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武漢東湖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212)
重點高校人文社科學報英文編譯質(zhì)量的調(diào)查和思考
韓 靜
(武漢東湖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212)
重點高校;人文社科學報;英文編譯;質(zhì)量
隨機挑選出了國內(nèi)九所重點高校的人文社科學報開展英文編譯質(zhì)量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些學報在英文編譯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學術(shù)期刊的質(zhì)量是學術(shù)期刊的生命。學術(shù)期刊的質(zhì)量取決于多種因素,除排在第一位的稿件的學術(shù)水平外,學術(shù)期刊的編輯、校對、排版、裝幀、設(shè)計都是很重要的方面。改革開放以前,國內(nèi)學術(shù)期刊的編輯工作大多只涉及中文。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內(nèi)外學術(shù)交流的日益頻繁,為了讓國外學術(shù)界也能大致了解國內(nèi)學術(shù)研究的現(xiàn)狀,國內(nèi)各中文學術(shù)期刊紛紛在刊物中加入了稿件的英文標題、英文摘要等內(nèi)容,同時稿件參考文獻部分英文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國內(nèi)中文學術(shù)期刊的編輯工作不再僅僅局限于中文,同時也會涉及到英文甚至其他語言。作為刊物有機組成的一部分,這些英文內(nèi)容在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shù)交流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的編譯質(zhì)量關(guān)乎學術(shù)期刊的整體質(zhì)量,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學術(shù)期刊的綜合水平。有鑒于此,本文在已獲國家立項建設(shè)的116所“211工程”高校中隨機挑選出了九所高校,從拼寫、標點、語法、修辭等方面調(diào)查、分析這九所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的英文編譯質(zhì)量,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中文學術(shù)期刊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全球化的趨勢,討論中文學術(shù)期刊編輯工作中的英文編譯問題。
(一)抽樣
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qū)的高校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次調(diào)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先根據(jù)約定俗成將全國分成東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nèi)蒙古)三個地區(qū),然后從東部十一個省級行政區(qū)中隨機抽取三個省(市),從中部八個省級行政區(qū)中隨機抽取三個省,從西部十二個省級行政區(qū)中隨機抽取三個省(自治區(qū)),接著再分別從抽出的九個省(市、自治區(qū))的“211工程”高校中每個省(市、自治區(qū))隨機抽取一所高校(如某省級行政區(qū)只有一所“211工程”高校,則該高校自動入選),共得到如下九所高校:
東部地區(qū):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中部地區(qū):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安徽大學
西部地區(qū):內(nèi)蒙古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
本次調(diào)查旨在了解重點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當下英文編譯的質(zhì)量,因此調(diào)查樣本應為近期出版的高校學報??紤]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最后決定從上述九所高校人文社科學報2010年第3期中隨機選擇第五篇文章作為研究樣本,共得到九篇文章,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樣本
(二)調(diào)查結(jié)果
從抽樣出來的九篇文章來看,涉及英文編譯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文章名、作者信息、英文摘要、關(guān)鍵詞、文內(nèi)注釋、參考文獻六個方面,因此對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匯報也主要從這六個方面展開。
1.文章名
九所高校學報中,除《寧夏大學學報》刊登的文章沒有提供英文題名外,其他八篇文章均提供了文章的英文題名。八條英文題名都不存在語法錯誤,但有這樣或那樣表達問題的英文題名有四條,如《浙江大學學報》的Timothy Richard’s Response to Mahayana Buddh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Critique of Orientalism最好改成Timothy Richard’s Response to Mahayana Buddhism: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Critique of Orientalism,《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的An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 Situation最好改成An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Economy或Researches on Low-carbon Economy:An Overview。細究之,出現(xiàn)表達問題的原因在于過于直譯,如《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將“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環(huán)境教育論”翻譯成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Horiz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而“horizon”并沒有漢語標題中“視域”的意思(原譯可以改為: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作者信息
九所高校學報中,除《寧夏大學學報》外,都用拼音給出了文章作者的英文名,也都沒有拼寫錯誤,但拼法有所不同。《浙江大學學報》文章的作者賴品超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其姓名采用了粵音拼法,被拼成了“Lai Pan-chiu”?!吨袊Q蟠髮W學報》在拼寫姓名“楊凡”時,除了姓和名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外,其余字母均采用了小寫(“Yang Fan”),其他高校學報在拼寫姓名時采取的方法是:姓全部用拼音大寫字母,名除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外,其余字母一概小寫,如《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的“GAO Hua”(“高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的“ZHANG Xiu-sheng”(“張秀生”)和“WANG Zhao-jia”(“王肇嘉”)
九所高校學報中,除《寧夏大學學報》、《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外,還用英文給出了作者服務的單位名稱,但:《新疆大學學報》將“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經(jīng)濟教研室”譯成“Economic Research Office,CPC Urumqi School”有誤(可以譯成:“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Economics,Party School of Urumq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安徽大學學報》在介紹“王建軍”時沒有注意到大小寫問題,用了“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應該拼成:“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3.英文摘要
九所高校學報中,除《寧夏大學學報》外,均提供了文章的英文摘要,但英文摘要的編譯質(zhì)量高低不一。相比較而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的英文摘要編譯質(zhì)量最高,前者在拼寫、標點、語法和修辭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后者除時態(tài)使用上欠缺統(tǒng)一外(同樣描述過去的事,摘要前半段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如“aims at”,后半段卻使用過去時如“regarded”、“emphasized”),在其他方面也沒有任何問題。《新疆大學學報》的英文摘要沒有任何語法問題,但表達不夠地道。
其余五所高校學報的英文摘要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茲簡單舉例分析如下: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With the ecological method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laws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ne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With…”介詞短語只能作狀語,”can take into account…”沒有主語)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the eastern reg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ncluding an active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 active undertaking”跟在“including”后面作賓語就不能再帶賓語”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了)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have an idea combined with thruth,goodness and beauty.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true,the good environmental justi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experiencing the beauty,will make the main people have real conscious,self-disciplined,and free class consciousness,so that… (“truth”誤拼作”thruth”;“主體人”誤譯為了“the main people”;“自覺、自律、自由的類意識”被譯成”conscious,self-disciplined,and free class consciousness”,“conscious”修飾”consciousness”讓人莫名其妙,如墜云里;”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true,the good environmental justi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experiencing the beauty”說不通)
《安徽大學學報》:Though Kant’s theory of freedom concern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of freedom,what he really cares for is still the freedom of reason.(“concern”是及物動詞,如果后面跟介詞”with”,必須用”concern oneself with”形式;”care for”用在這里也不恰當)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Climate change which has been brought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has caused the world economy huge losses,so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i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issue.(“brought”應為”brought about”;“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issue”應為”international concern”)
4.關(guān)鍵詞
八所提供了英文摘要的高校學報都在英文摘要后給出了英文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詞的翻譯也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浙江大學學報》英文摘要中“Orientalism”(東方主義)第一個字母大寫(”O(jiān)”),但在關(guān)鍵詞中“東方主義”卻被拼成了”orientalism”第一個字母小寫(”o”),前后明顯不一致;《武漢理工大學學報》在翻譯“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時沒有使用定冠詞(”industrial transfer”),但在翻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時候卻使用了定冠詞(”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完全沒有必要;《安徽大學學報》給出的第三個漢語關(guān)鍵詞是“主體”,與之對應的英語關(guān)鍵詞卻是”the Subjects of Freedom”(“自由主體”),另外該學報在關(guān)鍵詞第一個字母大小寫與否上沒有保持一致,第二、四個關(guān)鍵詞的第一個字母用的是小寫,但在”the Subjects of Freedom”中”S”和”F”都是大寫;《新疆大學學報》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中定冠詞”The”完全可以省略。
5.文內(nèi)注釋
九所高校學報中,《浙江大學學報》、《安徽大學學報》在文中提到的外國人名后用括號附上了相應的英文名,部分術(shù)語分別給出了英文和德文表達方式,均無任何錯誤?!度A南師范大學學報》和《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給極少部分術(shù)語提供了英文表達方式。其他學報文章中均沒有任何英文。需要指出的是:《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中出現(xiàn)了很多外國人名,但均沒有附上這些人名的英文名;《安徽大學學報》用腳注代替了文章后的參考文獻,其中有一條是英文,沒有任何問題;《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有一條尾注是英文,倒沒什么錯誤,但實義詞首字母大小寫不統(tǒng)一。
6.參考文獻
九所高校學報中,《中國海洋大學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和《新疆大學學報》被隨機挑選出來的文章碰巧都沒有任何英文參考文獻,所以無從判斷這些學報在“參考文獻”部分的英文編譯質(zhì)量。
《浙江大學學報》文章后列了九條英文參考文獻,都沒有任何問題。英文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錄形式。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浙江大學學報》將每條中文參考文獻都翻譯成了英文,且翻譯得很好。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文章后列了六條英文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全部用了大寫,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形式,由于姓和名之間沒有使用逗號,不熟悉這些作者的人可能會誤將姓當作名而將名當作姓。此外,參考文獻沒有在字體上將文章和著作區(qū)分開來。
高校人文社科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刊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成果的學術(shù)理論刊物。作為學術(shù)期刊的一種,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在傳播先進思想,促進學術(shù)交流,繁榮學術(shù)研究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范圍內(nèi)的知識流動也正在加快,國內(nèi)外的學術(shù)交流日趨頻繁,并正在對全人類的生活產(chǎn)生了越來越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里,學術(shù)研究已不再是一個人甚至一群人“閉關(guān)自守”的事,學術(shù)的交流、觀點的碰撞對于學者個人的成長和學術(shù)的繁榮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面對這種情勢,國內(nèi)高校人文社科學報要想繼續(xù)在與國外的學術(shù)交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堅決地走出去,以英語這個事實上的世界語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鑒于出版純英文版的學報需要資源太多,在中文學報內(nèi)加上英文摘要、英文關(guān)鍵詞和作者信息等內(nèi)容,以方便不懂中文的國外學者檢索,不失為一條簡便的路。從本次調(diào)查來看,九所高校學報中有八所都選擇了這種做法,客觀上印證了這種做法的深入人心。但遺憾的是,這些學報中的大部分英文編譯質(zhì)量都不是很高(相對而言,《浙江大學學報》的英文編譯質(zhì)量最高,但也存在個別問題),不僅影響了國外學者的檢索,也影響了這些學報的國際形象。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當然有文章作者自身英文水平的因素(《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文章的作者出身于英語專業(yè),所以英文摘要和關(guān)鍵詞的翻譯沒有任何問題,但可能不熟悉英文編輯體例,所以在英文參考文獻部分出現(xiàn)了一點問題),更與學報編輯把關(guān)不嚴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能力把關(guān)有關(guān),畢竟學報編輯是學報英文編譯質(zhì)量的最后負責人。從本次調(diào)查來看,英文編輯體例上的問題相對較少,英文表達方面的問題相對較多,這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這些學報的編輯還是比較負責任的,但他們的英文能力可能難以勝任這些英文內(nèi)容的編輯工作。
事實上,由于絕大多數(shù)高校人文社科學報都為綜合性學術(shù)期刊,涉及學科眾多,做好這些學報的英文編譯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有較高的英文水平和熟悉英文編輯體例外,還必須對一干眾多的學科有至少是簡單的了解,畢竟,英文編譯不僅需要英語語言能力,還需要相應學科的知識。當前有一些高校學報認識到了英文編譯工作的重要性,聘請了英語專業(yè)的老師對學報的英文內(nèi)容在語言上進行把關(guān),但這些老師或者不熟悉英文編輯體例,或者更其可能的是,不了解學報文章所涉及到的學科,不知道特定學科術(shù)語的英文表達,因而也常常犯錯。在筆者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途徑可能有二:一是熟悉編輯體例的編輯和英語水平較高的語言專家同深入了解學科的文章作者緊密合作,共同探討;二是在有條件的高校專門設(shè)立“英文編輯”本科或碩士甚至博士專業(yè),招收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技能訓練,為包括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在內(nèi)的眾多學術(shù)期刊培養(yǎng)專門的英文編輯人才。
此次調(diào)查還反映出了幾個技術(shù)性的問題,值得討論:
(1)人名的拼寫:學術(shù)期刊中中文人名的英文拼寫一直是一個問題。如調(diào)查所示,除《浙江大學學報》外(該學報文章的作者來自香港,因此選擇按照粵語的發(fā)音拼寫自己的姓名),上述學報都能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文章作者的姓名,但在姓名字母的大小寫上存在不統(tǒng)一現(xiàn)象:《中國海洋大學學報》只將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寫,其他字母小寫,而其他學報則將姓的全部字母和名的首字母大寫,《武漢理工大學學報》還在拼寫三個字人名時在名的兩個字拼音之間加了一連字符。字母的大小寫雖然不是大事,但卻反映了國內(nèi)學術(shù)期刊在姓名拼寫上的混亂。其實,中文人名的拼寫是有規(guī)矩可循的,官方的“新華社”和China Daily采用的做法可資借鑒,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之間空一格,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寫,其他字母一律小寫,名如有兩個字,連寫即可,不用連字符”,如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名字寫作“Hu Jintao”,而不寫作“HU Jintao”或“Hu Jin-tao”。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也表示將在近期出臺相關(guān)規(guī)定,規(guī)范中文人名的拼寫[1],但愿在不久的將來,學術(shù)期刊上中文人名的拼寫將不再混亂。
(2)文內(nèi)注釋:如前所述,九所高校學報中,《浙江大學學報》和《安徽大學學報》能在文中提到的外國人名后用括號附上相應的英文名,這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原因在于,相對于中國人名的英譯,外國人名的漢譯(知名的外國人名除外,如“亞里士多德”、“康德”等)更顯混亂,如“2002年10月,匈牙利一位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在我國媒體中,他的譯名有‘伊姆雷·凱爾泰斯’(《中國文化報》、《南方都市報》等)、‘伊米魯·凱爾蒂斯’(《中 華讀書報》)、‘凱爾泰斯·伊姆雷’(新華社)等譯法”[2],在提到的外國人名后附上相應的英文人名,不致引起讀者的混淆。
至于學術(shù)期刊中提到的術(shù)語,是否都應附上相應的英文表達,則應視情況而定??紤]到中文學術(shù)期刊所載文章的讀者都懂漢語且都了解文章涉及到的學科,除非某一術(shù)語來自英文且在中文中有不同的譯法,否則似乎沒有必要附上相應的英文表達。況且,一篇文章可能包含很多術(shù)語,如果都附上英文表達,勢必占用版面,如果只給部分術(shù)語附上英文表達,則哪些該附哪些可以不附,則難以取舍?!度A南師范大學學報》的“漢語中‘慣用色名類’指色詞的認知語義研究”一文在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文章給一些不很重要的術(shù)語如“基體(base)”、“背景(ground/background)”附上了相應的英文表達,但一些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術(shù)語如“語素”、“意象”后卻沒有附上相應的英文表達。
(3)英文參考文獻:由于與國外學術(shù)交流的加深,中文學術(shù)文章后面附帶有英文參考文獻的情況已經(jīng)越來越多見了。按照慣例,英文參考文獻應以作者或編者姓名開始,這倒都能夠得到遵守,但在英文姓名的著錄方面卻存在問題?!墩憬髮W學報》對英文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錄形式(也就是英美人慣常使用的拼法),且名使用了首字母加點號的縮寫方式,如“[7]T.Richard,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6.”(這里的 T.Richard 就是 Timothy Richard,“Timothy”是名,“Richard”是姓。著作名用斜體系原文如此),而《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則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形式,姓名全部用大寫字母,名也同樣使用了首字母縮寫的方式,如“[3]WIERZBICKA A.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Semantics,Culture and Cogni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1):99—150.”(這里的 WIERZBICKA A.原名叫 Anna Wierzbicka,即 A.是名,Wierzbicka是姓)。姓名是否應采用大寫字母也許可以不論,但到底應該是名在前還是姓在前卻值得探討。眾所周知,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是便于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檢索、查找相關(guān)文獻,而在各種數(shù)據(jù)庫上檢索、查找相關(guān)文獻主要依靠姓,因此姓在名前更方便讀者。
2005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規(guī)定“個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形式。歐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縮寫字母,縮寫名后省略縮寫點”并給了示例“EINSTEIN A(原題 Albert Einstein)”[3],但這種著錄形式卻容易引起誤解,由于姓名之間沒有任何標點,看起來就像普通的英美人名,不了解情況的讀者很可能會誤將姓當作名而將名誤作姓。在這方面,MLA制訂的著錄格式規(guī)則值得借鑒。MLA規(guī)定,著錄參考文獻時,如果只有一個作者,采用先姓后名的方式,在姓和名之間加一逗號,以示區(qū)別,如“Cressy,David.Birth,Marriage,and Death:Ritual,Religion,and the Life Cycle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New York:Oxford UP,1997.”[4];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作者,第一個作者的名字采用先姓后名的形式,姓和名之間加一逗號,其余作者的姓名采用正常拼法,如:“Gilman,Sander,Helen King,RoyPorter,GeorgeRousseau,and Elaine Showalter.Hysteria beyond Freud.Berkeley:U of California P,1993.”[4](這里的第一作者是 Sander Gilman,第二作者是 Helen King,后面分別是第三、四、五作者)。如此處理,不僅便于讀者檢索、查找文獻,也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
涉及到參考文獻著錄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文章和著作的區(qū)分。在這方面,《浙江大學學報》采用的辦法是將著作名用斜體著錄,文章名用正體,而《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則沒有作任何區(qū)分,有點欠妥?!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規(guī)定:著作名后用“[M]”,期刊雜志文章名后用“[J]”,論文集析出文獻用“[C]”[3],以示區(qū)分,不過從本次調(diào)查來看,九家學報中,仍有三家沒有執(zhí)行該規(guī)定。
高校學報的英文編譯是個大問題,涉及到宏觀和微觀的多個方面。教育部1998年4月1日頒布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規(guī)定“學報編輯出版工作應履行辦刊宗旨,……認真做好文稿的技術(shù)加工和語言文字加工工作,全面執(zhí)行有關(guān)國家標準和規(guī)定,保證學報編輯出版工作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5],而要做到這一點,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 郭少峰.人名拼音拼寫規(guī)則:姓在前,名在后[N].新京報,2010-10-18.
[2] 文有仁.淺談新聞報道中外國專名翻譯存在的幾個問題[EB/OL].[2011-08-08].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chǎn)sp?NewsID=1337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7,3-4.
[4] Gibaldi,Joseph.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57,16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EB/OL].[2011-08-08].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45/info1145.htm.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 of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Survey and Reflections
HAN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Wuhan Donghu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212,China)
ke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English editing;quality
Nine journal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rom nine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re randomly selected.The surve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in these journals showed that they have many problems of varied nature.To resolve the problems,the author has presented her own views.
H315.9
A
2095-2708(2012)01-0134-04
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