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民 張文麗
牙髓室底穿孔與根管側(cè)壁意外穿孔屬于多發(fā)癥狀,由于患者牙齒不定,在治療的過程中,根管彎曲程度及填充物的多少都會造成患者牙周損傷,形成炎癥,常規(guī)治療方法就是進行穿孔封閉或拔出。本文通過不同方法進行治療,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存患者的牙齒,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次對象對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間收治的106例牙髓室底穿孔與根管側(cè)壁意外穿孔患者,男37例,女43例,患者的年齡為24~51歲之間,患者的穿孔位置為上前牙24例,上前磨牙15例,上磨牙19例,下前牙9例,下前磨牙14例,下磨牙25例?;颊咴谥委熐熬l(fā)生一定的出血情況及壓痛癥狀,經(jīng)過臨床檢查確診患者存在穿孔情況。在治療中,根據(jù)自愿,將患者分為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各53例,兩組患者之間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沒有明顯差異,P<0.05,研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對患者的穿孔部位進行根充材料進行填充穿孔治療,對炎癥較為嚴重的患者進行拔出牙齒;治療組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對穿孔進行封閉,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穿孔位置進行不同的治療方法,使用硫酸鈣和凍干脫礦骨墊于患者的牙髓室底穿孔下,同時在穿孔上使用機械性能較好的材料進行填充,對于根管側(cè)壁穿孔的患者,使用氫氧化鈣進行填充。對于根管彎曲較大的情況,使用流動性好,易于吸收的材料進行填充,在穿孔修復失敗后,使用截根術和半切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髓腔止血。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本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按照衛(wèi)生部統(tǒng)一標準進行評定,分為痊愈(患者牙齒沒有自覺癥狀,根尖周組織正常,恢復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牙齒沒有自覺癥狀,根尖周投射區(qū)減小,恢復正常生活)、無效(患者牙齒有自覺癥狀,跟牙周組織異常,正常生活中牙齒功能受到影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在本次數(shù)據(jù)處理中,均使用SPSS 13.00軟件進行,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在本次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形成鮮明對比,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發(fā)生21例嚴重炎癥情況,患者的牙齒被拔出,8例患者治療無效,患者的牙齒情況沒有明顯效果,經(jīng)協(xié)商后根除患牙,總治療有效率45.28%;治療組患者40例經(jīng)過治療后恢復正常生活,患者牙齒保留,13例無效患者通過截根術和半切術治療,7例患者保留部分牙齒,治療有效率在75.47%,詳細的治療結(jié)果如表1。
在治療結(jié)果中,患者的不同位置牙齒的治療有效率均有所不同,詳細的情況見表2。
表1 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例%)
表2 患者不同穿孔區(qū)域的治療結(jié)果對比
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下磨牙效果最好,上前磨牙次之,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沒有發(fā)生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患者的預后情況良好。
牙髓室底穿孔與根管側(cè)壁意外穿孔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常規(guī)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在臨床上的填充物進行治療的方法很容易由于填充材料或患者的根管等問題造成患者的牙周炎,穿孔發(fā)生的出血情況可會對患者的牙周造成進一步損傷,在臨床上發(fā)生牙周袋,時間稍長就會造成患者的牙齒松動、牙根組織并發(fā)癥等情況,往往在治療中會使用拔出的方法進行治療[1]。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治愈患者的穿孔情況,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且保留患者的牙齒健全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通過本次臨床研究[2],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治療組患者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并且牙齒拔出較少。
從表2我們可以得知,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下磨牙穿孔的治愈率最高,這一個方面是由于患者的下磨牙根管較為清晰,彎曲較少,在治療中工具可以方便的將填充物送至患者的傷部,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硫酸鈣和凍干脫礦骨鋪墊效果較好。在治療中,硫酸鈣和凍干脫礦骨可以有效的與患者的牙組織相容,穿孔上的有機填充物也可以很好的完成對患者牙齒的修補,達到治愈的目的[3]。根管彎曲較大的患者,使用流動性好、易于吸收的填充物可以有效的防止填充物過量對牙周造成的影響,提高患者牙骨質(zhì)再生,達到治愈的目的。根據(jù)患者的牙齒治療結(jié)果,選擇性的進行截根術和半切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小患者的牙齒拔除,保留患者牙齒。
[1]楊成.髓室底穿通和根管旁穿的治療進展.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9,9(1):82.
[2]王嘉德,高學軍.牙體牙髓病學.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408-414,434-473.
[3]陳志清.口腔材料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