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凱旋
德國漢學家顧彬說莫言沒有思想,這有莫言本人的公開言行作證,毋庸多言。就文學本身來說。我覺得莫言是個有才氣而無靈魂的作家。
當一個人在痛苦的時候,閱讀則是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這時你是處在純粹個人的世界,你需要和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讓你感覺在這個世上你還不是孤獨的,你有一個偉大的同類。
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能夠慰藉你心靈的作品才是有靈魂的,而我個人覺得莫言還夠不上這個檔次。他從來打動不了我的內(nèi)心.也缺乏人性深度和內(nèi)在張力。那些對文學有很深理解力的朋友,如果在痛苦時是去讀莫言的作品,而不是去讀其他詩人和作家的作品,那算我錯了。如果說靈魂不是文學的最重要元素,那算我錯了。
至于諾獎,我早就不重視它了。正如薩特所說,諾獎不過就是幾個瑞典老頭對文學的評判。薩特當然有資格鄙視它,瑞典沒有產(chǎn)生過第一流作家,但他們卻把此獎給了許多本國二流詩人,如1916年的得主海登斯塔姆,當時就是一個不出名的民族主義者,晚年更傾向于法西斯主義。
但經(jīng)過百年歷程,諾貝爾文學獎已經(jīng)獲得了某種崇高的權(quán)威。這種權(quán)威來自那些代表了人類良知的文學大師對它的接受。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懂得了在古老的“詩言志”傳統(tǒng)之外,文學——這個被康德稱為理性的高級審美形式——還有一個更高的使命,那就是提高整個人類的精神維度。也正因為如此,諾貝爾獎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紀的神話。即那些獲獎作品常常能提升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增強我們被生活消磨殆盡的感覺,甚至鼓舞起我們的勇氣和同情心。
對于西方人來說,面臨自身社會的價值失范,東方往往便成為他們失去的地平線。當他們越來越覺得身邊的生活缺乏詩意時,就會把目光投向東方,通過一個異質(zhì)文化的參照,來反省他們自身面臨的問題。
(摘自《南都周刊》2012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