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臨,施之琪,李智勇,陳玉興
(廣東省中醫(yī)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95)
黃芩解毒顆粒提取工藝研究
王洛臨,施之琪,李智勇,陳玉興
(廣東省中醫(yī)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95)
目的優(yōu)選黃芩解毒顆粒的提取工藝。方法以解熱、抗炎藥效為指標,對本處方的提取工藝路線進行初步篩選,根據(jù)藥效篩選結果,采用正交試驗設計,以揮發(fā)油得量為指標,對加水量、浸泡時間和蒸餾時間進行優(yōu)選;以干浸膏得量和黃芩苷含有量的綜合評分值為指標,對加水量、提取時間和提取次數(shù)進行優(yōu)選。結果提取工藝路線采用雙提法最好,揮發(fā)油提取最佳工藝為加12倍水,提取6 h;水提取最佳工藝為提取3次,每次加8倍水,提取1 h。結論選擇的提取工藝路線有效,優(yōu)選的提取工藝穩(wěn)定可行。
黃芩解毒顆粒;抗炎;解熱;提取工藝;揮發(fā)油;黃芩苷;正交試驗
黃芩解毒顆粒由黃芩、魚腥草、虎杖、辛夷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清肺解表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由病毒感染等引起的疾病。為確定合理的提取工藝,保證制劑質量和療效,以解熱、抗炎藥效為指標,對提取工藝路線進行初步篩選,根據(jù)篩選結果,確定提取工藝路線。提取工藝以魚腥草、辛夷揮發(fā)油得量,君藥黃芩中黃芩苷含有量和水提干浸膏得量為評價指標,采用正交試驗設計法,確定本品的揮發(fā)油提取工藝和水提取的工藝條件。
1.1 儀器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二極管陣列檢測器、二元泵;Bp211D電子分析天平(德國);RE-52AA旋轉蒸發(fā)器(上海);MYB型調溫電熱套(浙江);ZK-82A真空干燥箱(上海)。
1.2 動物SPF級NIH小鼠和SPF級SD大鼠(體質量為180~220 g)均由廣東省實驗動物中心購得。
1.3 試藥黃芩苷對照品(批號:111595-200604)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銀翹解毒片(規(guī)格:0.52 g,佛山徳眾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1001);去痛片(規(guī)格:365 mg,湖北華中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101159);黃芩解毒顆粒所用藥材均由廣東養(yǎng)和醫(yī)藥有限公司購得,經(jīng)筆者鑒定均符合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各項下有關規(guī)定;所用化學試劑均為色譜純。
2.1 提取工藝路線的確定據(jù)文獻[1-7]報道,處方中藥材含有揮發(fā)油、黃酮、皂苷、生物堿和多糖等成分,根據(jù)各類成分的理化性質,按下列擬定的提取工藝方案制備供試品樣品,并分別進行抗炎、解熱藥效學比較,確定本品的提取工藝路線。
2.1.1 方案1按處方比例稱取處方各藥材,分別加入藥材量10倍水提取1次,每次2 h,濾過,提取液合并,濃縮成1 g浸膏含1.02 g藥材的浸膏,作為樣品1,備用。
2.1.2 方案2按處方比例,取魚腥草、辛夷藥材,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XD揮發(fā)油提取法,加入藥材量10倍水提取揮發(fā)油,揮發(fā)油與藥液另存,藥渣加入其余處方量藥材,分別加入藥材量10倍量60%乙醇提取回流2次,每次2 h,濾過,提取液合并,加入提取揮發(fā)油后的藥液,濃縮成1 g浸膏含0.97 g藥材的浸膏,加入揮發(fā)油,作為樣品2,備用。
2.1.3 方案3按處方比例,取魚腥草、辛夷藥材,照方案2揮發(fā)油提取方法提取揮發(fā)油,揮發(fā)油與藥液另存,藥渣加入其余藥材,分別加10倍水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液合并,加入提取揮發(fā)油后的藥液,濃縮成1 g浸膏含1.07 g藥材的浸膏,加入揮發(fā)油,作為樣品3,備用。
2.1.4 方案4按處方比例,取處方藥材照方案3方法提取、濃縮成1 g浸膏約相當于1 g藥材的浸膏,加入95%乙醇至藥液含乙醇量為60%,靜置24 h,濾過,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1 g浸膏含1.21 g藥材的浸膏,加入揮發(fā)油,作為樣品4,備用。
2.1.5 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8]取SPF級NIH小鼠100只,隨機分為對照組、銀翹解毒片和各提取工藝樣品高、中劑量組,每組10只,各給藥組按劑量灌胃給藥,對照組給予等體積蒸餾水,每天1次,共7 d,末次給藥后1 h,每鼠右耳前后兩面涂二甲苯0.04 mL,2 h后處死動物,剪取對稱左右耳片,用8 mm打孔器沿左右耳郭相同部位打孔,分別迅速稱質量,以兩耳質量差為腫脹度指標,并以各組腫脹度的均值計算腫脹抑制率。結果見表1。
結果顯示,各工藝樣品對小鼠耳廓腫脹抑制率比較,以樣品3最好。
2.1.6 對內(nèi)毒素所致大鼠高熱的影響[8]取SPF級SD大鼠若干,于室溫(20±2)℃的實驗室內(nèi)飼養(yǎng)3 d后,每日測肛溫2次,選一日內(nèi)體溫變化不超過0.4℃的大鼠12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銀翹解毒片組、去痛片組和各提取工藝樣品高、中劑量組,每組10只。各給藥組按劑量灌胃給藥,給藥體積為10 mL/Kg,每天1次,連續(xù)5 d,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同法給予等體積的蒸餾水。末次給藥前各組動物禁食不禁水24 h,末次給藥30 min后,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5 mL/Kg,其余各組大鼠均腹腔注射內(nèi)毒素150 μg/Kg,注射容積5 mL/Kg,于致熱攻擊后1、2、4 h各測體溫1次。結果見表2。
表1 不同工藝樣品對抑制小鼠耳腫脹度的作用(±s,n=10)
表1 不同工藝樣品對抑制小鼠耳腫脹度的作用(±s,n=1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劑量/(g生藥·kg-1)耳廓腫脹度/g腫脹抑制率/%對照組等體積15.550±4.85-銀翹解毒片組0.8116.510±4.42**58.14樣品1高劑量組17.428.106±2.75*47.87樣品1中劑量組8.719.002±3.16*42.11樣品2高劑量組17.428.372±2.97*46.16樣品2中劑量組8.7112.740±7.3218.07樣品3高劑量組17.426.192±4.16**60.18樣品3中劑量組8.719.408±3.71*39.50樣品4高劑量組17.428.745±3.47*43.76樣品4中劑量組8.7110.263±4.99*34.00
表2 不同工藝樣品對內(nèi)毒素所致大鼠高熱的影響(±s,n=10)
表2 不同工藝樣品對內(nèi)毒素所致大鼠高熱的影響(±s,n=10)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劑量/(g生藥·kg-1)實驗前大鼠體溫/℃造模后不同時間大鼠體溫/℃1 h2 h4 h正常對照組等體積37.49±0.2437.41±0.2837.52±0.3137.27±0.28模型對照組等體積37.29±0.2639.03±0.43**39.48±0.49**38.94±0.51**銀翹解毒片組0.56237.40±0.2938.55±1.1038.68±0.58##38.59±0.35樣品1高劑量組13.5037.34±0.2338.87±0.3838.55±0.43##38.83±0.48樣品1中劑量組6.7537.42±0.3238.55±0.4938.31±0.50##38.51±0.40樣品2高劑量組13.5037.34±0.2238.42±0.3638.33±0.25##38.72±0.15樣品2中劑量組6.7537.43±0.2538.66±0.4138.50±0.40##38.67±0.22樣品3高劑量組13.5037.26±0.2038.04±0.49##38.07±0.25##38.65±0.29樣品3中劑量組6.7537.17±0.1638.41±0.7238.34±0.56##38.78±0.21樣品4高劑量組13.5037.39±0.3038.59±0.3638.42±0.30##38.72±0.27樣品4中劑量組6.7537.32±0.3138.97±0.8138.49±0.60##38.66±0.44去痛片組0.5437.34±0.3038.02±0.41##37.76±0.26##38.27±0.37#
結果顯示,與模型對照組比,各樣品高、中劑量組2h和樣品3提取物高劑量組1h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其作用以樣品3最好。
2.2 黃芩苷的測定方法[9]
2.2.1 色譜條件AgilentExteng XDB-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PN990967-902;流動相為甲醇-水-磷酸(47∶53∶0.2);柱溫30℃;體積流量1.0 mL/min;檢測波長280 nm。
2.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在60℃減壓干燥4 h的黃芩苷對照品2.845 mg,至5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即每1 mL含56.9 μg的溶液,即得。
2.2.3 標準曲線的繪制分別量取對照品溶液1、3、5、8、10、12 μL按上述條件進樣,測得峰面積。以進樣量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作圖,得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為Y=2.815 324 8X+2.102 921,相關系數(shù)r=0.999 99。表明黃芩苷的量在56.9~682.8 ng之間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
2.2.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移取水提取液4 mL,置50 mL量瓶中,加入76%乙醇定容,搖勻,靜置24 h,精密量取上清液1 mL,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用0.45 μm微孔濾膜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2.2.5 測定方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2 μL、10 μL和供試品溶液各5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計算提取液中黃芩苷的含有量。
2.2.6 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5 μL,按上述色譜條件重復進樣6次,測得峰面積積分值RSD為0.48%。
2.2.7 穩(wěn)定性試驗分別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試品溶液5μL,分別于0、2、4、6、8、12 h按上述色譜條件進樣,測得峰面積積分值RSD為0.46%。表明供試品溶液在12 h內(nèi)穩(wěn)定。
2.2.8 重復性試驗取同一濃縮液樣品,分別按上述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5份,按上述色譜條件進樣5 μL,測得峰面積,計算含有量RSD為0.92%。
2.2.9 回收率試驗取已知含有量濃縮液樣品9份,分別精密加入一定量的黃芩苷對照品,按上述供試品制備與測定方法進行測定,計算黃芩苷檢出量,測得黃芩苷平均回收率為98.06%,RSD為1.14%。
2.2.10 陰性對照試驗按處方比例,稱取除黃芩藥材外的各味藥材,分別加10倍水,煎煮兩次,每次2 h,減壓濃縮至500 mL,按上述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陰性供試品溶液。按上述方法測定,結果表明,陰性對照溶液在黃芩苷相應位置無吸收,處方中其它藥味對本測定無干擾。
2.3 干浸膏量的測定精密吸取濃縮液50 mL,置已恒質量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照干燥失重測定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IX G)測定,計算干浸膏質量。
2.4 揮發(fā)油提取工藝優(yōu)選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ⅩD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提取揮發(fā)油,以揮發(fā)油總質量為考察指標,對影響提取較大的浸泡時間、加水量和蒸餾時間進行考察研究,各因素水平見表3。
表3 揮發(fā)油提取因素水平
2.4.1 正交試驗按處方比例,稱取魚腥草和辛夷藥材9份,每份330 g,照L9(34)正交設計試驗表安排試驗,分取揮發(fā)油,加0.5 g無水硫酸鈉脫水,過濾,用約5 mL乙醚洗滌容器及硫酸鈉,揮發(fā)油轉移至已恒質量的稱量瓶中,40℃揮干乙醚,稱質量,結果見表4、表5。
結果表明:因素A和因素C對實驗結果影響顯著,各因素的主次順序為C>A>B,C因素2、3水平間無顯著差別,最優(yōu)提取工藝確定為藥材加12倍水,回流提取6 h;即A2B1C2。
表4 揮發(fā)油提取工藝正交實驗結果
表5 方差分析
2.4.2 驗證試驗按處方比例取魚腥草、辛夷藥材,共3份,按優(yōu)選的工藝條件提取揮發(fā)油。3次試驗揮發(fā)油得率分別為0.179%、0.176%、0.176%,平均0.177%,表明該工藝穩(wěn)定可行,重復性好。
2.5 水提取工藝優(yōu)選以黃芩苷含有量和干浸膏得量的綜合評分值為指標,對影響藥材水提取的加水量、煎煮時間和煎煮次數(shù)進行考察研究,因素水平見表6。
表6 因素水平
2.5.1 正交試驗按處方比例,稱取黃芩等藥材9份,每份204 g,按正交實驗表L9(34)安排試驗。濾過,提取液合并,濃縮并定容至500 mL,既得。測定干浸膏得量(X1)和黃芩苷含有量(X2)。按公式Y=[(X1i/X1max)×0.4+(X2i/X2max)×0.6)]×100計算綜合評分值,以綜合評分值計算正交試驗結果,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7、表8。
結果表明,因素主次為提取次數(shù)(C)>加水量(A)>提取時間(B)。因素C和因素A對試驗結果有影響。最佳工藝為:分別加藥材量8倍水提取3次,每次1 h,即A2B1C3。
2.5.2 驗證試驗按最佳水提取工藝條件重復試驗3次,結果表明,平均干浸膏得率為26.58%,RSD為1.10%。黃芩苷平均質量濃度為7.518 mg/mL,RSD為1.89%。計算黃芩苷的平均提取率為87.65%(處方中黃芩藥材含黃芩苷總量為4 285.8mg),平均綜合評分值為98.33,與正交試驗綜合評分最大值之間接近,表明該工藝合理、穩(wěn)定、可靠。
表7 正交設計試驗結果
表8 方差分析
3.1 中藥復方成分復雜,其效應物質基礎是復方所含的全成分[10],同一處方不同提取工藝所產(chǎn)生效應物質之間的比例不同,產(chǎn)生藥效作用的強弱也不相同。藥效試驗結果表明,本方提取工藝路線以揮發(fā)油提取優(yōu)于不提取工藝,水提取優(yōu)于醇提取或水提醇沉工藝,提示,處方中揮發(fā)油為有效成分之一,多糖類等醇中溶解度低的物質可能也是有效成分之一。
3.2 黃芩為方中君藥,選用黃芩苷作為提取評價指標之一,分析方法成熟,分析結果可靠。經(jīng)揮發(fā)油提取和水提取工藝驗證表明,優(yōu)化的工藝參數(shù)穩(wěn)定、可靠、有效,為本制劑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孔曉華,周玲芝.中藥虎杖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9,15(5):107-110.
[2]胡汝曉,肖冰梅,譚周進,等,魚腥草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J].中國藥業(yè),2008,17(8):23-25.
[3]高守紅,楊少麟,范國榮.虎杖苷的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05,23(3):145-147.
[4]李艷榮,潘海峰,魏紅,等中藥材黃芩的研究近況[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9,26(4):418~420.
[5]吳佩穎,徐蓮英,陶建生.魚腥草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3):62-64.
[6]朱雄偉,楊晉凱,胡道偉.辛夷成分及其藥理應用研究綜述[J].海峽藥學,2002,14(5):5-7.
[7]鄭虎占,董澤宏,余靖.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8]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71-272.
[9]陳強,周濃,張海珠.HPLC測定利咽解毒顆粒中黃芩苷的含量[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8(35):20029-20030.
[10]郝福,蔣曄,李艷榮,等.復方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7,29(2):258-262.
[1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R284.2
B
1001-1528(2012)10-2028-04
2012-04-21
王洛臨(1958—),男,主任中藥師,從事中藥新藥研發(fā)與工藝研究。Tel:(020)83501292,E-mail:luolin_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