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到2010年《讓子彈飛》,十七年導演四部電影,數(shù)量雖少,但卻足以讓作為導演的姜文在中國影壇占據(jù)重要一席。無論是創(chuàng)造票房奇跡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地下熱映的《鬼子來了》和爭議不斷的《太陽照常升起》,亦或是精雕細琢的《讓子彈飛》,姜文的四部作品風格各異,卻都帶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與深刻的社會意蘊,具有較高的藝術美學研究價值。對于姜文電影的審美分析,自然也是影視美學研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任何心理現(xiàn)象都是一種格式塔(完形),具有整體性和結構性;注重研究意識經(jīng)驗與人的行為,認為意識經(jīng)驗自成格式塔,強調感知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反對心理現(xiàn)象的元素分析。[1]換言之,人們所見之物并非是實際存在之物,而是“呈現(xiàn)”之物,這一觀點為影視藝術的創(chuàng)作、審美提供了有力注腳。不僅如此,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本身即是一種格式塔,它是一種結構性整體,其每個部分的意義必須依據(jù)它與整體的關系才能得到理解。[2]電影審美,著眼于解構電影作品美學效果的形成機制與規(guī)律,必然也就要關注于電影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的復雜構成及其運作。從格式塔心理學觀照電影審美,就是要將影片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主客體活動的同構性,通過影片所建構的物理場與觀者心理場的契合,從而實現(xiàn)與欣賞者的身心共鳴。
在姜文電影中,首當其沖的是影像藝術給觀眾所帶來的感官沖擊。首先是快速拼切的鏡頭。姜文對蒙太奇創(chuàng)作的偏好,可以說是達到“極致”,比如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第一次見到“畫中人”,短短1分30秒的畫面,就由多達27個鏡頭組成,正是通過這種快速推進、干脆利落的鏡頭轉換將文革“送軍”場面表現(xiàn)得轟轟烈烈、激情飛揚;其次是暢意的畫面色彩。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暖人心脾的紅綠基調,到《鬼子來了》中冷峻嚴肅的黑白對比,到《太陽照常升起》中熾熱灼燒的重彩主調,再到《讓子彈飛》中變幻交錯的大地色系,姜文對畫面色彩的組合調度,巧妙地起到表現(xiàn)情緒、烘托氣氛的作用;最后是獨到的聲音元素。在姜文電影中,語言不僅是傳情達意的手段,更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重要元素。而方言的運用,在貼近生活的同時,更是平添了幾分人物表現(xiàn)力,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京味十足卻又麻辣火爆的語言,《鬼子來了》中地道的唐山話。
陳平原先生曾經(jīng)將中國民族藝術劃歸為兩大傳統(tǒng),一是由《史記》、《漢書》至唐宋話本傳奇、地方戲曲再到明清章回小說延續(xù)而來的“史傳傳統(tǒng)”;二是由《詩經(jīng)》、楚辭至唐宋詩詞、宋元繪畫延續(xù)而來的“詩騷傳統(tǒng)”。[3]后者體現(xiàn)在姜文電影中,即是影片敘事中特有的浪漫、迷離甚至是魔幻的詩化風格,原本完整順序的故事發(fā)展總是會溶于間離、詩化的敘事中。姜文電影的敘事如同詩歌般天馬行空,但卻形散神不散,在斷裂和交錯中為影片制造出諸多懸念與碰撞。《太陽照常升起》中,這種敘事結構的非常規(guī)和反叛性得到全面展露。影片按照春夏秋冬講述了四個故事,如同散點撒墨一般,呈現(xiàn)出碎片式的表達。但是,“瘋”、“戀”、“槍”、“夢”四個故事看似天馬行空,卻是各自以十分清晰的時序進行結構組合的,通過人物交談、場景回放或者畫面切黑而有機串聯(lián)在一起。
黑色幽默是姜文電影中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自我與反思現(xiàn)實的智慧表達的完美結合,這些獨特而又略帶荒誕的幽默呈現(xiàn),在深刻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同時又不乏詼諧,在將觀眾逗樂的同時又發(fā)人深省?!蹲屪訌楋w》可以說就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饕餮盛宴。影片一開場,在觀眾耳熟能詳?shù)摹端蛣e》歌聲與刺耳的汽笛聲中,一輛火車由十幾匹馬拉著呼嘯而來,這個玩笑般辛辣的歷史隱喻將時代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語言,卻能讓人在體味另類黑色幽默的同時,反思那個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荒誕年代。120分鐘的影片中,幽默元素隨處可見,“情節(jié)沖突的充分,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沖突,充滿著令人暢快淋漓的舒張感,是姜文精神讓人佩服所在?!保?]
趨完型律法則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補償心理,傾向于把有缺口的圖形盡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趨合。這種心理,正是人們追求有序格式塔的天性使然,心理學上稱之為“完形壓強”,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姜文影片的視聽元素,無論是鏡頭剪輯、畫面色彩還是聲音配樂都十分巧妙地融會貫通了這種趨完型的觀影心理。
蒙太奇鏡頭的大量運用是這種思維的直接體現(xiàn),觀眾對于相鄰的兩個鏡頭會自然而然地覺得其應有某種內在聯(lián)系。比如《讓子彈飛》,蒙太奇式的鏡頭組接甚至讓人有些“眼花繚亂”,影片中張麻子剛剛開始自陳身份,提到自己曾經(jīng)跟隨松坡將軍混過,觀眾還沒回過神來去想清楚松坡將軍是何許人也,鏡頭一轉,葛優(yōu)飾演的“湯師爺”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除去畫面元素,電影音樂也是必不可少的敘述手段和表現(xiàn)手段。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投入數(shù)月時間傾力打造的原聲音樂貫穿電影始終,整個音樂由多個樂章組成,主副章節(jié)各有意蘊,音樂在觀眾重新組合碎片化的電影敘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異質同形論認為,作為觀照對象的客體總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結構和力場,而人的大腦中也存在一個具有場屬性的系統(tǒng),體現(xiàn)為一種生理性的力,而這種生物性的力又直接與心理活動的力——知覺力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運動。這樣一來,客體物理性的結構力場、大腦中的生物電力場、心理活動過程的知覺場就發(fā)生相對應、相感應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就被稱作異質同形。[5]正是在這種異質同構的作用下,觀眾才會從影片中直接感受到“畫面色彩”與“形象運動”,進而與內心深處的情感有機關聯(lián),達到主客同構。
在運用異質同構論來闡釋電影藝術的表現(xiàn)性時,“場”環(huán)境是其中的關鍵性問題。審美活動不是主客體單方面的一種行為或屬性,而是“心-物”場互動的結果。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讓子彈飛》,姜文的電影歷經(jīng)了從廣受贊譽和共鳴,到逐漸游離于主流之外,再到回歸和“被熱捧”,拋開四部影片商業(yè)運作和票房的成敗,單從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xiàn)上來講,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生經(jīng)歷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碰撞的產(chǎn)物,紀錄了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人的價值觀變遷,也正是這些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思考(物場),才能激發(fā)起觀眾心靈中最廣泛的東西(心場),完成異質同構,產(chǎn)生互動,引發(fā)共鳴。
格式塔心理學的典型特征有三點:一是前文提到的異質同構論;二是“頓悟”學說。人的思維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個別反應,而是對整個情境作有組織的反應,正是情境的不斷組織,直到領悟到事物內在的相互關系,也就產(chǎn)生了“頓悟”;三是注重創(chuàng)造性。打破舊的格式塔,發(fā)現(xiàn)新的格式塔,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chǎn)生本質上也是與對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頓悟有關。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一方面要與現(xiàn)實世界嚴格分離,另一方面又必須恰到好處地把握現(xiàn)實社會的整體性、典型化特征,通過聲畫元素的組合來“旁敲側擊”地引導觀眾對影片產(chǎn)生頓悟。
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瘋媽的痛苦、梁老師的死、唐妻的偷情等,看似雜亂無章,卻共同烘托出一種生命無常的哲學內涵。在我們的生命中,痛苦每天都在發(fā)生,無法逃脫,平庸卑微的生命也無力抗拒,這是一個重復不盡的循環(huán)。當觀眾在每一段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去細細品味、沉淀,就會在觀影過程中調動起自身的“移情”和“頓悟”情感,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達到認同。
平衡與張力是格式塔心理學基本創(chuàng)作原則,即在平衡中通過突出張力去呈現(xiàn)力的式樣從而完成異質同構。至于如何凸現(xiàn)張力,如何制造二元對立的相峙,格式塔心理學派總結出一系列知覺組織法則。在這里,舉其中的鄰近性和簡化性原則來對姜文電影的審美呈現(xiàn)加以說明。
第一,鄰近性原則。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如果事物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就容易形成力的圖式,刺激感官。在姜文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就十分注重營造這種一起被感知的事物之間的對比,凸顯張力。比如《鬼子來了》中鮮明的黑白對比體現(xiàn)出姜文對歷史的思考和話題的嚴肅;而《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都深刻地體現(xiàn)出一種對社會主流意識的反叛以及對傳統(tǒng)宏大敘事的顛覆。第二,簡化性原則?!霸谔囟l件下,那些被組織得最好、最規(guī)則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簡潔明了性的視覺刺激物(格式塔),給人的感受是愉悅的?!保?]《讓子彈飛》中,張牧之與弟兄們在小六子墳前發(fā)表“報仇言論”的這場戲,充分展現(xiàn)了姜文對簡化性原則的追求和處理。鏡頭由空鏡開始,突然閃進一個兄弟,說“六弟,五哥發(fā)誓替你報仇”,然后走了,又閃進一個,說“六弟,四哥發(fā)誓替你報仇”。……整個過程沒有對白,全是獨白,所有演員都是對著鏡頭說話,干脆凝練,但是要表達的含義全都孕育其中??梢哉f,姜文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但又是最有效的方式,賦予了影片無可比擬的一種力量。
概括來講,格式塔心理學對電影審美研究的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它從心理學原理來對觀影者的感知心理和審美體驗進行解讀,突破了以往電影審美重要素輕整體、重形象輕心理的研究思路,開拓了電影美學分析的視野。當然,格式塔心理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作為失真、變形等藝術形式的依據(jù),陷入到唯心主義的泥淖中;眾多物理學的概念和術語使得他們的理論晦澀難懂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電影審美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注釋
[1]A.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Matthews and Eric, 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 Lond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1.轉引自張穎.一種視聽格式塔:論梅洛-龐蒂的電影美學[J].法國研究,2010(2):1-8
[3]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8
[4]周星.姜文電影的創(chuàng)造精神——關于藝術個性與審美變化的關系[J].文藝爭鳴,2011(7):107-109
[5]吳紹全.格式塔與審美心理研究[J].齊魯學刊,1989(4):73-77
[6]魯?shù)婪?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