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首先想請您談談對“打造畫派”的看法。
劉曦林(以下簡稱劉):“打造”這個詞2011年用的概率最高。去年說“給力”,這都是時代的產物。“給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打排球、踢足球,觀眾在旁邊制造一種氛圍,這就是“給力”;藝術也需要給力,給一個最好的時空,即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可以分兩個層面:一個是上層給力,領導重視,給錢、給地、給人、給物;還有左右或下層,老百姓或觀眾也給力,給予支持、批評。京劇藝術或其他表演藝術是這樣互動的,比如演員在上面表演,下面觀眾叫好,在叫好的過程當中,演員反過來更賣力氣,實現(xiàn)了一種共鳴與互動。如果一場演出,臺下三三兩兩觀眾,有嗑瓜子、聊天、蹺個二郎腿的,演員肯定不高興。給力就是這個概念。
用“打造”這個詞,味道就不太一樣。一聽到打造我就想到打石子——破壞性砸石子,或者打鐵——打馬蹄掌、打刀、打劍等。打造金屬是通過鍛造,燒紅了,砸扁了,用外力強行改變物體的特性,改變造型,改變性能,這也是一種給力,但給的是一種外力、強力。我認為畫派給力是可以的,但打造就不合適。一是打造的外在性比給力多了一些,給力平和,而打造是外力強加的一種味道,“強力打造”的感覺更甚。這個詞原本帶有很多人為的、冒進的、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藝術能否打造呢?首先,藝術就不是打造的,藝術要按照藝術規(guī)律辦事。藝術是無為而無不為,每位藝術家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最早喜歡美術是無為,沒什么功力心,就是玩,喜歡,創(chuàng)作時也是從于心;從于心就沒有別的私心雜念干擾,我的作品能否得獎,能否入選,能得幾等獎,能否賣錢,賣多少錢,都不在乎。打造的時候,往往會強加給自己一些東西,不完全是有感而發(fā),不是從于心的,不是像古人那樣三日一石、五日一水,很從容的,從于心的,從心田里流出來的。
現(xiàn)在的領導人重視文化藝術,提出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從上而下重視藝術,給了藝術很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但是也要按照藝術規(guī)律辦事,在大繁榮、大發(fā)展的時候不要變成“大躍進”。文化人更應該按照藝術規(guī)律辦事,把控好自己,因為過去有過經驗教訓。我1958年初中畢業(yè)到藝專入學,遇上大煉鋼鐵,開始打石子,基本功沒學多少,1959年就開始創(chuàng)作,老師讓我們放衛(wèi)星,二年級的學生,放什么衛(wèi)星?根本不可能,老師是在打造我們,實際上根本打不好。
我們要大繁榮、大發(fā)展,但不要“大躍進”,所謂大躍進就是急功近利,是冒進,不實事求是,是虛的,是假的。當年大躍進之后就經濟困難,同樣,不按照藝術規(guī)律辦事是會受到歷史懲罰的。你把一個畫家像商品一樣急于打造出一個品牌,不擇手段地捧到天上,賣個高價,如果經不起歷史考驗,摔下來是很痛的。
《中國美術》:您覺得畫派是否只能是自然形成的?
劉:畫派不能打造,畫派的形成不是人為打造出來的,是自然而然積累的,所謂幾大家也是如此,都不是他們當朝人自封的,都是后人給的,都是他人給的?!霸募摇笔敲鞒送跏镭?、董其昌封的;明戴進等人百年后方被董其昌稱“浙派”。明清畫派林立,局面復雜,山水畫尤甚,與地域有關,與畫風亦有關,大多為后人定名,自封者甚寡。若自封什么畫派,現(xiàn)在你可以自封,但能否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要等過一段時間看是否在相同的文化時空里,有相近的藝術表現(xiàn),有沒有代表人物,有沒有大體相同的藝術主張,有沒有大體相近的藝術風格。
現(xiàn)在有的地方政府對文化工作很重視,你給我搞個畫派,好像我們就有文化成果了。但在當下是藝術多樣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時代,不能強迫藝術家都按照相近的藝術思路,走一樣的藝術道路,都畫一樣風格的畫;如果這樣,就違背了藝術規(guī)律。一個畫院的畫家雖地域相同,但可能有人適合畫歷史題材人物畫;有人適合畫風景、山水;有人適合畫簡筆,又有人畫工筆;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修養(yǎng),各有各的生活范圍,各有各的藝術創(chuàng)作,各有各的藝術可能性。這時強行他們往一個方向走,這和多元論、多元化以及百家齊放的文藝方針相悖。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藝術就是按藝術規(guī)律來發(fā)展,順其自然,一是不能急功近利,二是藝術是多種多樣的,不適合強行把它千篇一律化。
“打造”這個詞可以看出各地領導、各地文化官員想塑造文化形象,想創(chuàng)造一些文化成果,這種急于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按照藝術規(guī)律辦事??梢灾С?、給力,但不要輕易封號,要讓美術史家去說,讓他人去說,讓后人去說。近現(xiàn)代畫派也是這樣,當年嶺南畫派二高一陳,沒有文字資料證明是他們自封過嶺南畫派。1958年鄭振鐸撰文,稱高劍父為嶺南畫派的領袖,此派才叫響。高劍父自稱過“新國畫”、“現(xiàn)代畫”,自稱過折衷派,主張古今中外地折衷,他要知道后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會認為嶺南畫派這個提法太狹隘。但后人卻不提折衷派了,只承認嶺南畫派了。
再說當代比較成功的畫派。傅抱石等人20世紀50-60年代成功,到80-90年代被稱為江蘇畫派、新金陵畫派,因為當年他們有共同的時風,要走進生活,要經過二萬三千里旅行去寫生,其藝術主張是一致的。趙望云、石魯當時在美術學院搞素描教學時反而強調文人畫的修養(yǎng),強調書法用畫,主張要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藝術主張是一致的。所以后來有了這樣一種的畫風。之后其作品去北京展出開研討會時,北京人士對他們的作品加以肯定,說這是“長安新畫”、“關中畫派”,于是才有類似的與長安掛在一起的說法。我希望藝術家要知道這些事情,各級領導也要提高對藝術規(guī)律的認識,畫什么,怎么畫,不要多干預,更不要輕易用“打造”這個詞。
《中國美術》:打造畫派是否往往也是當?shù)仡I導是為了突出地域風格,顯示與別的地區(qū)藝術風格不一樣而提出的?
劉:這是大不同與小不同、大一小一的問題。從和當?shù)孛袼住數(shù)刈匀慌c當?shù)仫L貌接觸關系上看可能有共同一致的東西,但作為藝術規(guī)律最終變成藝術家畫畫,還是個性化的東西,對同樣的客觀對象也還是個性化的表現(xiàn)。當然同一地域會相互影響,師門派系風格相近,這也是自然而然的,打造不得。你可以培養(yǎng)藝術家,可以對藝術家給力、支持,但最后叫不叫地域畫派,可以讓后人去說,有可能能成一個畫派,也可能不成為一個畫派;有可能就是一個群體,也許會成為幾家。群體的講法也要慎重。古有揚州八怪,今又有新?lián)P州八怪,但和揚州八怪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你也不一定“怪”過他們。畫家要“從于心”地畫自己的畫,有些事情要讓別人去說,后人去評。
文化有規(guī)律,文化靠積累,急于求成可能欲速不達,硬性打造也可能會打爛、砸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