移到得克薩斯州沃斯堡聯(lián)合后備基地;駐佛州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的美國海、空軍教練機分別被轉移到得州沃斯堡聯(lián)合后備基地和倫道夫空軍基地。
不過,在“艾薩克”侵襲范圍內的基地也有一些飛機沒有被轉移,例如駐佛州帕特里克空軍基地第920搜救聯(lián)隊的飛機、駐佛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第33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的F-35A戰(zhàn)斗機就留在原基地,因為第920搜救聯(lián)隊的飛機要負責颶風之后的搜救任務,而F-35A戰(zhàn)斗機的機庫設計能力可抗擊4級颶風。
為了進一步掌握“艾薩克”的準確風力和行動路線,美國空軍已下令駐得州艾靈頓基地第403聯(lián)隊的WC-130J氣象飛機升空進行氣象偵察。
大型裝備抗風能力依然較弱
美軍之所以在面對強力颶風時表現(xiàn)得這么謹慎,是因為他們曾在二戰(zhàn)時多次遭受過臺風重創(chuàng)。1945年6月,在美軍進攻沖繩的戰(zhàn)役中,美軍艦隊遇到了“路易斯”臺風襲擊。艦隊集結地巴克納灣陷入一片昏天黑地之中,軍艦互相撞擊,幾百艘軍艦被狂風卷到岸上,有些只剩下了一些殘骸。臺風過后,美軍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12艘軍艦沉沒、222艘擱淺、32艘受損嚴重到了無法修理的程度、近200架飛機完全損毀,另外還有107艘兩棲登陸艦(包括坦克登陸艦、中型登陸艦、炮艇和步兵登陸艦)擱淺或受損。
由于有著慘痛的臺風襲擊教訓,所以美軍十分重視提高裝備的抗臺風能力,并且制定了嚴格的極端天氣下戰(zhàn)備條例。但即便如此,在大自然面前,美軍的大型裝備仍然難以完全抵御。例如美軍現(xiàn)役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雖然能抗12級以上臺風,但航母艦體的抗臺風能力并不表示艦上暴露在外的設施和設備具備與艦體相同的抗臺風能力,艦上的導彈、雷達和電子設備天線以及機庫不能全部容納而只能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艦載機等,都不免會遭臺風損壞。
努力打造氣象武器
深諳天氣對于作戰(zhàn)的巨大影響的美軍日益重視人工控制氣象來打擊對手,如設在佛州的麥金萊氣象實驗室就成為美軍實施氣象武器實驗和部隊訓練的重要場所。目前,美軍開發(fā)氣象武器主要涉及六大技術:一是洪水技術。即通過飛行器向敵方上空的云層中施放硝酸銀顆粒,使云層中的水蒸氣形成大雨,從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嚴寒技術。在敵方距離地面17公里左右的高空爆炸裝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氣體,讓敵方陣地的廣大地區(qū)一片黑暗,溫度急劇下降;三是巨熱風暴技術,在沙漠地區(qū)使用激光將空氣加熱,形成龍卷風和沙漠風暴;四是水柱技術。即在海底30米深處投放威力巨大的炸彈,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嘯;五是濃云技術。利用微波技術,在自己陣地上制造烏云降霧或消霧,使敵方飛機無法進入或失去攻擊目標的準確位置;六是“毛毛雨”技術。利用微波技術使敵方陣地下起毛毛雨。(熊佳 羅山愛 劉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