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春
(湖北仙桃市水利水電建筑勘測設計院 仙桃 433021)
王 萍 聶軍洲
(湖北大禹水利水電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武漢 430061)
20世紀50年代初期,混凝土防滲墻技術起源于歐洲。而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技術則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當初主要在中、低水頭的防滲墻中應用。1959年,意大利的Santa Luce壩是世界上第一座應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工程,其防滲墻最大墻深20m、墻厚1.2m、防滲墻長354m。
混凝土防滲墻技術在我國首次應用是1958年青島的月子口水庫。塑性混凝土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1996年,我國水利部首次將塑性混凝土列為防滲墻的墻體材料。它標志著我國的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趨于成熟。本文運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塑性混凝土防滲墻運用到梅川水庫主壩及2號副壩。
梅川水庫位于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zhèn)五里村北,橫崗山南麓,壩址位于華陽水系梅川河上游舒樣河與劉元興河交匯處。地理位置為東經(jīng)115°30',北緯30°07'。
水庫承雨面積25km2,原設計總庫容3310萬m3,復核總庫容3950萬m3,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fā)電、水產(chǎn)養(yǎng)殖和城鎮(zhèn)供水等綜合利用的重點中型水庫。
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一座主壩、兩座副壩)、溢洪道、灌溉發(fā)電管和壩后式電站等建筑物組成。
本工程基礎防滲墻工程為混凝土防滲墻,防滲墻軸線在壩軸線上,墻體厚度0.6m,墻底伸入基巖以下0.5m,主壩最大平均深度為28.6m,成墻面積工程量為15457m2。
工程區(qū)處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16.4℃,多年平均風速1.7m/s。梅川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330.6mm,其中5~7月為降雨集中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45%。5~10月為常水期;12~4月為枯水期。
水庫區(qū)地貌屬大別山南部低山區(qū),壩址位于梅川河上游,地貌上呈山谷寬緩河谷特征。壩址段梅川河流向自北向西南,河道約寬300m。庫區(qū)橫崗山主峰高程為694m。壩址區(qū)為構造剝蝕丘陵地形,山頂呈渾圓狀,高程約50~100m。主壩右岸山體高程72.8~110m,地形坡度約15~20°。主壩背水側為魚池,地面高程約為20~51m。
主壩防滲墻技術要求:成墻厚度0.6m,墻體28天抗壓強度不小于2.6MPa,彈性模量小于500MPa,抗?jié)B等級W6,滲透系數(shù)K小于1×10-7cm/s,允許滲透坡降不小于80。深入基巖標準: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擊穿覆蓋層伸入下伏基巖0.5m。
防滲墻施工主要的工序為:施工準備、施工平臺填筑、導向槽混凝土澆筑、造孔、清孔換漿、混凝土澆筑等。由于各個工程地基的工程地質(zhì)條件不一樣,所以防滲墻的設計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使用合適的造孔機械設備。此處主要介紹防滲墻的施工工藝及設備等。防滲墻的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主壩防滲墻施工工藝流程
2.2.1 施工導向槽
導向槽的斷面為直角梯形,橫斷面頂寬45cm、底寬70cm,導向槽深1.2m,槽口寬度80cm。導向槽擬從地面下挖1.2m深,澆筑C15混凝土,底部各布3根φ18鋼筋。防滲墻中段,深度較深部分,約占全長的1/5,除了在導向槽底部布3根鋼筋外,在頂部各布2根φ18鋼筋。導向槽結構如圖2所示。
2.2.2 防滲墻槽段劃分
圖2 導向槽結構(單位:cm)
主壩混凝土防滲墻分兩期(即兩序)施工,每個單槽分主、副孔造槽。槽段的劃分除了考慮地層、澆筑能力等因素外,主要受灌漿管間距或接頭孔位置的制約。根據(jù)設計要求,防滲墻內(nèi)要預埋灌漿管,灌漿管的間距為2.0m。本工程防滲墻的槽段劃分,根據(jù)設計要求,每個槽段長度均為5m。具體方案為:一期槽段長度為5.0m,采取“三鉆兩抓”,主孔長0.6m,副孔長1.6m;二期墻段長度為5.0m,亦采取“三鉆兩抓”(含兩端接頭孔),主孔長0.6m,副孔長1.6m。施工前期,先按方案進行生產(chǎn)性試驗,若地層和槽壁的穩(wěn)定性較好,經(jīng)設計與監(jiān)理同意可將單槽段長度適當加大,以減少槽段接縫、加快施工進度。
2.2.3 造孔
防滲墻造孔設備為 CZ—22型沖擊鉆機和SB650型液壓抓斗,本工程采用沖擊鉆與液壓抓斗結合的方法進行施工。沖擊鉆機與液壓抓斗相互結合,可以優(yōu)勢互補、提高工效,適合各種地層的成槽施工。按照槽孔劃分,先施工 Ⅰ期槽孔,再施工Ⅱ期槽孔。“三鉆兩抓”的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三鉆兩抓法成槽工藝流程圖
2.2.4 清孔換漿
采用泥漿凈化機來清孔,從遠離回漿管的一側清理至靠近回漿管的一側,槽內(nèi)的泥漿通過排漿管導入泥漿凈化機,經(jīng)過其處理后,泥漿返回到槽內(nèi)。
清孔換漿結束1h后,應達到下列清孔標準:孔底淤積厚度不大于10cm;當使用黏土泥漿時,孔內(nèi)泥漿密度密度不大于1.3g/cm3,黏度不大于30s,含砂量不大于10%;當使用膨潤土泥漿時,應通過試驗確定。
2.2.5 防滲墻混凝土澆筑
a.導管與安裝:防滲墻混凝土采用提升導管法進行泥漿下澆筑工藝。導管內(nèi)徑為203mm。根據(jù)槽段的長度,每個單槽澆筑時,設2或3套導管。導管采用汽車吊下放和提升。槽孔內(nèi)導管的間距不大于3.5m,一期槽段的導管距槽端的距離不大于1.0~1.5m,二期槽端的導管距槽端為1.0m,導管底口距槽底控制在15~25cm范圍內(nèi)。
b.混凝土澆筑:采取“壓球滿管法”進行澆筑,從低處澆起。即在開澆之前,把隔離塞球安放在導管上口,在導管口集料斗,注滿水泥砂漿,并在開澆時,用水泥砂漿將塞球壓入導管底,隨著筑入混凝土,提動導管,讓塞球與導管脫離,使得導管埋在混凝土內(nèi)。
c.墻體澆筑施工技術要求: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于1.0m,且不宜大于6.0m;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應小于2m/h;混凝土面應均勻上升,各處高差應該控制在0.5m以內(nèi);隔30min,測量一次槽孔內(nèi)混凝土面深度,至少每隔2h測量一次導管混凝土面的深度,并填繪混凝土澆筑指示圖,核對澆筑方量;槽孔口應設置蓋板,避免混凝土散落槽孔內(nèi);不符合質(zhì)量要求的混凝土嚴禁澆入槽孔內(nèi)。
2.2.6 基巖頂面確定
對于嵌入基巖的防滲墻,孔底基巖鑒定十分重要,正確確定基巖頂面高程直接關系到防滲墻的防滲效果。
基巖頂面可按以下方法確定:
a.根據(jù)防滲墻中心線的地質(zhì)剖面圖,求出基巖面的預計深度,當孔深即將靠近此深度時,開始取樣,然后根據(jù)取樣的巖性確定基巖面。
b.對照鄰孔基巖面高程,并參考鉆進情況確定基巖面。
c.通過一期槽端孔的先導孔,校正和補充防滲墻中心線地質(zhì)剖面圖,為預計基巖面深度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d.加強觀測,特別是在快達到預計的基巖面的時候,注意鋼絲繩鉆進的感覺,判斷是否達到基巖面。同時勤撈渣,并觀察泥漿中巖渣的性質(zhì),如巖渣的顆粒大小、色澤及含量等,判斷槽底基巖的情況。
嚴格遵循SL 174—96《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控制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施工流程。參照規(guī)范里的項目檢測,結合本工程實際,指定出如下表所列的工程質(zhì)量檢測項目。
工程質(zhì)量檢測項目表
為了能夠正確地反映出防滲墻墻體的質(zhì)量,應該在成墻后的28天進行墻體質(zhì)量檢查。主要檢查的內(nèi)容包括:墻體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墻段接縫和可能存在的缺陷。墻體檢查的方法包括:鉆孔取芯法、注水試驗法、無損檢測法,如超聲波法和彈性波透射層析成像法等。
a.工程嚴格按照《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施工質(zhì)量控制,使得導向槽混凝土澆筑、造孔、清孔換漿、混凝土澆筑等工序得到很好的控制,從而保證了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質(zhì)量。使得防滲墻的總體質(zhì)量達到設計要求。
b.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是目前在水利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防滲措施,它在減少滲流、壩體穩(wěn)定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一定意義上,防滲墻的工程質(zhì)量決定著整個壩體的工程安全。然而防滲墻的質(zhì)量既取決于設計和施工的合理,又取決于整個施工工藝流程中的質(zhì)量管理和監(jiān)督。因此,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再加上合理的設計和施工工藝,必定能鍛造出總體質(zhì)量優(yōu)良的塑性混凝土防滲墻。
1 王清友.塑性混凝土防滲墻[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2 黃家權.三峽二期圍堰防滲工程主要施工技術[J].人民長江,1999(5):1-3
3 趙吉學.張峰水庫大壩左岸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施工[J].山西建筑,2007,33(17):362 -363
4 肖樹斌.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抗?jié)B性和耐久性[J].水力發(fā)電,1999,46:24 -27
5 劉康和.塑性混凝土防滲墻質(zhì)量評價研究[J].水利水電工程設計,2009,27(2):40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