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本華是一個悲觀主義哲學家,他的悲劇理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觀又是一種人生觀理論的另外一種形式,從而說明了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斗爭。而當他的悲劇理論所衍生的三種悲劇類型,對后世研究也有極大的影響,并且叔本華的悲劇理論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悲觀主義;悲劇理論;審美意義
作者簡介:曹菲菲,女,(1986.6-),陜西澄城人,西北大學美學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192-01
一、悲觀主義
叔本華的理論體系主要由唯我主義的唯心論、唯意志論的哲學體系、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組成。但他的理論中心是意志論,其本質(zhì)意義是世界上的萬物是任何變化和發(fā)展,從深層次講,是由事物的自身的意志所決定的。
叔本華的認為即意欲之表現(xiàn),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的意志性會繁衍出無窮的欲求和渴望,而要實現(xiàn)這些各種的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遭遇諸多的困苦和艱難,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但當欲求實現(xiàn)了,也仍然無法填補內(nèi)心的空白和空虛,當舊的欲求結(jié)束后,又會有新的欲求產(chǎn)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此消彼長,源源不斷。因此,叔本華認為人的生存就是一場痛苦的斗爭,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在為抵抗死亡而斗爭,而這是一種注定要失敗的斗爭。
在叔本華的理論中,認為人的本質(zhì)便是意志。人世間的各種困苦、勞碌、和焦慮都是由意志繁衍而生。所以,意志是人生苦難的源泉,人的一切欲求都來自于不滿足。人類沒有永遠持久的幸福和快樂,生命的本身就是不幸和痛苦的,既然人類的一切都是因為對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的不滿足而產(chǎn)生,那么如果不滿足得不到充分的完善,痛苦便是持久的。在他看來,人生最后的兩種成分就是痛苦和無聊??偠灾?,一切生命在本質(zhì)上就是痛苦。
二、叔本華的悲劇理論
叔本華將悲劇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盲目命運導致的敗局和社會地位相對立導致的悲劇,這和以前的悲劇理論不同。具體的講:第一種悲劇,它可能來自一個特別的壞人,或者說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有可能是某一據(jù)中異乎尋常的、發(fā)揮盡致的惡毒,這時,這個角色就是肇禍人;第二種悲劇可能是盲目的命運造成的,也就是說是偶然的機緣與錯誤;第三種悲劇它可能僅是由于劇中互相所處的地位不同,由于他們的關系造成的悲劇。叔本華認為悲劇就是人生的本質(zhì),生活本來就是悲劇性和充滿罪惡的。當叔本華講意志論看做是悲劇的原體時,悲劇的意義就顯而易見,萬物充溢著意志,而意志是非理性的、是盲目而沖動的,是意志導致了人生必然所要遭受的痛苦和煩惱。在三種類型的悲劇中,叔本華欣賞第三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破壞幸福的力量隨處可在,因為,悲劇即罪惡,罪惡即人生的本質(zhì),也即世界的本質(zhì),將普通的眾生放置與相對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由于社會地位的壓力,彼此間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利益沖突,這樣,矛盾由此而產(chǎn)生。
但叔本華也提出了從痛苦解脫出來的兩種途徑,首先是藝術;其次是倫理。叔本華認為,悲劇是藝術的展現(xiàn),人生的極致,演繹出了人生諸多的不幸、悲傷、痛苦和彷徨。悲劇的真正價值在于使人深刻地認識到生存的荒誕性,人生的悲劇最先在于人生的本身狀態(tài)注定是痛苦的。當通過人的心靈去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過程中去認識人的意志,藝術的想象可以讓人暫忘卻塵世的煩惱和憂愁,人們陶醉與藝術的美好想象中,體驗藝術帶來的暫時快感,完全脫離平日里意志對人類自身的束縛,從而擺脫俗塵的紛擾,獲得解脫。但藝術的解脫只是暫時性的,只有依靠倫理的解脫才是長久的,意志的自我揚棄是無欲,它將人類從塵世間解脫,也因此使得悲劇理論的有了更深層的意義和價值。叔本華認為,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悲劇中的不幸、痛苦和災難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現(xiàn)象,真實的本質(zhì)是說明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災難的原罪,從而讓人將世界的本質(zhì)和人生的真諦,自覺地放棄和否定生命意志。
三、審美意義
叔本華的悲劇理論有著重要的審美性。他認為整個世界都是意志的客觀化,并且把非理性的意志確立為悲劇的本體,因此,在他的悲劇理論中將人的主體性看的十分重要,并且關注人生,重視審美自由。把人類的悲劇從倫理中解脫,也體現(xiàn)對生命無欲無求的一種自由境界,達到如此境界,人類便可以永久的擺脫塵世間的紛擾和不安,所有的欲求都化為灰燼,在生命意志的牢籠中,人類的意志總是被無窮盡的欲望所追逐,權勢、名利、金錢、和地位,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人本身的原罪,當被欲望的意志控制,所有的不滿足便成為一個無底洞,欲壑難填,而這種欲望會繁衍出許多矛盾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矛盾使人的生命狀態(tài)出現(xiàn)斷裂和停滯,如此,人的天性和本質(zhì)便被束縛在欲望泥淖中,不可自拔,但這一切欲望都是抹殺生命能量的劊子手。只有從萬千欲望沖破束縛,才能獲得生命巨大的能量,返回生命最純?nèi)坏谋菊鏍顟B(tài)。
要達到一個平和自由的審美自由狀態(tài),主體必須擺脫意志的束縛,成為一個純粹認識的主體,從而達到一種無欲無求得精神境界。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審美自由的生存境界。當人們在觀照悲劇時候,看到人世間的煩惱和不幸,從而想逃離諸多煩惱和痛苦,正因此,審美的主體在觀照世界中忘卻自己,主體不在屬于 個體的人,而是成為認識的純粹主體,觀照者與觀照對象便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四、小結(jié)
叔本華的悲劇理論在西方史上有重要的意義,他的悲劇理論既闡釋了悲劇主義人生觀,又提出了人類如何去擺脫這種世間的痛苦,就是用藝術和倫理去拯救人類,但是藝術的拯救只是暫時讓人們擺脫痛苦,只有倫理的拯救才是永恒的。叔本華認為悲劇中的不幸、痛苦、煩惱和無聊都是基于意志之上,然而意志是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源泉。在談到悲劇時,叔本華將悲劇分為三種類型:首先是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其次是盲目命運導致的敗局;最后是社會地位相對立導致的悲劇。在這三種悲劇中,叔本華認為第三種悲劇與我們現(xiàn)實最為貼近,在人們的生活中,毀滅幸福和生命的力量無處不在,隨時有可能發(fā)生。叔本華的悲劇理論有極大的審美價值和意義。要達到一個平和自由的審美自由狀態(tài),主體必須擺脫意志的束縛,成為一個純粹認識的主體,從而達到一種無欲無求得精神境界。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審美自由的生存境界。他的悲劇理論對后世的研究有極大的啟發(fā)作用,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2]、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黑格爾. 美學[M]. 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