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平 林俊東
【摘要】探討分析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理作用,同時對其研究進行了綜述及展望。
【關鍵詞】黃酮類化合物;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9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2)07—005—03
黃酮類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謝產(chǎn)物,它廣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齒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中[1],主要有苷類、碳糖基、游離態(tài)等狀態(tài)存在。該化合物具有易獲取、品種多、結構特殊復雜等特點,能夠對諸多疾病產(chǎn)生預防和治療的功效,例如改善血管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輻射、抗癌、抗腫瘤、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同時亦能增加機體的免疫抵抗能力。本文主要對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藥理作用、未來展望進行綜述,旨在為其在各領域的推廣使用給出依據(jù),以促進黃酮類化合物進一步的投入使用,具體信息如下。
1結構與種類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主要是以2—苯基色原酮作為母核形成的黃色色素,其中亦包含C6—C3—C6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2,3](圖1)。
黃酮類化合物主要參考三碳鍵(C3)結構的氧化程以及B環(huán)處的位置特點,即能夠將其分成黃酮和黃酮醇[4];二氫黃酮和二氫黃酮醇;異黃酮;二氫異黃酮;查耳酮;二氫查耳酮;澳咔;黃烷;黃烷二醇等。
2藥理作用
2.1癌癥的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對癌癥起作用的機制有消除自由基、防止癌細胞分化生長、抑制癌癥因子三方面[5]。癌癥患者體內會儲存有大量的自由基,進而導致脂質氧化的程度過高,最終引起細胞的DNA受到損害出現(xiàn)癌癥。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消除自由基并且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避免因細胞氧化程度過高引起DNA破壞而誘發(fā)癌癥[6—8]。
槲皮素可通過三種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與超氧陰離子結合減少氧自由基的產(chǎn)生;與Cu2+、Fe3+、Mn2+絡合阻止羥自由基的形成;與脂質過氧化(ROO)反應抑制脂質過氧化的反應。黃酮類化合物還可作用于腫瘤細胞的M期或S期,來干擾腫瘤細胞的細胞周期來抑制腫瘤的增殖。黃芩苷能強烈抑制3種肝癌細胞株柘撲異構酶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細胞增殖。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黃豆苷和染料木黃酮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生物活性。此外,黃酮及黃酮衍生物對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研究結果證明,槲皮素能有效誘導微粒體芳烴羥化酶、環(huán)氧化物水解酶,通過多環(huán)芳烴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質通過羥基化的水解作用而使癌細胞活性降低甚至喪失,從而發(fā)揮對癌癥的作用。
2.2腫瘤的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加快腫瘤細胞的凋零速度、提升抗腫瘤細胞活性以及降低癌基因表達來起到防止腫瘤惡化的作用。雖然黃酮類化合物在起作用過程中會存在A環(huán)與受體的負電荷中心結合、C環(huán)與受體的正電荷中心結合、其它部分通過氫鍵與受體發(fā)生作用的共性[9],然而由于苯環(huán)上取代基差異性的原因而導致發(fā)揮的抗腫瘤活性也具有差異性。
2.3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黃酮類化合物由于能夠降血脂、膽固醇的功效,同時可以一定程度避免血栓的形成從而起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和冠心病[10]。蘆丁是最先被確定為降壓藥的,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諸多的降壓藥如黃芩苷、木犀草、海棠素等,同時研究亦發(fā)現(xiàn)茶多酚、槲皮素以及蕓香苷等藥物能夠有效預防治療心腦血管方面的病癥[11]。
黃酮類化合物通過抑制β受體形成正性反應和降低心臟磷酸二脂酶作用,因此能夠達到穩(wěn)定心肌收縮的目的。大豆總黃酮具有大幅提高冠脈及腦血流量,同時也能夠降低血壓和心率、保證心肌收縮力正常,通過促進心肌耗氧和供養(yǎng)達到均衡而起到對高血壓以及冠心病功效。
2.4治療骨病與預防、避免骨質疏松
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有效預防和避免骨質疏松,主要是由于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是機體內前列腺素E2的產(chǎn)生接近穩(wěn)定平衡;黃酮類化合物可增強甲狀腺對于雌激素敏感程度[12],讓甲狀腺C細胞生成的降鈣素數(shù)量增多,減少了骨再吸收的發(fā)生;有效控制由于飲食不當機體內缺少鈣以及維生素D而出現(xiàn)骨密度和鈣量缺失的情況。通過這三方面發(fā)揮治療骨病與與預防、避免骨質疏松的作用。
2.5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導致各種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機體衰老等與自由基均有緊密的聯(lián)系。自由基因具有氧化作用與人體中的核酸、蛋白相互結合形成氧化物,進而讓這些核酸、蛋白的功能削弱甚至喪失,機體各組織細胞的正常運轉出現(xiàn)故障,長期作用下機體出現(xiàn)衰老病變等[13—15]。研究人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減少自由基產(chǎn)生、減輕脂質的氧化程度以及增強抗氧化酶的活性。
2.6抗輻射作用
因輻射而形成的自由基會引起細胞結構的損害以及細胞功能的削弱,黃酮類化合物由于能夠起到較好的消滅自由基的功效[16—18],所以亦能夠起到抵抗輻射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槲皮素抗輻射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槲皮素能夠增強機體外周血淋巴細胞對外輻射的免疫抵抗能力,使骨髓DNA數(shù)目上升、脾臟LPO減少,很好的表明了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抗輻射[19—21]。
3展望
現(xiàn)階段,全球范圍內都出現(xiàn)開發(fā)利用植物藥的趨勢,主要是由于植物藥具有副作用低對人體傷害小的優(yōu)勢而受到廣大患者的醫(yī)務人員的歡迎,因黃酮類化合物的廣譜藥理功效而受到更大的關注[22—23]。雖然對黃酮類化合物的開發(fā)研究日益深入,有諸多種類的黃酮類藥品涌現(xiàn),然而因為其結構的特殊復雜性以及該藥物起效慢一系列的原因而減緩了黃酮類藥物的深入發(fā)展[24]。而且現(xiàn)階段對黃酮類化合物起作用的機制仍未完成掌握,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深入發(fā)展。所以在今后的發(fā)展中需要注重對其結構的研究從而能夠針對性的開展結構的優(yōu)化工作。
參考文獻
[1]Modmoto,M.:Tanimoto,K.;Nakano.S.;Ozaki,T.:Nakano,A.:Komai,K.,Agnc.FoodChem.2003,51,389.
[2]Saija'A.;Scalese,M.:Lanza'M.;Marzullo,D.;BoIlina'F.;Castelli.F.FreeRadicafBiof.Med.1995,J9,481.
[3]Simons.A.L.;Renouf,M.:Hendrich,S.;Murphy,P.A.^Agdc.FoodChem.2005,53,4258.
[4]Tang,J.—G.M.S.Thesis,HunanUniversity,Changsha,2004(inChinese).
(湯建國,碩士論文,湖南大學,長沙,2004.)
[5]Zhang,T.;Kan,J.—Q.;Chert,Z.—D.ChinFoodAdditives2∞3,83(3),17(inChinese).
(張氽,闞建全,陳宗道,中國食品添加荊,2003,83(3),17.)
[6]Zhang,T.;Kan.J.—Q.:Chen,Z.·D.FoodRes.Dev.2003,24(3),38(inChinese).
(張汆,闞建全,陳宗道,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3,24(3)38).
[7]KUOSM,LEAVITTPS,LINCP.Dietaryflavonoidsinteractwithtracemetalsandaffectmetallothioneinlevelinhumanintestinalcells[J].Biol.TraceElem.Res.,1998,6,62,(3):135—153。
[8]Huang,H.一Y.;Cha,X.一L.Chin.J.NewDrugsClin.Rein.2002,21(7),428(inChinese).
黃華藝,查錫良。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2,21(7):428—433.
[9]Ma,B.;Li,M.一L.;Zhou,Z.一D.;Chert,F(xiàn).Chem.Res.Appl.2∞2。14(2).149(inChinese).
(馬波,李夢龍,周在德,陳放,化學研究與應用,2002,14(2),149.)
[10]ecanatini,M.;Bisi,A.;Cavalli,A.;Belluti,F(xiàn).;Gobbi,S.;Rampa,A.;Valenti,P.;Palzer,M.;Palusczak,A.;Hart—mann.R.W.,Med.Chem.2001,44(5),672.
[11]Gobbi,S.;Caralli,A.;Rampa,A.;Belluti,F(xiàn).;Piazzi,L.;Paluszcak,A.;Hartmann,R.W.;Recanatini,M.;Bisi,A.,Med.Chem.2似晦,49(15)。4777.
[12]于韜,趙桂森,臧恒昌,牛華英,景永奎.腫瘤多藥耐藥逆轉劑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3,13(3):172—177.
[13]Bacciottini,L.:Falchetti,A.;Pampalorti,B.;Bartolini,E;Carossino,A.M.;Brandi,M.L.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2006.219.
[14]Wang,H.;Mao,Y.WO2004089389。2004【Chem.Abstr.2004,141,320l33】.
[15]BoRing,N.WO2004069774,20114【Chem.Abstr.211114,141,206960】.
[16]Reinwaid,S.;Weaver,C.M.ZNat.Prod.2帥6.69(3),450.
[17]Chen.H.;Liu,Z..C.;Yah,X.一G.;Liu,Y.FoodScf.2007,3,261(inChinese).
(陳紅,劉振春,閻曉剛,劉洋,食品科學,2007,3,261.)
[18]Yang,M.一Q.;Chen,W.;Feng,L.Soy.Sci.2006,3,320(inChinese).
(楊茂區(qū),陳偉,馮磊,大豆科學,2晰,3,320.)
[19]Zhao,R.;Li。Q.一w.;Long,L.;Li,J.;Yang,R.一J.;Gao,
D..W.int.J.FoodSci.Technol.2006,42(1),80.
[20]Kim,Y.一C.:Jun,M.;Jeong,W.—S.;Chung,S.·K.JFoodSci.2005.70(9).575.
[21]Ayhan—Kilcigil,G.;Coban,T.;Tuncbilek,M.;Can—Eke,B.;Bozdag—Dundar。O.;Ertan,R.;Iscan,M.Arch.PharmacalRes.2004,27(6),610.
[22]Sadik,C.D.;Sies,H.;Schewe。T.Biochem.2003,65(5).773.
[23]Hibatallah。J.:Carduner,C.:Poelman,M.—C.ZPharm.Pharmac01.1999,51(12),1435.
[24]Candeias,L.P.:Everett,S.A.;Wardman,P.FreeRadicalBi01.Med.1993.15(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