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剛
(1.中國海洋大學(xué)教育部物理海洋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266100;2.山東省科學(xué)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266100)
北極海冰是全球氣候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冰-雪反照率的反饋機制是導(dǎo)致高緯度區(qū)域增暖的1個重要因素[1-2]。近幾十年來,北極海冰發(fā)生了快速變化,夏季海冰覆蓋范圍呈現(xiàn)迅速減小趨勢,特別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小值,這對全球氣候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3]。海冰邊緣附近的區(qū)域為海冰邊緣區(qū)(MIZ),它是連接海冰邊緣與開闊水之間的1個過渡區(qū)域。MIZ對海冰質(zhì)量平衡、海冰邊緣位置的判斷、中小尺度大氣模式和海冰監(jiān)測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非常重要[4-5]。MIZ的寬度與局地風(fēng)、局地環(huán)流以及波浪有關(guān),其寬度從幾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間變化[6]。在冰區(qū)船舶航行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很多國家設(shè)有海冰專門觀測機構(gòu)來確定海冰邊緣的位置。船舶和飛機可以用來確定海冰邊緣,但是這2種方法受到財力、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梢姽庑l(wèi)星遙感和熱紅外衛(wèi)星遙感可以用來確定海冰邊緣的位置,但是在云和霧的影響下這2種方法無法確定海冰邊緣[7]。此外,在極夜時間里可見光遙感不能應(yīng)用。微波可以穿透厚云,并且不受極夜的影響,因此可以用微波輻射遙感有效地進行海冰觀測。
在特定的頻段(例如:6.9,36.5GHz)微波輻射不但受大氣的影響比較小,而且海冰和海水的微波輻射性質(zhì)明顯不同,因此應(yīng)用微波輻射數(shù)據(jù)可以將海冰從海 洋 中 區(qū) 分 開[8-9]。2002 年,美 國 發(fā) 射 的 EOS-PM(Aqua)衛(wèi)星裝載的日本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AMSRE)在6個頻段(12個通道)觀測地球表面水平極化(H)和垂直極化(V)的微波輻射,成為極區(qū)海冰監(jiān)測的有力手段。這12個通道分別是 VH6.9、VH10.7、VH18.7、VH23.8、VH36.5、VH89.0GHz,其中 VH6.9GHz代表垂直極化和水平極化的6.9GHz通道。美國冰雪數(shù)據(jù)中心(NSIDC)提供了2002年以來日平均的網(wǎng)格化的AMSR-E亮溫數(shù)據(jù)(見表1)。海冰邊緣區(qū)海冰密集度在0~1之間不斷變化,從而導(dǎo)致微波輻射亮溫不斷改變。在海冰密集度為0的區(qū)域,V36.5和V18.7GHz的亮溫在散點圖上沿一條直線分布[10],這個特征是區(qū)分海冰邊緣區(qū)與開闊水的1個重要依據(jù)。因此深入研究V36.5和V18.7GHz的亮溫變化特點對確定MIZ邊緣位置具有重要的意義。
表1 NSIDC提供的AMSR-E亮溫數(shù)據(jù)Table 1 The AMSR-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rom the NSIDC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海冰邊緣區(qū)是1個海冰-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關(guān)鍵區(qū)域,全天候監(jiān)測海冰邊緣區(qū)的變化對科學(xué)研究和船舶在冰區(qū)航行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研究V18.7和V36.5GHz的AMSR-E亮溫數(shù)據(jù)特征,應(yīng)用1個新的參數(shù)來確定MIZ邊緣線的位置。本文研究思想主要有三部分:首先,定性分析V18.7和V36.5的亮溫散點圖特征和開闊水區(qū)域?qū)?yīng)的亮溫特點;其次,應(yīng)用1個參數(shù)來定量描述V18.7和V36.5的亮溫在MIZ的變化特征,確定它們在MIZ邊緣附近的變化特點;最后,定量比較用MODIS圖像反演的波弗特海海冰邊緣線與用AMSR-E亮溫確定的海冰邊緣線在連續(xù)4d內(nèi)的變化關(guān)系。
由微波輻射亮溫的基本方程可以知道,在海冰邊緣區(qū)亮溫由海冰、海水和大氣3部分組成,而大氣對V18.7GHz和 V36.5GHz的微波輻射影響比較?。?1-12]。因此亮溫TB可以表示為
其中:C為海冰密集度;Ti為海冰溫度;Tw為海水溫度;εi為海冰微波發(fā)射率;εw為海水微波發(fā)射率。NSIDC提供了北極區(qū)域12.5km×12.5km網(wǎng)格的V18.7和V36.5的 AMSR-E亮溫數(shù)據(jù)。Comiso[10]指出當海冰密集度接近或等于0時,V18.7和V36.5GHz的亮溫在散點圖中沿斜率為正的直線OW分布;而在海冰的影響下,V18.7和V36.5GHz的亮溫不再沿OW分布(見圖1)。
圖1 V18.7和V36.5GHz的亮溫散點圖Fig.1 Scatter plot of V18.7and V36.5GHz
當海冰密集度為0時,由公式(1)得:
用(2b)除以(2a)得
即
公式(3b)表明,α事實上是直線OW的斜率,其值等于V18.7和V36.5GHz的海水發(fā)射率之比。由公式(3a)得
由圖1和公式(4)可以知道,V18.7與 V36.5GHz的亮溫聚集成1條過原點的直線OW。由于海洋表面的微波發(fā)射率受到海浪、海水溫度、海水鹽度以及氣泡的影響,因此直線OW的斜率在一定范圍內(nèi)發(fā)生改變。
在海冰的影響下,海冰邊緣區(qū)V18.7與V36.5GHz的亮溫不滿足公式(4),即亮溫點不再沿直線OW分布。因此,在MIZ存在1個海冰對微波輻射影響非常小的臨界條件,這個臨界條件是V18.7與V36.5GHz的亮溫是否沿直線OW分布的判斷依據(jù),也是MIZ邊緣的判斷依據(jù)。由公式(3a)可以知道,直線OW的斜率α可以用V18.7與V36.5GHz的亮溫比值確定。令 V18.7GHz與V36.5GHz的亮溫比值為γ,即
圖2 V18.7和V36.5的亮溫之比(γ)空間分布圖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tio(γ)about V18.7and V36.5
2010年3月1日γ空間分布如圖2所示,圖中黑線是NSIDC提供的海冰密集度為0.15時的等值線。從圖中可以看到,在無冰水域比值γ比較?。ㄐ∮?.89),等值線比較稀疏;在MIZ比值γ顯著變大,等值線密集。從圖2還可以看到,多年冰的亮溫比值γ大于一年冰。海冰和海水的相互作用使γ變化非常大,而在MIZ邊緣附近存在1個比值α0使海冰對比值γ的影響非常小,因此將α0作為MIZ與開闊水的分界條件。
圖3給出了V18.7GHz與V36.5GHz的亮溫之比γ在0.86~1.15之間的頻率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到比值γ的頻率統(tǒng)計呈現(xiàn)雙峰結(jié)構(gòu)。顯然第1個峰對應(yīng)開闊水,第2個峰對應(yīng)高密集海冰覆蓋區(qū)域。在開闊水區(qū)域,比值γ主要分布在0.86~0.89之間,并且頻數(shù)相對比較大;在海冰覆蓋區(qū),比值γ主要分布在0.89到1.15之間,并且頻數(shù)相對比較小。
綜上所述,在MIZ邊緣存在1個臨界值α0:當γ>α0時,γ受海冰影響比較大;當γ<α0時,亮溫點沿直線OW分布,并且直線OW經(jīng)過原點;在α0附近,γ的頻數(shù)會迅速減小。
圖3 V18.7和V36.5GHz的亮溫之比(γ)的頻率統(tǒng)計圖Fig.3 Frequency of the ratio(γ)about V18.7and V36.5GHz
趙進平和任敬平[13]提出了1個新參數(shù)(強度比)來確定航空數(shù)字影像中海冰和海水的閾值。同理,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引入強度比來定量確定α0。由圖2和圖3可以知道,整個北極區(qū)域γ主要在0.85和1.15之間,因此可以統(tǒng)計0.850、0.851、0.852、…、1.149、1.150之間的每1個γ值的頻數(shù),記為σ(γ)。計算每個空間點的γ值與相鄰空間點的γ值的差,如果差值大于臨界值P,則統(tǒng)計這樣的γ值的數(shù)量,記為δ(γ)。最后計算比值
則λ(γ)稱為比值γ的強度比。由強度比的定義可以知道,強度比包含了2個方面的信息,首先是γ值的變化,其次是γ數(shù)量的變化。因此用強度比可以很好的反應(yīng)臨界值α0兩側(cè)γ的大小和數(shù)量的變化。
在亮溫空間點上,一些γ并不只在1個方向上差值大于臨界值P,因此強度比λ(γ)可以大于1。臨界值P的選擇比較任意,選不同的值會改變強度比λ(γ),但是λ(γ)的變化趨勢不發(fā)生改變,在本文中P取值0.005。應(yīng)用強度比的物理意義是:在α0附近不但γ值變化最大,而且γ所對應(yīng)的數(shù)量變化也最大。由1.1節(jié)的分析可以知道,在開闊水區(qū)域,γ變化范圍非常小,主要在0.86和0.89之間;而在α0附近受海冰的影響γ值發(fā)生顯著變化,此時σ(γ)和δ(γ)也發(fā)生快速變化。因此,如果強度比λ(γ)在MIZ中某個γ值附近變化最快,則這個值就是所求的α0,即海冰對海水的亮溫影響可以忽略的臨界值。
為了定量確定強度比的變化快慢,對公式(6)做γ的梯度:即
圖4是應(yīng)用公式(6)和(7)所求的2010年3月1日強度比λ(γ)(黑線),以及它的梯度X(γ)(紅線)變化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在0.88到0.90之間強度比λ(γ)從0.30迅速上升到1.96,此時X(γ)存在1個極大值。在極大值處,強度比λ(γ)變化最快,是所求的α0。
圖4 比值γ的強度比λ(γ)及其梯度X(γ)變化圖Fig.4 Contrast ratioλ(γ)(black)and its gradient X(γ)(red)
用強度比和它的梯度確定的2010年α0隨時間變化圖和頻率統(tǒng)計圖,如圖5所示。從圖可以看到,α0主要在0.89~0.90之間變化,變化幅度非常小,因此用強度比確定的α0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圖5 2010年α0的時間變化圖(a)和頻率統(tǒng)計圖(b)Fig.5 Time series of boundary ratioα0(a)and the frequency ofα0(b)during 2010
圖6 波弗特海驗證區(qū)域Fig.6 The test area at Beaufort Sea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是美國宇航局發(fā)射的EOS-TERRA和EOS-AQUA衛(wèi)星上的重要星載儀器,它提供了從可見光到熱紅外(波長從0.4~14.4 μm)的36個通道數(shù)據(jù)。MODIS所有通道的空間分辨率在250~1 000m,其中通道2(841~876nm)提供了250m分辨率的影像數(shù)據(jù)。應(yīng)用海冰和海水反射率差別比較大的性質(zhì)可以在MODIS圖像中確定海冰邊緣的位置[14]。MODIS衛(wèi)星是用可見光進行遙感,受云和光照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在海冰邊緣區(qū)選取驗證區(qū)域時,必須保證該區(qū)域晴空無云。2010年7月22(203)日、23(204)日、24(205)日和27(208)日波弗特海 MIZ連續(xù)4d云量非常小或無云,因此可以作為驗證區(qū)域(見圖6),圖注中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為1a中的第幾天。
圖7給出了春季海冰邊緣區(qū)MODIS遙感圖像和冰水識別圖像。在冰水識別圖像中,白色是海冰,黑色是海洋。在驗證區(qū)域內(nèi),每個AMSR-E網(wǎng)格內(nèi)的海冰密集度為海冰像元個數(shù)與總像元個數(shù)的比值(見圖7下排)。從圖中可以知道,由MODIS數(shù)據(jù)反演的海冰密集數(shù)據(jù)在0~1之間變化,體現(xiàn)了海冰邊緣區(qū)的變化特征。由強度比梯度X(γ)確定的MIZ邊緣的臨界參數(shù)α0主要在0.89和0.90之間變化,此時對應(yīng)海冰密集度的值約為0.08。從圖7中可以看到,海冰密集度為0.08的等值線(紅色線)與亮溫比值γ為0.90的等值線(綠色線)變化基本一致。一方面,在碎冰區(qū)域海冰一般比較薄,海冰對海洋的微波發(fā)射率影響比較小,從而使部分區(qū)域的亮溫顯示海洋的特征;另外一方面,由于MODIS圖像給出的是一天中某一時刻的影像,而AMSR-E是1d中亮溫的平均值,海冰在風(fēng)和海流的作用下不斷發(fā)生運動。因此用MODIS確定的海冰邊緣線(紅色線)與AMSR-E確定的海冰邊緣線(綠色線)存在一定的差異。
γ為0.90的等值線和海冰密集度為0.08的等值線之間的距離可以用它們之間的最短距離進行確定。應(yīng)用均值、平均差和均方根對這4d的海冰邊緣線變化進行對比(見表2)。在這4d里,兩等值線之間的均值、平均差和均方根的最大值分別為7.1、4.4、6.7km,都小于AMSR-E的網(wǎng)格(12.5km)。圖8給出了這4d兩等值線距離的百分數(shù)的曲線圖,從圖中可以知道,兩等值線之間的距離主要在10km以內(nèi)(小于AMSR-E網(wǎng)格)。因此,用V18.7和V36.5GHz的亮溫比值γ以及強度比λ(γ)也可以確定MIZ的邊緣。
圖7 上排:波弗特海 MODIS遙感圖像(http://ladsweb.nascom.nasa.gov/);中間:對應(yīng)區(qū)域的冰水識別圖像;下排:反演的12.5km的海冰密集度圖象Fig.7 (Top):MODIS images provided by NASA (http://ladsweb.nascom.nasa.gov/);(Middle):pixels of ice or water recognized;(Bottom):sea ice concentration derived from MODIS data
圖8 AMS-E與MODIS確定的海冰邊緣線之間距離的曲線圖Fig.8 Curves of distances between ice edges from AMSR-E and MODIS
表2 AMS-E與MODIS確定的海冰邊緣線之間距離比較Table 2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of ice edges derived from AMSR-E and MODIS
本文展示了用微波輻射亮溫確定MIZ邊緣的方法,并將結(jié)果與MODIS圖像確定的MIZ邊緣線進行比較:在無冰水域,V18.7和V36.5GHz的亮溫在相應(yīng)散點圖中聚集成1條經(jīng)過原點的直線,它的斜率為V18.7和V36.5GHz的海水發(fā)射率之比,其值主要在0.86~0.89之間變化。在海冰覆蓋區(qū)域亮溫的比值從0.89變化到1.15,發(fā)生了顯著改變。在MIZ邊緣附近存在1個臨界值,在臨界值兩側(cè)不但V18.7與V36.5 GHz的亮溫比值變化比較大,而且其頻數(shù)也變化比較大。用強度比可以確定MIZ邊緣的臨界值,其值主要在0.89~0.90之間變化。通過250m分辨率的MODIS數(shù)據(jù)驗證表明,用強度比確定的MIZ邊緣對應(yīng)的海冰密集度為0.08。
本文的研究驗證區(qū)域只局限在2010年夏季波弗特海的MIZ,因此在將來的工作中需要在不同的MIZ和不同的時間段內(nèi)進行更加廣泛的驗證。此外其它衛(wèi)星,例如RADARSAT-1,也為MIZ邊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手段。
[1] Curry J A,Schramm J L,Ebert E E.Sea ice albedo climate feedback mechanism [J].J Clim,1995,8(2):240-247.
[2] Holland M M,Bitz C M.Polar amplific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oupled models[J].Clim Dyn,2003,21(3/4):221-232.
[3] Perovich D K,RichterMenge J A.Loss of sea ice in the Arctic[J].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2009,1:417-441.
[4] L pkes C,Birnbaum G.Surface drag in the Arctic marginal sea-ice zone: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arameterization concepts [J].Boundary-Layer Meteorol,2005,117:179-211.
[5] Josberger E G.Sea ice melting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J].J Geophys Res,1983,88(C5):2841-2844.
[6] Bourke R.Currents,fronts and fine structure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 of the Chukchi Sea[J].Polar Record,1983,21(135):569-575.
[7] Pichel W G,Clemente-Colon P,Bertoia C.Routine production of SAR-derived ice and ocean produ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Svalbard,Norway:Proc.2ndWorkshop Coastal and Marine Appl.SAR,2003:175-182.
[8] Zwally H J,Comiso J C,Parkinson C L.Antarctic sea ice,1973-1976:satellite passive microwave observations [R].[s.l.]:NASA Special Publication No.459.1983.
[9] Comiso J C,Member S,Cavalieri D J,et al.Sea ice concentration,ice temperature,and snow depth using AMSR-E Data[J].IEEE Tra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3,41:243-252.
[10] Comiso J C.SSM/I concentrations using the Bootstrap algorithm[J].NASA Spec Publ,1995,1380:40.
[11] Wilheit T T.Atmospheric corrections to microwave radiometer data[J].Boundary Layer Meteorol,1980,18:65-77.
[12] Comiso J C,Sullivan C W.Satellite microwave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the Weddell sea ice cover and its marginal ice zone[J].J Geophys Res,1986,91(C8):9663-9681.
[13] 趙進平,任敬平.從航空數(shù)字影象提取北極海冰形態(tài)參數(shù)地方法研究 [J].遙感學(xué)報,2000,4(4):271-278.
[14] Heinrichs J F,Cavalieri D J,Markus T.Assessment of the AMSR-E sea ice concentration product at the ice edge using RADARSAT-1and MODIS imagery [J].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2006,44(11):3070-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