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振啟 劉杰
山茱萸為常用中藥,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別名:山萸肉、棗皮、萸肉、蜀棗。臨床常用于治療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是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良藥。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主產于浙江、安徽、陜西等地。以浙江產者為道地藥材。秋冬二季果實顏色變紅后采摘,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及時除去果核,干燥。
其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具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以肉肥厚,色紫紅,油潤柔軟者為佳。
北京人衛(wèi)中藥飲片廠按《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的標準生產酒山茱萸已多年,在工藝操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炮制過程中,對悶潤的程度、炮制的火候以及時間的控制把握得恰到好處,炮制出的山茱萸具有酒香氣,色正、均勻。
取凈山茱萸肉,置容器內,用黃酒拌勻,(使用的黃酒為禾本科植物稻或糧食作物的干燥成熟果實和曲釀造而成,不能加水),悶潤3~4小時,中途再進行攪拌,待酒被吸進吃透,裝適宜容器內,加水適量,密閉,用武火加熱,隔水燉,蒸至18~24小時,蒸至色變黑潤油亮有光澤時,取出,干燥。每100kg山萸肉,用黃酒30kg。
酒山萸肉的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囊片狀,表面呈紫黑色,皺縮,質滋潤而柔軟。味酸,澀,微苦,微有酒香氣。
酒炙后的山茱萸,能夠引藥入經(jīng),增強其補益肝腎的作用。據(jù)藥理研究表明,山茱萸酒蒸后苷類成分的含量有所下降,而有機酸類成分、多糖類成分、與肝腎有關的藥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因此,傳統(tǒng)工藝炮制的關鍵在于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經(jīng)酒炙后的山茱萸肉中熊果酸含量增加。有的未按傳統(tǒng)工藝炮制的山茱萸肉雖說表面顏色好看但經(jīng)過仔細檢驗便露出馬腳。
目前市場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未按炮制規(guī)范炮制的“酒山萸肉”,如加入了蜂蜜炮制的“山萸肉”,其性狀表現(xiàn)為外表黑潤有光澤,但抓在手里非常粘,沾手,握之成團。還有的用染料進行染色,致使山萸肉顏色加深,一旦放入水中即會將水染成黑色,聞之亦無絲毫酒味。有的還用黑豆水進行蒸煮上色。還有的在蒸制時噴入白酒,聞之酒味較濃,這些做法均違背了炮制中藥的目的,更起不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因此,為了提高飲片炮制質量,中藥飲片生產企業(yè)應嚴格按照傳統(tǒng)炮制工藝執(zhí)行,絕不可偷工減料,私自更改工藝。多年來,北京人衛(wèi)中藥飲片廠按照《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的標準發(fā)揚傳統(tǒng)炮制工藝,保證了飲片生產的質量。
滇刺棗鼠李科植物滇刺棗,產于云南,別名滇棗皮。藥材性狀為果皮皺縮扁壓,多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稍卷縮。長2~3cm,寬1~2cm,厚2~3m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皺紋,內表面平滑或有疏松的果肉,頂端可見細小花柱殘基,基部有果柄痕,偶見殘留果柄破碎果核少見,表面凹凸不平,質堅脆,味酸。
酸棗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干燥果肉。主產于河北、陜西、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扁筒狀,果皮破裂,皺縮,形狀不完整,外表面暗紅棕色,肉薄,內表面色較淺,不光滑,質脆,易碎,味酸。
這些炮制加工工藝都是祖先積累下的寶貴經(jīng)驗,時至今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jīng)過我們的先輩總結歸納,才得以流傳下來,因此,我們更應把它傳承下去,使之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