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善
[摘 要]當前,在全社會深入學習、建設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凝煉核心價值觀,占領意識形態(tài)的制高點是黨和政府的關鍵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厘清普世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構建人本、公正、共富、愛國、革新、榮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哲學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5 — 0011 — 03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逐步深入、穩(wěn)步推進。如今,我們在建設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面臨著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一個關鍵任務。那么,為什么要提煉核心價值觀以及如何提煉核心價值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還是要回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來加以思考。
當前,全球化浪潮深入推進,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各種社會思潮泛起,多元價值取向并存,信息網絡化的沖擊,在這個開放的中國大舞臺上競相演出,思想文化領域的交鋒、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處于高潮。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局勢,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了堅守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銳利武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上是面對新形勢提出了重塑“國家精神”的命題,“國家精神”乃國家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凝煉的“國家精神”。
一、哲學基本問題視閾中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可歸結為兩大類現(xiàn)象:物質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恩格斯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問題?!薄?〕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正是人們在解決“吃穿住行”的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這是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繞不開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與哲學基本問題相一致,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具有不斷進步的歷史趨勢,但不管怎樣變化、發(fā)展,其根源深深的埋藏于經濟的事實之中。正如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社會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皇侨藗兊囊庾R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薄?〕因此,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會憑空出現(xiàn),只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力量并作用于社會存在、影響歷史的發(fā)展。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對社會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社會發(fā)展起著阻礙甚至破壞作用。
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又稱社會意識形態(tài)。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由于反映社會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也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薄?〕因此,階級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社會意識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凝煉核心價值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的迫在眉睫的任務。
綜上所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視閾出發(fā),可以歸納出以下哲學觀點:第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能動作用;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能動作用,其中包括了觀念上層建筑的能動作用。第四,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這些觀點表明,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觀念上層建筑,是政治的重要內容,對物質、對經濟基礎有巨大影響和能動作用,俗話說“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充分認識和重視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
正確而充分地發(fā)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能動作用,有賴于先進文化產品和精神產品,有賴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因為,文化產品和精神產品歸根到底是為經濟政治服務的,文化之中蘊含著核心價值追求。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薄爸劣谛挛幕?,則是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薄?〕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先進文化是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矛盾的強大精神武器。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5〕。在當代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結合的越來越緊密,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深遠。
依據(jù)上述理論,我們認為,任何社會都有建立在其經濟之上的政治,都有其政治的核心利益、文化和價值觀念。作為社會意識,價值觀集中反映了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代表了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實際生活中,社會價值觀念十分復雜,價值觀是處于一定經濟和社會關系中人們利益需要的反映,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條件下,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就會產生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的價值觀。在多元化價值觀中,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主流價值觀和主流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那些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tǒng)治地位、起指導作用的價值理念。
二、普世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任何現(xiàn)實存在的事務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在價值觀問題上亦是如此。價值觀通常分為普世價值觀、一般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在哲學上,價值概念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特殊的具體的價值中抽象出來的。普世價值觀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類都認同和向往的價值觀念。根據(jù)討論普世價值觀的立場不同,普世價值觀又分為“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兩個不同的類別??陀^主義者認為,普世價值觀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共同、共有和向往的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有人們必須認識、接受和實踐這種價值觀,而不能隨心所欲的挑挑揀揀,對客觀的普世價值觀的拒斥和反對,是一種落后和不開化的表現(xiàn)。相對主義主義者則認為,人類是沒有絕對的、共同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也是相對的,每個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民族特點價值觀念。相對主義堅持價值觀念的相對性和多樣化,從宏觀的視角分析,它本身就是普世價值的體現(xiàn)。在近代東方民族反抗西方話語霸權和文化侵入時,常常采用這樣一種相對主義者的普世價值立場。實際上,無論是客觀主義還是相對主義,按照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普世價值觀和民族國家核心價值觀也是一對矛盾,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一方面,任何社會都有與其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特殊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它們的價值觀都具有民族特點、民族風格、民族氣派。因此,不同的社會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形成各具特點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體現(xiàn)了社會價值觀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又體現(xiàn)出一般的規(guī)律性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訴求。如人類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從理想國到烏托邦,從大同社會到太平天國,從北京奧運精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到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無不表明古今中外東西方有著共同的一般的向往未來美好社會 “普世”價值觀念。又如西方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訴求,在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只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和在社會主義國家“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內涵及階級屬性有差異而已,但它們在名詞概念上,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需要人類的這些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溫家寶總理答法國世界報記者問時說:“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6〕再有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是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那里,價值觀既是核心的又是普世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因此,普世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任何社會的價值觀都是普世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即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普世價值觀寓于核心價值觀之中,沒有離開核心價值觀的普世價值觀,也沒有離開普世價值觀的核心價值觀。
當今西方國家以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來充當世界的普世價值觀的做法,實質上是違背了普世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辯證關系的。俗話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西方國家想要以所謂世界的普世價值觀(實際上是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來取代民族的國家的價值觀,取代各個文明圈各自的核心價值觀是與世界文化發(fā)展多樣性、特殊性的潮流背道而馳的,實踐證明,世界文明是多樣的,妄圖追求價值觀的絕對同一是違背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才能實現(xiàn)世界的繁榮和發(fā)展。
三、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原則
馬克思主義指出,人類正是在謀求物質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生存和不斷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樣,人們通過實踐改造外部世界,創(chuàng)造出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事物即是按照主體的需要和尺度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價值問題,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價值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體系。它受世界觀支配,又決定人生觀,因此它與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致的。價值觀的內容是價值目標和價值尺度的統(tǒng)一,是文化的內核,是為一定經濟政治服務的。鄧小平指出:“無論哪一種勢力或哪一種派別的文化工作,都是服從其政治任務的”,“所謂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薄?〕任何社會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都會形成與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適應的,主導社會思想和行為的文化體系和價值體系,即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基本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guī)定,體現(xiàn)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深刻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之本,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內核,是提煉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依據(jù)。經過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形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的、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及價值追求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們民族長期秉承的反映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guī)律的根本原則和價值觀念的理性集結體。因此,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為基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它把我們黨倡導的基本理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系統(tǒng)全面地整合在一起,集社會主義價值理念之大成,決定著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深刻理解上述內容是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實現(xiàn)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全人類解放,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因此,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解放,人的自覺,人的尊嚴,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注人的這個原則。所以,人本,公正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本質體現(xiàn)。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以他的理論高度做出了科學回答,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本質就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目標的精煉概括。它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xiàn)人們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富就必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內容。
再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精神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是民族傳統(tǒng)和時代創(chuàng)新的結合,這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這里所說的愛國,既是歷史精神的延續(xù),更是當今愛社會主義中國的時代要求;這里所說的革新,不是一般的革新,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改革。因此,愛國和革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并不是從一般的、普遍的層面來定義的。
最后,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解決社會主義的公民觀和道德觀,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的價值要求。因此,凝煉概括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就成了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把“禮義廉恥”稱之為國之四維,從此“禮義廉恥”也就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尺和核心價值觀,因此“榮恥”二字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是非、善惡、美丑的價值評判標準。
可見,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提煉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人本、公正、共富、愛國、革新、榮恥”,它們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人本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公正和共富是實現(xiàn)人本的政治經濟保障,愛國和革新是實現(xiàn)人本的精神狀態(tài),榮恥是實現(xiàn)人本的基本前提。這些價值觀作為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既體現(xiàn)了階級意志和利益,又突出了民族性和時代性,既體現(xiàn)了鮮明的科學性,又說明了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又融入現(xiàn)化文明和全球化因素,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是團結人民形成新的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必將獲得人民的普遍認同。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8.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664、695.
〔5〕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6〕溫家寶.在“兩會”結束后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回答〔N〕.北京晚報,2006-03-16.
〔7〕鄧小平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
〔責任編輯:侯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