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慧 杜發(fā)云 韓杰民
·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fā)展史。它既是本國文化記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外展示自身文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迎來百歲華誕。從建館之初的捉襟見肘,到抗戰(zhàn)時期的避禍南遷;從新中國成立后,用階級斗爭史觀重新梳理中國歷史,到“文革”后的撥亂反正;從注重教化功能,到重申“歷史與藝術并重”的發(fā)展定位。百年來,國博的起伏、發(fā)展與這個國家休戚相關。國博展陳方式的變遷,也關乎我們如何認識和敘述自己的歷史。
尷尬的草創(chuàng)
康有為游歷歐洲,參觀了無數(shù)博物館后,感慨道:“我國之大,以文明自號數(shù)千年,而無一博物院以開民智。歐美人每問吾國博物院,事為赧然面赤,奇恥大辱未有甚于此者?!?/p>
誠如此言。中國自古只有私家收藏,而無公共博物館的概念。近代西方博物館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礎上的文化共享與參與。它與市民社會的形成,有著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民國肇始,為彰顯中國已開始邁入現(xiàn)代國家之列,北洋政府興辦了一系列公共設施,其中就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
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設于國子監(jiān),4年后又移至午門城樓和東西朝房。此時,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所接收的文物,包括孔廟、軍機處、清內閣大庫的文物和檔案。
然而,在北洋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時代,政府對它的發(fā)展并不真正關心。以致于博物館一籌備就是十幾年,直到1926年方得正式開館。這期間,館藏制度混亂,文物保護失當。8000麻袋珍貴的明清內閣檔案像垃圾一樣堆在端門的門洞里,誰都可以順手牽羊。最后館方竟以害怕失火為由,把它們當廢紙賣給了紙鋪子。曾參與過歷史博物館籌建的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中感慨:“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并不單是對于書籍或古董?!?/p>
此后抗戰(zhàn)爆發(fā),歷史博物館的許多文物也像故宮的國寶一樣踏上了南遷之路,直到1948年才輾轉回到北平。
“革命”“歷史”分分合合
1949年后,北京歷史博物館被納入新中國文化體系之中。此時,文教機構皆為國有,“國立”二字也就省去了。
1958年,為了向建國十周年獻禮,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十大建筑”。北京歷史博物館新館被設計于天安門廣場東側,改擴建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此后,隨著中國政治氣候的變化,二館幾度分分合合。1969年二館合并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又恢復兩館的獨立建制;2003年兩館重新合并成為今天的國家博物館。
兩館成立初期,職責涇渭分明。歷史博物館負責“中國通史陳列”,革命博物館負責“中國革命史陳列”。但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用文物組織,展示中國歷史”,成為籌建人員的更大課題。
于是,由鄧拓擔綱,云集了翦伯贊、吳晗、鄧廣銘、夏鼐等眾多知名歷史學家在內的專家組,開始了反復的研究討論。大家為中國通史陳列擬定了幾條原則,其核心是以階級斗爭為主線,表現(xiàn)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勞動人民的斗爭史。歷代的文化、藝術、科學和人民生活狀況則作為點綴。
從1958年10月到1959年7月,中國通史陳列大綱來來回回修改了十來稿,周恩來總理前后就來視察過3次。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宏均記得,1959年10月通史陳列展出后,一位蘇聯(lián)考古學家每天看幾個小時,整整在博物館看了兩個星期,邊看還邊做筆記。他對通史陳列大加贊賞,認為這個展覽充分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與“中國通史陳列”相比,中國革命博物館負責的“中國革命史陳列”更加敏感。1970年為了向建黨50周年獻禮,國務院指示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廿八年黨史陳列”。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搞廿八年,幾個階段,一條紅線?!薄凹t線”指的自然是毛澤東思想。
然而,此后中國政壇風云變幻,“黨史陳列”方案也幾經(jīng)修改。先是過分抬高林彪的歷史地位,后又要配合“批林批孔”運動批判林彪。原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蘇東海回憶,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黨史陳列”無法真實地反映歷史,有時甚至要配合政治運動隨意篡改歷史和文物。就這樣,直到“文革”結束,“黨史陳列”仍沒能對外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潮影響下,再一次修改“黨史陳列”的呼聲日益高漲。黨內一致認為,“路線斗爭史”不能代表黨史的全部。在黨內斗爭中,無論是一般錯誤,還是路線錯誤,都不能無限上綱。要根據(jù)歷史事實給予恰當?shù)脑u價。
新的陳列方案,打破了長期以來在黨史領域中的一些禁區(qū),努力還歷史以本來面目。過去對黨的創(chuàng)建人李大釗、蔡和森、董必武等表現(xiàn)得很少,陳獨秀更只字不提。新方案中,把他們一一補齊;過去對瞿秋白、李立三等犯有“路線錯誤”的黨的領導人,一味批判。新方案則給予了他們客觀的分析與評價;過去對白區(qū)斗爭史和有影響的黨外人士,如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基本不提。新方案中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均有所記錄。新的陳列出現(xiàn)革命烈士100余人,其中除了共產(chǎn)黨員外,還包括不少愛國民主人士和愛國將領。
1979年10月展覽開放在即時,時任中宣部部長胡耀邦特地囑咐:“形式上不要搞得太‘神圣,太嚴肅,因為這樣想,這樣做,人們的挑剔就沒完沒了了。這方面也要解放點思想?!?/p>
“黨史陳列”開放后,觀眾蜂擁而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開展后的一個月,博物館共接待觀眾59.3萬人次,最多的一天達5萬人次。觀眾對重新開放的“黨史陳列”反映非常熱烈,“普遍認為新的‘黨史陳列內容豐富,恢復了黨史的本來面目,體現(xiàn)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p>
日本共同社報道:“黨史陳列館中,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原副主席林彪的出現(xiàn),是根據(jù)實事求是的原則,基于忠實于史實的方針搞的,象征著建國三十周年到來的中國現(xiàn)代政策。 ”
新國博:歷史與藝術并重
2003年2月28日,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3月,耗資25億元、歷時4年的國博新館擴建工程完工。這座世界建筑面積最大的國家博物館終于與公眾見面了。
國博網(wǎng)站這樣介紹新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不難看出,新國博的定位,除承擔了此前的教化功能外,向美育和藝術邁出了一大步。
在談到為何改名時,國博館長呂章申曾解釋說:“國家領導人出訪國外,感覺博物館都是有歷史有藝術的,是綜合性的博物館。如果我們還叫歷史館,還叫革命館,可能就與現(xiàn)在中國的形象不符。”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庭院,有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開國大典曾用國旗桿與著名浮雕壁畫《血肉長城》形成文物與藝術品的新組合。
開國大典國旗桿高22.5米,由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焊接而成。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在這根旗桿上升起了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1991年這根旗桿由新國旗桿替換后立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內。
《血肉長城》以近代中國歷史為背景,用洗練概括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覺醒、抗爭、犧牲到走向勝利的艱難歷程,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在中國當代壁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將歷史文物與藝術作品一起展示在觀眾面前,不僅強化了兩件展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和藝術審美價值,更彰顯著中國國家博物館“歷史與藝術并重”的發(fā)展新定位。
怎樣才能更加符合現(xiàn)今中國的形象?從新國博的展覽中,似乎能窺見一斑?!爸袊ㄊ氛褂[”已改為“古代中國”;“黨史陳列”則變換為“復興之路”。這兩個常設展覽占據(jù)了3層樓、8個展廳。雖然,它們還帶有濃重的中學歷史課本味道,但對于近7萬平方米、48個大小展廳的新國博而言,其比重已經(jīng)相當有限。作為國博百年紀念活動中的重要部分,國博連續(xù)推出了《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京味兒——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展》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展覽。這似乎都在實踐著新國博“歷史與藝術并重”的定位。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改擴建之后,對于國博來說,僅靠通史陳列很難承擔起賦予其上的歷史性責任,必須將藝術的收藏、展覽和研究工作提升到與歷史相并行的平臺上。”
博物館是美的殿堂。然而,自中國有博物館以來,它更多地承擔了教化的功能。搞了一輩子革命歷史展陳的蘇東海,為新國博“歷史與藝術并重”定位叫好。他說,我們缺了一百年的藝術課終于補上了。
博物館起源于美,如今國博回到美的軌道上,也算是重新找到了自己。
可以說,如今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
《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一個系統(tǒng)展示了中國從遠古時期到清末的漫長歷史和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一個全面展示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進行的艱辛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
《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中國古代錢幣藝術》《中國古代經(jīng)典繪畫藝術》等專題展覽,既飽含歷史的厚重感又呈現(xiàn)著藝術的高雅與大美。
呂章申館長說: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后建筑體量擴大了3倍,僅靠過去歷史性的陳列遠遠不夠,只有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才能服務于公眾的多樣化需求,才能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相稱。另一方面,歷史和藝術是并行發(fā)展、不能分離的。我們難以割裂歷史文物與藝術的關系,也難以去除屬于文物的藝術品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為此,我們提出了“歷史與藝術并重”,建立具有國際目標和世界影響的綜合性博物館的發(fā)展新定位。我想,這種時代轉型所帶來的變化,應該是給公眾的一個驚喜。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還以借展、交流展等多種方式,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是建館百年來文化價值最高的展覽。67件國寶級藝術精品來自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等20多家博物館,有些作品是第一次離開意大利。
佛羅倫薩為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祥地。徜徉在展館中,可以不出國門就近距離欣賞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們的傳世之作。
在《別號“亂發(fā)”的女性頭像》前,我為它的逼真久久駐足。這是達·芬奇一幅未完成的木板畫,繪制于1508年前后。畫中少女美目低垂,發(fā)絲清晰地梳成一縷縷的卷發(fā)披散到肩上。寥寥幾筆既畫出了少女的純真和恬靜,又畫出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動感飛揚。
在《大衛(wèi)—阿波羅》大理石雕像前,我被一種氣勢深深震撼。這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他用整塊石料雕刻而成的年輕男子雖然個頭不高,卻充滿了巨人感,骨骼、肌肉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fā)出來。
在《天使報喜》壁畫前,我禁不住連連驚嘆。這幅波提切利的巨作整整占據(jù)了展廳的一面墻。它不同于布面的油畫,是從墻上剝離下來,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從未對公眾開放過。畫面色彩明麗燦爛,線條流暢輕靈,人物的表情與姿態(tài)極盡細膩與柔美,富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
這個展覽是中意兩國博物館界交流與合作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設立為期5年的意大利展廳,而在羅馬的威尼斯宮博物館也設立為期5年的中國展廳。這在世界博物館合作與交流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聯(lián)合德國3家博物館舉辦了大型主題展覽《啟蒙的藝術》。此次展覽是迄今為止中德之間最大規(guī)模的展覽項目。近600件展品不乏名家大作及藝術珍品,從繪畫杰作、雕塑、版畫、工藝品、服飾到珍貴的科學儀器,獨到、全面地展示了啟蒙運動這一人類共同的思想遺產(chǎn)。
繼《啟蒙的藝術》展覽后,中國國家博物館又推出了一個重大國際交流展覽《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瓷器精品展》。展覽從明代早期的外銷瓷器,到歐洲在中國的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歐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了那段鮮為人知的瓷器貿易帶來的中歐文化交流與碰撞。
呂章申館長說: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年還有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的合作,還有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很多館的合作。世界各國的大博物館都希望把展覽拿到中國國家博物館來展出,這說明中國國家博物館享有很高的國際地位。今后我們要抓住國際上“中國文化熱”的有利契機,開展更多的赴外展覽活動,把中華文化的精華呈現(xiàn)給世界。
文物藏品是立館之本
走進積淀著中華深厚文化底蘊的展館,無數(shù)珍寶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撲面而來。盡管它們在世紀的長河里,幾乎被遺忘、被湮沒,卻終于有幸保存下來。
觀眾們在展館中一定會被“后母戊”方鼎牽住腳步。
這尊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其造型大氣端莊,紋飾美觀;形制巨大,是現(xiàn)存最大最重的中國上古青銅容器;鑄造工藝高超,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后母戊”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nóng)田中被吳姓農(nóng)民探尋到的。他組織了40多人才將這個龐然大物抬出地面。
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防止方鼎被日本人劫掠,又重新掩埋到地下??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當?shù)卣?946年7月派兵挖出,并運送到安陽縣城收歸國有。在蔣介石60大壽之際,方鼎作為安陽縣給蔣的壽禮,被運送到南京。
1948年年底,大勢已去的國民黨政府將大量文物遷往臺灣,“后母戊”方鼎由于過重不易搬遷而留在南京。后來入藏南京博物院。1959年調撥中國歷史博物館。
像這樣的鎮(zhèn)館之寶還有成百上千件。承載著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著世代變遷的竹簡,銘刻著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征著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以及留有戰(zhàn)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仿佛是一位捋著長須的祖先,在向我們娓娓講述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文物藏品是立館之本。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建成后,宏大的建筑館舍與文物藏品不相匹配的問題尤顯突出。
2010年2月,文化部將國家文物局收藏的40萬件文物整體劃撥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文物一次性劃撥,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建館史上是沒有的,在世界博物館史上也屬罕見。
今年年初,中央辦公廳將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在外交活動中授贈的近萬件國際禮品移交中國國家博物館保管。原國際友誼博物館近2萬件國際禮品也移交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呂章申館長說: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數(shù)量約120萬件,這是幾代人百年積攢下來的家底。我們一定會珍視中華民族這些無比豐厚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使之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成為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