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賓 郭淑珍
酸棗仁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唐、宋之際,對酸棗仁來源的認識曾發(fā)生過混亂,但宋代馬志對酸棗仁的描述是非常確切的:“酸棗即棘實,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相類也。”參考《大觀本草》及《本草綱目》的酸棗圖,與今之酸棗仁特征一致。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具養(yǎng)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之功效;主治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等癥。
酸棗原植物別名山棗(東北),棘酸棗(山西),酸棗子(江蘇),刺棗(四川)。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3m;小枝呈“之”字形彎曲,紫褐色。托葉刺有2種,一種直伸,長達3cm,另一種常彎曲。葉互生,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3.5cm,寬0.6~1.2cm,邊緣有細鋸齒,基部3出脈?;S綠色,2~3朵簇生于葉腋。核果小,熟時紅褐色,近球形或長圓形,長0.8~ 1.3cm,味酸,核兩端鈍?;ㄆ?~7月,果期9~10月。
酸棗仁與其易混品種滇棗仁的鑒別
▲酸棗仁
▲酸棗原植物
酸棗均為野生,喜生于氣候較溫暖的向陽干燥山坡、丘陵、山谷、路旁及荒地,在海拔200~500m均可生長,性耐干旱。自然繁殖能力很強,常成片生長,形成灌木叢。酸棗仁別名棗仁,2010版《藥典》收載其來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干燥成熟種子。酸棗仁主產(chǎn)于河北邢臺、內(nèi)丘、沙河、臨城、平山、贊皇、平泉、寬城、興隆、遵化,北京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河南林縣、浚縣、鶴壁,山西襄垣、沁縣、吉縣、交城,內(nèi)蒙古寧城、赤峰、翁牛特旗,陜西延安、延長、宜川、黃龍、黃陵,山東沂源等地。其中河北邢臺(舊稱“順德府”)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又以內(nèi)丘酸棗仁加工最為精細,故而得名順德棗仁,為馳名中外的“道地藥材”。
▲炒酸棗仁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實(過早采收,種仁偏瘦,質(zhì)量差,出仁率低),趁鮮去凈皮肉,將棗核洗凈曬干,用機械碾碎核殼,篩除核殼,收集棗仁,曬干。本品以粒大、飽滿、外皮色紫紅、無雜質(zhì)者為佳。酸棗仁按其炮制方法可分為:酸棗仁、炒酸棗仁、焦酸棗仁等。
酸棗仁飲片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一直選用粒大、飽滿、外皮色紫紅、種仁色黃白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地酸棗仁原料,去除其中夾雜的雜質(zhì)及殘留核殼,挑除破碎的酸棗仁,置太陽棚內(nèi)曬干,篩除碎屑包裝成成品。酸棗仁飲片呈扁圓形或扁橢圓形,長5~9mm,寬5~7mm,厚約3mm。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澤,有的有裂紋。一面較平坦,中間有1條隆起的縱線紋;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見線形種臍;另端有細小突起的合點。種皮較脆,胚乳白色,子葉2,淺黃色,富油性。氣微,味淡。
炒酸棗仁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選用加工后的凈酸棗仁飲片(水分控制6.5%~7%),置 熱 鍋 內(nèi),用 文 火80℃~120℃炒制(在炒制酸棗仁的過程中,掌握好火候是關鍵,如急火炒制往往導致酸棗仁表面焦黑或焦斑,口嚼之有生籽味道,俗稱未炒透,沒有炒酸棗仁的香味。)炒制過程中要不斷攪拌且時時觀察藥材的性狀,待其表面顏色變深,有香氣逸出,口嚼之有香脆感,出鍋(不可久炒,是確保炒酸棗仁藥效,避免油枯失效的關鍵),晾涼,篩去碎屑,即可包裝得炒酸棗仁成品。酸棗仁經(jīng)炒制后表面呈紅褐色,偶有焦斑,氣香,味淡。功能主治同酸棗仁,炒制后種皮開裂,易于粉碎和煎出,同時能起到殺酶保苷的作用,且養(yǎng)心安神之功較之生品更強。
焦酸棗仁選用加工后的凈酸棗仁飲片,置熱鍋內(nèi),用火(150℃~180℃)炒至酸棗仁鼓起,不斷攪拌,待其表面呈焦褐色,并有種皮部分破裂時,取出,晾涼,篩除碎屑即得。焦酸棗仁表面焦褐色,種皮部分破裂。質(zhì)酥脆。有焦香氣,味淡。功能主治與酸棗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