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平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1900
碎石土的顆粒特征及其優(yōu)先流研究進展
李顯平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1900
描述了碎石土的顆粒特征,從土壤優(yōu)先流形成的內(nèi)因入手,分析了碎石土優(yōu)先流形成的客觀條件。辯證地分析了碎石土與一般田間土體的異同,結合碎石土的特性分析,介紹能量理論以及優(yōu)先流二域模型中的運動波模型和管流模型。最后,結合碎石土斜坡優(yōu)先流的研究進展,對碎石土斜坡優(yōu)先流研究提出展望,并指出開展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
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
debris; preferential flow; mechanism
碎石土滑坡是山區(qū)滑坡的主要類型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碎石土滑坡是最主要的滑坡類型,如浙江省80%的滑坡是碎石滑坡[1]。三峽庫區(qū)表層是第四系松散堆積體,主要由滑坡堆積物、殘坡積物、沖洪積物、強風化物等組成,因此三峽庫區(qū)存在大量的碎石土滑坡。據(jù)統(tǒng)計[2],在三峽庫區(qū)宜昌至萬州區(qū)段(包括長江干流和支流)的177個滑坡中,有32個滑坡為第四系松散堆積類,占滑坡總數(shù)的18.1%;另據(jù)中國地質(zhì)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地質(zhì)災害防治中心資料顯示,三峽庫區(qū)重慶市巫山縣所調(diào)查的189個滑坡均為松散土石滑坡[3]。對于不同類型的滑坡,其變形失穩(wěn)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論,碎石土斜坡變形失穩(wěn)也必有其特有的規(guī)律,值得深入研究。
碎石土斜坡堆積體結構松散,顆粒粒徑變化范圍特別大,級配在空間的分布也很不均勻,土體中粗粒比較集中之部位容易形成細粒充填不足的架空結構,即大孔隙。這種大孔隙既是可能的集中滲流通道,又是容易產(chǎn)生變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它們對水分流動阻力影響小,水分在碎石土中會順著這些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動,即所謂“短路現(xiàn)象”,形成優(yōu)先流。由于優(yōu)先流的存在,降雨誘發(fā)碎石土斜坡產(chǎn)生變形破壞的模式和機理必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且比降雨入滲引起一般非飽和土坡變形破壞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因此,搞清碎石土優(yōu)先流形成的機理是研究碎石土斜坡產(chǎn)生變形破壞模式和機理的關鍵和難點。文章從碎石土的顆粒特征入手,分析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研究依據(jù),結合優(yōu)先流相關理論以及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研究現(xiàn)狀,對碎石土優(yōu)先流研究提出展望。
1.1 碎石土的定義和分類
土石混合體是一種由顆粒比較小的土和顆粒比較大的碎石組成的非勻質(zhì)土,工程上一般稱作碎石土。碎石土沒有確切的定義,按我國建設部主編的《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3]的分類標準,碎石土是指粒徑大于2mm的干土顆粒超過全重50%的土。碎石土根據(jù)其顆粒級配及形狀可按表1分為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和角礫如表1所示。
表1 碎石土的分類
1.2 碎石土的顆粒組成
由碎石土的定義和分類可以看出,碎石土既不同于一般的巖體,又不同于一般的土體,而是介于土體和巖體之間的一種非常特殊的地質(zhì)體。碎石土的物質(zhì)成分以土夾碎石或碎塊石組成,其物理力學特性會由于碎石、漂石、卵石、塊石、粉粒和粘粒的含量、土的含水量、飽和度等變化而變化。
人們根據(jù)其顆粒組成特點,把碎石土看作粗粒碎石和細粒土兩部分。認為碎石形成骨架,細粒土充填孔隙,充填愈好,土體的密度愈大,抗剪強度愈高,沉陷變形愈小,顆粒組成是決定碎石土工程特性的主要因素。
碎石土的顆粒組成特點是粒徑變化范圍特別大,級配在空間的分布很不均勻,往往缺乏中間粒徑。例如,山區(qū)洪坡積層中常見以角礫、碎石或塊石作為骨架或包含物,以黏性土為充填的碎石土于河床沖積層中常見以圓礫、卵石作為骨架或包含物,以砂土為充填的碎石土。這類土的級配特點是有一段近似水平線,該直線區(qū)段的顆粒極少,如圖1。
圖1 碎石土的級配特點
優(yōu)先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土壤水分運動形式,是用于描述在多種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生的非平衡流過程的術語[1]。它的表現(xiàn)形式較多,主要有大孔隙流、環(huán)繞流、管流、指流、漏斗流等,其運移過程一般具有環(huán)繞性和非平衡性兩個重要特征。
優(yōu)先流的研究,最早是從土壤大空隙流開始的。早在1864年土壤學家們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大孔隙在非飽和土壤水分運動過程中的作用。首先提出大孔隙作用的是 Schumachar(1864)[2],他指出“在毛管力的影響下,當毛管的吸持作用不大時,入滲期間土壤的入滲率主要受大孔隙的控制”。
土壤大孔隙的幾何形狀多樣,空間分布復雜,形成因素也較多,因此很難給出嚴格的定義。研究者們根據(jù)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大孔隙[5]。但從廣義上講,不論孔徑大小、形狀如何,能夠導致水分和溶質(zhì)的優(yōu)先遷移的任何孔隙都可稱之為大孔隙。
Beven[9]等將土壤大孔隙的成因歸結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三個方面,土壤中的大孔隙包括土壤團粒間較大的孔隙、植物根痕樣的管狀孔、小動物的洞穴、干燥收縮而產(chǎn)生的裂隙、化學風化溶解而產(chǎn)生的空洞、耕作形成的暗洞以及產(chǎn)生于破碎心土層的孔隙等。
從大孔隙的定義和成因來看,碎石土也必然存在著大空隙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優(yōu)先流。大量的地質(zhì)勘查結果表明[12,13],在碎石土邊坡中地下水的流動通常具有管道流的特點,管狀地下水的出口一般為大空隙或滑移巖體的裂隙,而在出水口周圍巖土體卻未飽和。因此,碎石土斜坡優(yōu)先流主要體現(xiàn)為大孔隙流和管流兩種形態(tài)。
碎石土是自然界許多種土體中的一種,它和一般田間土體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由普遍和特殊的辯證關系可知,作為個體,碎石土既有同于一般土體的共性,又有區(qū)別于一般土體的特性。所以,區(qū)分碎石土與一般土體的共性與特性是研究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關鍵之一。
土壤優(yōu)先流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導致水分和溶質(zhì)優(yōu)先遷移的大孔隙。首先,一般田間土體的大孔隙主要是由生物、物理、化學等外界因素造成的,真正由土體本身結構性和土壤團粒之間形成的大孔隙較少;而這里研究的碎石土,其大孔隙則主要是由于碎石細粒充填不足而形成的,因而碎石土的大孔隙是碎石土本身所固有的。這種大孔隙形成原因的不同,是碎石土有別于一般土體的地方之一。其次,自然的碎石土邊坡中往往碎石巨大,大的碎塊石粒徑達幾十到幾百毫米,這些大粒徑的碎石間由于細粒充填不足所形成的大孔隙比田間沙壤土中的大孔隙要大得多。
然而,大孔隙的存在是優(yōu)先流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不論碎石土與一般田間土體的大孔隙成因和大小如何不同,在碎石土和一般性土壤中都存在由大孔隙所引起的優(yōu)先流。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是普遍適用的,土水勢作為表示土壤能量的物理量,在碎石土中也必然適用。土壤優(yōu)先流中的二域模型把土壤分為基質(zhì)域和大孔隙域,碎石土作為一種多孔介質(zhì),也存在著基質(zhì),只不過在碎石含量較大級配較差的碎石土中大孔隙域占優(yōu),在碎石含量較小級配良好的碎石土中,基質(zhì)域占優(yōu)。因此,土壤優(yōu)先流中的二域模型也必然適用于碎石土。下面介紹一下能量理論和優(yōu)先流二域模型。
3.1 能量理論
將能量觀點融入土壤水分入滲規(guī)律是土壤物理學研究的飛躍。土水勢是表示土壤能量的物理量,一般由重力勢、壓力勢、基質(zhì)勢和溶質(zhì)勢等分勢構成。從土水勢是土壤水分運動的主要決定因素及土壤水分運動的能量角度出發(fā),可知土壤優(yōu)先流作為非平衡和快速流,存在土水勢的高度不平衡性。
3.2 優(yōu)先流模型
雖然土壤優(yōu)先流定量研究難度大,起步也比較晚,但人們還是提出了許多方法來模擬它,常用的模型有二域模型、多域模型、數(shù)值模型、兩階段模型、混合模型和隨機模型等。其中比較熱門的研究是在結構性多孔介質(zhì)流體的流動和傳輸中所使用的二域模型(Two-Region Model),也稱為雙重孔隙度模型(Dual- Porosity Model或Double-Porosity Model)。
二域模型假定土壤由兩個域構成,一個域代表土壤基質(zhì),稱為基質(zhì)域,另一個域代表土壤中的優(yōu)先路徑,稱為大孔隙域。根據(jù)水及溶質(zhì)在兩域中的運移和兩區(qū)域之間水及溶質(zhì)交換的不同,可分為流動一非流動型和流動一流動型,其中流動一流動型又分為雙重孔隙度(Dual Porosity)型,運動波(Kinematical Wave)型,邊界層流動理論(Boundary Layer Flow Theory)型和管流(Channeling or Tube Flow)型。下面對二域模型中研究比較多的運動波型和管流型作簡要介紹。
3.2.1 運動波(Kinematical Wave)型[16]
Beven等對土壤基質(zhì)域運用達西定律,對土壤中的大孔隙域運用質(zhì)量守恒原理,建立非飽和大孔隙域運動波水流方程。Germane等指出,對于土壤中的大孔隙域,水只在重力作用下通過該區(qū),且水流速度和強度取決于土壤含水量,則大孔隙域中非穩(wěn)定流可用運動波理論來解決。運動波理論包括一個與大孔隙流有關的匯函數(shù),在入滲期間,水從大孔隙域滲入到土壤基質(zhì)域中,大孔隙域周圍的土壤基質(zhì)域起著吸附邊界的作用。假設土壤中優(yōu)先路徑均勻分布,且濕潤鋒的運動可用活塞式流動來描述。該模型的預測結果與所觀測的出流過程很接近,但由于模型假定的均勻優(yōu)先路徑系統(tǒng),其中濕潤鋒的運移被認為是活塞流,使模型的出流體積通量密度與觀測值存在差異,而且模型中大孔隙域中的體積通量密度、水分含量以及所涉及到的參數(shù)的確定都很困難。
3.2.2 管流(Channeling or Tube Flow)型[8,17,18]
Chen和Wangenet將土壤分為基質(zhì)域和大孔隙域兩域,基質(zhì)域中的水流方程采用Richard方程,大孔隙域中的水流近似看成管流,采用管流的Hagen Poiseuille公式和Chezy Manning公式來描述,采用Philip入滲公式計算從大孔隙域到基質(zhì)域的水流速度。該二域模型可以相當精確地進行預測,但僅適用于自由排水條件下。Beven和Germann使用Hagen Poiseuille公式得到了描述大孔隙流的非線性運動波方程,并得到了飽和優(yōu)先路徑體積通量密度和優(yōu)先路徑度的關系。Beven等將Green Ampt方程與Hagen Poiseuille公式結合起來,描述從優(yōu)先路徑到土壤基質(zhì)的輻射滲透。Workman等使用Hagen Poiseuill公式來描述土壤積水入滲條件下的大孔隙流,采用達西定律以壓力差為驅動力定量描述側向滲透。
目前關于碎石土邊坡優(yōu)先流機理的研究文獻不多,少量成果研究到了碎石土優(yōu)先流,但沒有明確提出碎石土邊坡優(yōu)先流這一概念。比如,浙江大學的尚岳全,俞伯汀,許建聰?shù)萚13,19-23]對碎石土斜坡滲流特征進行系統(tǒng)研究所強調(diào)的碎石土管網(wǎng)狀滲流系統(tǒng)就是一種優(yōu)先流。他們通過工程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碎石土邊坡管網(wǎng)狀滲流系統(tǒng)的存在,并通過較為系統(tǒng)的模型試驗再現(xiàn)了碎石土邊坡管道排泄系統(tǒng)的形成過程,驗證了碎石土邊坡管網(wǎng)狀滲流通道對碎石土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最后還將這套管網(wǎng)狀滲透理論應用于指導工程實際。在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問題上,浙江大學的研究者只是在恒定水頭差的條件下模擬研究粘粒含量、碎礫石含量以及大粒徑碎石對碎石土邊坡管道排泄系統(tǒng)的形成的影響,而沒有對碎石土的級配組成、顆粒形狀等影響因素作相關研究。并且,上述因素都是內(nèi)因,水是碎石土優(yōu)先流通道的形成主要外因,水的施加方式(水平、垂直),以及地下水位的變化、雨強、降雨持時將直接影響碎石土優(yōu)先流通道的形成,這些因素也是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的重點。
碎石土優(yōu)先流受各種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只有全面的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深入揭示碎石土優(yōu)先流發(fā)生的機理。浙大的研究者只是對粘粒含量、碎礫石含量以及大粒徑碎石對碎石土邊坡管道排泄系統(tǒng)形成的影響做了定性分析,而并沒有做定量研究,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定量研究是今后要努力的重點和難點。
雖然碎石土優(yōu)先流對邊坡的影響和作用已經(jīng)被許多專家學者注意到,但系統(tǒng)的機理研究還沒有展開,一些零星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因此,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大有文章可做,建立符合碎石土優(yōu)先流一般規(guī)律的分析模型,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碎石土優(yōu)先流分析模型的建立不但能為揭示碎石土斜坡變形破壞機理提供理論基礎,而且也是對土壤優(yōu)先流理論研究的完善和補充。
實驗是研究碎石土優(yōu)先流機理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由于碎石土自然邊坡環(huán)境比較惡劣,要進行系統(tǒng)的室外現(xiàn)場實驗不太現(xiàn)實,因而,室內(nèi)模擬實驗是唯一比較可行的途徑。設計實驗進行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模擬需要相關理論來指導,而目前還沒有完全適用于碎石土優(yōu)先流的理論和模型,因此,如何修正已有的優(yōu)先流模型或者建立新的適合碎石土的優(yōu)先流模型是問題的切入點和難點。雖然人們提出了許多模型來模擬土壤優(yōu)先流,但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Darcy定律的基礎上,其中研究較多的二域模型,在基質(zhì)域方面運用Darcy定律來研究比較成熟,但對于大空隙域的研究則不夠完善,存在參數(shù)難于測定,邊界條件處理復雜等缺陷。因此,發(fā)展和采用適宜的測量參數(shù)的技術和方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1]Fliihler H, Ursino N, Bundt M, etal. The Preferential Flow Syndrom-A Buzzword or a Scientific Problem. In Preferential Flow Water: Vloveanent Cheanical Transport in the Environment, Proc. 2nd Intl. Symp 3~5January 2001,Honolulu,Hawaii,USA), eds.David Bosch & Kevin King, St. Joseph, Michigan: ASAE 701P0006
[2]Schumacher, W, Die physik des Bodens, Berlin, 1864
[3]三峽庫區(qū)巫山縣地質(zhì)災害監(jiān)測預警專項調(diào)查評價報告,四川九0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2004.6
[4]Hroton, R, E., Remarks on hydrologic terminology[J], Eos Trans. AGU, 1942, 23,479~782
[5]Luxmoore R.J, Jardine PM, Wilson GV, eta11990.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s of preferred path flow through a forested hill slope. Geodenna, 46: 139~154
[6]Singh P, Rameshwar KS, Thompson ML, 1991.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crospores by using AUTOCAM and automatic image analysis. Joum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 289~294
[7]Vemeul VR, Istok JD, Flint AL, proved method for quantifying soil macro porosit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57: 809~806
[8]Beven K, Gennann P. 1982Macropores and water flows in soil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8( 5): 1311~1325
[9]Gemann P, Beven K. 1981. Water flow in soil macropores I.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journal of Science 32: 1~13
[10]Luxm oore RJ 1981. Micro-, meso-, and macro porosity of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45: 67~672
[11]Skopp J 1981. Comment on “Micro-, meso-, and macro porosity of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45: 12~46
[12]吳永鋒,石林,吳銘遠等. 三峽庫區(qū)滑坡中的地下水若干問題初探[J]. 湖北地礦,2002,16(4): 9~14
[13]尚岳全,周建鋒,童文德. 碎塊石土質(zhì)邊坡的穩(wěn)定性問題[J]. 地質(zhì)災害與環(huán)境護,2002,13(1): 41~43
[14]牛健植. 長江上游暗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優(yōu)先流機理研究 [D]. 北京林業(yè)大學 , 2003
[15]張建豐, 林性粹, 王文焰. 黃土的大孔隙特征和大孔隙流研究 [J]. 水土保持學報.2003,(04):168~171
[16]Skopp J, Gardner W R, Tyler E J. Solute movement in structured soils: two-region model with small interaction.J. soil sic.soc.AM., 1981,45:837~842
[17]Chen,C., Wagenet,R.J.,1992. Simulation of water and chemicals in macrospore soils: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crospore influence and its effect on soil water flow. Journal of Hydrology 130,105~126
[18]Workman S.R., Skaggs R.W. PREFLO: A water management model capable of simulation preferential flow. Trans. ASAE. 199033:1939~1948
[19]尚岳全, 孫紅月, 侯利國等. 管網(wǎng)滲流系統(tǒng)對含碎石粘性土邊坡的穩(wěn)定作用[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 2005,(08):1371~1375
[20]俞伯汀,孫紅月,尚岳全. 含碎石黏性土邊坡滲流系統(tǒng)的物理模擬試驗[J]. 巖土工程學報,2006,28(6):705~708
[21]許建聰,尚岳全.碎石土滲透特性對滑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6,(11):2264~2271
[22]許建聰.碎石土滑坡變形解體破壞機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2006
[23]朱向東,尚岳全. 碎石土邊坡破壞機理的敏感性分析[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 2007,(01) :86~90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bris’ Grain Composition and Study on Debris Preferential Flow
Li Xianp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bris’ grain composition was generally described. Began with the immanent cause of formative soil preferential flow, the objective factor of formative debris preferential flow was analyzed .The comm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debris and general soil were dialectically analyzed. Kinematical Wave Model and Channeling Flow Model among Two-Region Model were introduced. At last, combined with present condi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of debris slope, put forward some vistas to the study of debris preferential flow, what’s more,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cent research of debris preferential flow were point out.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6.020
李顯平(1982-),男,湖北紅安人,巖土工程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