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
一
關(guān)注蔓琳的散文詩,始于去年進(jìn)入四川天府論壇《詩臨天下》。彼時,蔓琳有些許作品發(fā)在那個板塊。但就是那些短小精美、靈動無限的文字,像粒粒晶瑩透徹的水晶,滴落我心,一直不曾離去;隨后,進(jìn)入她的新浪博客,得以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閱讀她的作品,感受她的心靈文字和詩意世界;再后,意外得知她在去年底將出版散文詩集《穿越河流的月光》,欣喜若狂,忙打電話托成都朋友為我購得一本,寄與我。近期日日捧讀,在蔓琳或是輕靈綽約的或是感傷悲憫的而又充滿質(zhì)感的文字里游走,在她或是委婉傾訴或是深切呼喚的情感世界里停留。品著她的文字和心情故事,如與作者對話。
我注意到,蔓琳是近兩年才冒出的散文詩作者。但她的起點(diǎn)之高,對詩意文字的非凡駕馭功力,對情感世界瞬間爆發(fā)的捕捉能力,都讓人驚嘆。對于散文詩的認(rèn)識,我總認(rèn)為“詩”的成分是要占主導(dǎo)地位的,它是用詩歌語言寫就的散文,是用散文形式寫就的詩歌,詩蘊(yùn)、詩情和詩心應(yīng)成為這種體裁的主體、核心。因此,優(yōu)秀的散文詩者他一定具備詩人的氣質(zhì)和品性,能用詩性的語言和詩化的情感來成就自己的文字語言,用形象跳躍可感的文字來架構(gòu)看似散漫的詩行。在這個意義上說,蔓琳的這部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過仔細(xì)閱讀蔓琳的這些文字,我發(fā)現(xiàn),蔓琳首先是一個詩人,是一個在詩意世界生活的人,是一個在詩意世界上下求索的行吟者。詩者,悲憫者也。蔓琳用自己的詩韻情懷,通過神形兼?zhèn)洹⑽男慕y(tǒng)一的深情訴說,來讓我們感受她所感知的世界:喜怒哀樂,如歌似泣;水聲月色,如夢似幻;一路風(fēng)景,如音似畫。運(yùn)用個個可感的文字意象,把心情記錄向我們一一道來,讓人情不自禁地隨之走進(jìn)她所營造的詩意世界,任她游走的文字滌蕩自己的靈魂,欲罷不能。
二
作為一個讀者,反復(fù)閱讀蔓琳散文詩集的過程,就是與詩者反復(fù)交流的過程,在這種反反復(fù)復(fù)的交流中,總會有些心得。散文詩集的題目為《穿越河流的月光》,“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朱光潛語)”我想,這部作品的文字一定和水有關(guān),和月色有關(guān);和水質(zhì)情懷有關(guān),和月質(zhì)境界有關(guān);和流水一樣的人生歲月有關(guān),和月光一般澄澈的心靈感悟有關(guān)。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通過賈寶玉之口贊美說女子是水做的,水有著著潔凈、甘冽、溫軟、純美的品性,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辟x予到女子身上便是溫柔多思、善良慈愛,敏感而知性的情懷,這是我說的水質(zhì)情懷;而月亮作為美的象征,代表著安寧,靜謐、空靈、永恒的精神境界。在這部散文詩集里,與水和月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象比比皆是。我們先看水:開篇《茶關(guān)》中的茶,是一杯很“單純”,卻飽含深情的香茗,意境悠遠(yuǎn),詩意綿長;緊隨著是《鴛鴦江》的“一灣澄藍(lán)”“一灣渾濁”的一脈江水,通過簡潔形象的可感文字,表達(dá)自己勇敢、純凈、堅定的情感追求,練達(dá)世情而又?jǐn)S地有聲;《帶淚的曼陀羅》中的“淚”水,“滴在我紫色的高跟鞋上”,是因為“是因為怎樣交錯的前世今生”,“是怎樣花開彼岸的不甘心”!高貴而矜持的曼陀羅,也有著如“珍珠”“露水”的“淚”,一下真如“寒夜星辰”,有了灼灼光輝。其他諸如《約會海水》《浪與沙》中的海水,《秦淮河懷古》中滴落臺階的細(xì)雨,《與雪山的距離》中潔白的雪,《木格措》中一閃一閃的浪花……等等。我們再看月:“我一覽無余的月亮,我沉沉的思念(引自蔓琳《月亮,時光的鏡子》)”,這是時光記憶中存留的月;“玉蘭記得那些它們彼此相擁的夜晚,記得月光無限的柔情(蔓琳《玉蘭與月光》)”,這是深情無限的月;“……笛聲悠揚(yáng),那一捧皎潔的月光是你前世送我的花束(蔓琳《愛有來生》)”,這是如愛情“花束”一樣珍貴的月;“而我醒來,月光潮濕,模糊了我的雙目(蔓琳:《母親又入夢境》”,這是帶著思念感傷的月;“此刻,我依然攜著那輪朗月前來,為你的生日,也為我曾經(jīng)的承諾赴約(蔓琳:《祝你生日快樂》)”,這是可以作為生日特別禮物的月;“我以一種放手的方式擁抱你,而你,用廣博的心懷,包容與我有關(guān)的所有黑暗(蔓琳《開江望月》)”,這是如至親愛人值得“放手擁抱”的月……等等。蔓琳對“水”和“月”如此鐘愛,為何?我想,作為詩者的蔓琳,同時也是在物華天寶、風(fēng)光秀麗、文化底蘊(yùn)極為深厚的天府之國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女性,是巴山蜀水賦予了她如夢似幻的詩人氣質(zhì)。她的思想通過文字溢出,自然而然地會把女性的溫柔、感傷、細(xì)膩、敏感、慈愛等特質(zhì)表現(xiàn)出來,情感真,性格善,境界美,如流水一樣干凈,如月光一樣透徹。
我們知道,“流水”和“月亮”作為詩歌意象的使用,地位早已相當(dāng)穩(wěn)固?!傲魉惫诺湓娫~的意象使用一般是象征時光流逝、歲月短暫、愁苦綿長。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如李嘉祜的“黃卷清琴總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如韋莊的“百年流水盡,萬事落花空”等等;而“月亮”作為一個心靈相通、精神團(tuán)聚的象征性意象被很早納入古典范疇。早見于《詩經(jīng)》:“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這和思念有關(guān),后來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相興五處同”莫不如此,而突出這一范疇達(dá)到哲學(xué)高度的當(dāng)首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這里的月亮已是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者。蔓琳散文詩對流水和月亮意象的使用,是有著和古典的堅定傳承的。詩歌寫作傳承古典沒有什么不妥或不好之處,“從來沒有任何詩人,或從事任何一門藝術(shù)的藝術(shù)家,他本人就已具備完整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就是他和過往詩人和藝術(shù)家只見的關(guān)系的評價”,“不僅他作品中最好的部分,而且最有個性的部分,和可能正是過往的詩人和藝術(shù)家們,也就是它的前輩們,最有力地表現(xiàn)了他們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葉芝語)”。尤其是這種賦予傳統(tǒng)意象新的感悟、含義和精神的時候。月光穿越河流,水面生出明月,就形成了我眼前的華美篇章。我為此感到無比振奮。
三
在“水”和“月”的交融里,我再試著一窺作者的心靈感悟是怎樣如月光一般澄澈的?!帮L(fēng)和雨匆匆傳達(dá)著春天的信息,卻將一些隨意散落的回憶重重地打在我的軀干上,抓緊泥土的根須在暗地里瑟瑟發(fā)抖,我的寒冷我的悲傷你永遠(yuǎn)無法看到?。眨骸栋婕{的三角梅》”,對于蔓琳,我并不熟悉,她的情感于我就像像晨霧縈繞的綠色沼澤,她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寫著這些文字時她是一種什么精神狀態(tài)我無法感知,只能從作品本身去探索。我不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樣靈感促使她把一枚“開不出花”的三角梅寫成了一首感傷而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或許,世間開放的花朵太多了,她只能留住其中和自己思想最為融合的一朵,哪怕這花并非是花,但也一樣會如花朵在她的詩心里疼痛綻放,讓詩者在詩意重新創(chuàng)造的苦役中品嘗造物主一般的快樂?!奥恿_開了,帶著一如既往的微笑”,“神秘而憂傷”,這是詩者的主管感受,清麗而凄美。我想,蔓琳想告訴我們的并非這個,“許多心事,袒露在淺淺的月光下,如寒夜星辰在閃耀灼灼的光芒”,“是怎樣的交錯的前世今生,是怎樣攜手而來的約定,是怎樣裝飾黃泉路的指引,是怎樣花開彼岸的不甘心(蔓琳:《帶淚的曼陀羅》)”在蔓琳的筆下,精神境界里,這傳說中的來自西方極樂世界的極為芬芳美麗的花,早已降臨人間,和人一樣是具有記憶、情愛的高貴生命,和人一樣有著堅韌的品性,和人一樣有著滿懷失望和希冀的情感,成為信念的忠誠守候和執(zhí)行者。像這一類心靈絮語,在她這本詩集里不時綻放,成一朵朵開在我們心房里惹人憐愛的山花:“都說格?;ù笃笃亻_放,草原的牛羊就會饑餓,綠草就會衰弱,可我真的無法割舍我的花季,那美麗的八瓣花朵,只是我想呈給你的最完整的花容(蔓琳:《高原格?;ā罚保弧半S意摘下路邊的一朵野花送給你,無需探問緣由。山間的清風(fēng),林間的飛鳥,誰又知曉她們來去的方向。就將我的愛別再你的胸襟吧,走這一條通往心靈深處的道路,她是你今生可以一路前行的證明(蔓琳:《寫意溫江綠道》)”等等,不一而足。我總在想,是什么讓蔓琳的目光總能從這些無意識的生命中品出無窮的意味,并把它們珍藏于心中?
在蔓琳的目光里,情感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堅韌和純粹,這種純粹逐漸占領(lǐng)她靈魂的制高點(diǎn)。在《浪與沙》中,她得以迸發(fā):
在夕陽下,你是水邊滌衣的女子,繯著發(fā)髻,伸著玉臂,柔柔緩緩地將水面蕩起一層層漣漪。
入夜,風(fēng)高浪急,你是狂傲的勇士,披肝裂膽將時光一次次擊穿”!
至柔至剛,驚世駭俗,詩意澎湃!
我心上的淚珠是你從深海走來的明證,是你遺落于這世界唯一的紀(jì)念,我是你心里最柔軟的肋骨,是你在風(fēng)起云涌的驚駭中那一抹不堪回首的痛”。
柔情似水深似海,意蘊(yùn)綿綿何久長!
在這里,蔓琳通過情感寄托物(“浪”與“沙”),把似水的柔情和奔放的情感有機(jī)結(jié)合,造就這種擲地有聲的愛情宣言?!罢l說簡單的生命注定平淡?誰說紛繁的經(jīng)歷注定復(fù)雜?我在簡單中尋得絢爛,在復(fù)雜中留得單純,于是,一沙一天堂的世界中,我看到我全部的夢想,那么綺麗那么繽紛的閃著光亮(蔓琳:《希望》)”或許,正是蔓琳用單純的眼光去看待夢想,用平凡的感悟來提煉詩情,用簡單的心境來容納紛繁的靈魂,從而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了“月質(zhì)”的境界?!熬剖o邊,剎那含用劫(引自勃萊克的詩)”;“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zhí)著一微點(diǎn)而加以永恒化與普遍化……詩的境界在剎那間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引自《朱光潛美學(xué)文集.第二卷》)”誠如是,我們就不難在蔓琳的散文詩里,尋到她總能在無意識的生命中悟出無限寓意的根源,這些“微塵”以“詩”的形式進(jìn)入她的生活和生命,一直滌蕩著她的靈魂,讓她的魂魄逐漸干凈透明,如一輪懸掛天上的月亮,在她心里生長出了潔凈的光華。
我也在想,蔓琳精神世界一定和所有的詩人一樣,常常充滿孤獨(dú),在孤獨(dú)中不斷進(jìn)入充實世界。她在“千山萬水的跋涉中,感知?dú)q月的心跳”,傾聽“那些低聲的吟唱(引自蔓琳散文詩集)”,她在這不斷跋涉的情緒空間里,以雙足游走四方,以一雙慧眼處處發(fā)現(xiàn)風(fēng)景,以詩心不停淺唱低吟。行吟的過程,即為詩意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赫拉克利特說:“我尋找過自己”,普羅塔哥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思索的人生不值一提”。在人生不斷的找尋和發(fā)現(xiàn)之旅中,一草一木,一葉一花,一山一水,一縷陽光一滴細(xì)雨,一粒黃沙一彎明月,一道茶關(guān)一片海水盡入詩心,生長成為具有感知能力和人類情懷的生命個體。它們,和蔓琳的情感撞擊出燦爛的火花,再相溶成不可分離的整體,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理想情景,成為蔓琳散文詩生命的有機(jī)組成部分。因而她的文字常?!皬浡鴺O濃的月光意境,歷史縱深和驛站情緒,有很強(qiáng)的穿透力(引自牛放:《潔白的月光》——蔓琳散文詩創(chuàng)作及其散文詩集《穿越河流的月光》窺管)”!很難說,是它們的精魄成就了蔓琳,還是蔓琳賦予了它們靈魂;正如流水之于月光,月光之于流水——究竟是是月光穿越了河流,還是河流長出了月光?還真值得我們仔細(xì)回味。
四
如果說,月光和流水還是屬于個人感官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話,作為詩者的蔓琳,她的視覺決不會僅僅在個人感官上作永久停留,現(xiàn)實社會很多東西常常會吸引她敏銳的目光。雖然在這部散文詩集里出現(xiàn)得不是很多,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卻有著不平凡的代表性。
蔓琳是“單純”的“幸?!庇涗浾撸骸霸跓o人的山坡上,聽風(fēng)的聲音”,“只需要一塊長滿花朵的草地,一根線一張紙就可以飛上天空(蔓琳:《城里孩子的幸?!罚保宦帐怯谩吧薄昂亲o(hù)”親情的執(zhí)行者:“我的女兒,我用心靈愛著的女兒啊!我承認(rèn)我是自私的,我給你所有的祝愿,都像生鐵澆鑄的碑石一樣(蔓琳:《致女兒》”;蔓琳是丑惡現(xiàn)象的鞭撻者:“聽吧,理想和現(xiàn)實在撞擊,他們含糊其辭;友情和金錢在勾兌,他們糾纏不清;靈魂和肉體在推杯換盞,他們達(dá)成了協(xié)議。”“唉!這黑色的混亂!”“我用一首詩,刪除這個邪惡的詞語(蔓琳:《沖擊》”;蔓琳是弱勢群體的同情者:“這世界瘋了,上天寵壞了無心的女人,而我,伏在思想的背脊上哭泣?!薄跋掠炅?,請將這個狂亂的黑夜洗凈(蔓琳:《美麗,被裝進(jìn)籠子》”;蔓琳是永遠(yuǎn)的自由追隨者:“低飛是一種曼妙的舞姿,翱翔更有一種沖云的姿態(tài)(蔓琳:《被禁錮的自由》”……凡此種種,讓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使她的寫作更具有了強(qiáng)烈的質(zhì)地感和鋒芒。蔓琳通過一些具有時代標(biāo)志性特征的語言嵌入散文詩寫作,用這些語言來觸及時代和現(xiàn)實,在時代文本中留下了真切而又微妙、感性而又婉轉(zhuǎn)的痕跡,善莫大焉。
這些文字,常讓我感到某種強(qiáng)烈的象征意味,這不在于它們表現(xiàn)出了多么讓人稱道的才情,不在于它們有多么高深的終極思考,而在于它們?yōu)槲姨峁┝肆硪环N欣賞作品的角度。這些文字隱藏或暗示著蔓琳的另一種情趣和風(fēng)格。如果說“水質(zhì)的寫作”和“月質(zhì)的思想”暗含古典情調(diào)的話,那么這些東西所提供的空間感就更為開闊,我們在欣賞作品細(xì)膩筆觸的同時,常常會有種失重感,因為它們太接近我們生活和時代的質(zhì)核部分。
五
我注意到,散文詩界的泰斗海夢老師在這部詩集序里這樣寫:“蔓琳的散文詩文筆樸素優(yōu)美,語言含蓄精練,形成一種溫柔淡遠(yuǎn)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意境獨(dú)特,淺出深入,內(nèi)涵十分豐富,既有陰柔之美,又具陽剛之氣,字行里間閃爍著作者的智慧和奇思?!睂Υ?,我深以為然。
蔓琳在這部散文詩集后記里說“我不知道這本散文詩集里的作品能夠有多少人喜歡,也不知道它有多少文學(xué)高度,但是我是用心書寫我的故事,用心回望來路,用詩清潔靈魂,可以說問心無愧”。至少,我是喜歡它的,我也相信,認(rèn)真閱讀它的人也會喜歡它的,一定也會有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我知道我永遠(yuǎn)成不了莎士比亞,成不了歌德,但是我寧愿永遠(yuǎn)不讀他們的傳世名作,也不愿輕易放棄瞬間靈感而不去寫下我易朽的詩句。別人的書再偉大,再卓越,也只是別人生命世界的痕跡。他也許會觸發(fā)我的生命世界,但只有我才能刻下我生命世界的痕跡(引自周國平《寫作》)”?!拔业闹?,我的世紀(jì),一個接著一個,來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泰戈爾詩句)”。其實說到底,文字,無非就是寫作者自己的心靈產(chǎn)物,是寫作者自己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寄托,這是每個寫作者最初也是最后的追求。而當(dāng)這種追求上升到某個高度,能用自己的詩心去影響他人,去凈化他人靈魂的時候,作者自己的行吟價值和情感歷練也就得到了升華。我總覺得蔓琳在散文詩創(chuàng)作上,心里已生長出明月,筆底自然而然就會氳氤出煙霞。在很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出這么多有質(zhì)地的散文詩,并被人們喜歡和稱道,就不足為奇了。
漫游蔓琳在這部散文詩里營造的“水質(zhì)”和“月質(zhì)”的詩意世界里,如在她筆底的煙霞中穿行,我是有福的。在這幸福的感召下,我愿把這些文字分享給別人,自己也會無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