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奇祥
(四川省邛崍市醫(yī)療中心醫(yī)院,邛崍 611530)
頸椎病,又名頸椎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為了探討本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筆者對符合本研究的該病患者80例進行了臨床對比觀察,現(xiàn)報告于下。
80例患者均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來針灸科診治的門診患者,按觀察表序號以患者方單盲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 40例,其中男 18例,女22例;年齡22~69歲,平均(39±5)歲;病程最短1星期,最長13年,平均(150±25)d;頸型5例,神經根型19例,交感神經型18例,椎動脈型15例,脊髓型1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21~77歲,平均(40±6)歲;病程最短1星期,最長17年,平均(148±21)d;頸型8例,神經根型17例,交感神經型20例,椎動脈型14例,脊髓型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選患者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診斷。所有患者均作X線攝片、CT檢查定性定位。合并有腫瘤、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不接受本療法者、資料不完整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均不入選。
2.1.1 子午流注納甲法
依閻和利于 1990年提出的按傳統(tǒng)子午流注納甲法配合自己體會設立的子午流注圖表[2],患者于當?shù)啬橙漳硶r(成都本地時間推算時比北京時間延后約1 h,譬如患者于本地北京時間上午8:30施針,則按北京時間 7:30選辰時所開穴治療)來診,按圖選取某日某時全部開穴。各穴按常規(guī)消毒,以0.40 mm×100 mm針灸針快速進針,捻轉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1 min。然后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星期治療6次。
2.1.2 電針
取病變椎體及上下兩椎體夾脊穴、風池、外關穴。各穴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捻轉得氣后留針,夾脊穴接G6805-2型電針儀,同側為一組輸出線,選疏密波,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星期治療6次。
治療 3星期后統(tǒng)計療效,每星期均記錄癥狀及體征變化情況,并隨訪半年,作病情記錄。
采用與觀察組相同的電針療法治療,其療程、觀察、統(tǒng)計均與觀察組相同。
治愈 原有各型癥狀完全或接近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
好轉 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
無效 癥狀不消失或進行性加重。
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經3星期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治愈率、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χ2=8.00,P<0.05,可以表明觀察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半年后復發(fā)情況(半年后療效評定下滑一級)統(tǒng)計,觀察組復發(fā)1例,對照組復發(fā)5例,說明觀察組復發(fā)率低。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患者,女,35歲,2009年7月13日初診。頸肩背疼痛1月多,同時伴頭暈、上肢麻木。曾服用芬必得、風濕馬錢片及做牽引、針灸、推拿等治療,療效不佳,經人介紹前來治療。癥見頸肩背疼痛,伴頭暈、雙上肢麻木,且頭轉動時癥狀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叩頂試驗陽性,上肢肌力正常。X線攝片示頸4-6鉤椎關節(jié)增生。CT提示頸椎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診斷為頸椎病。查來診當日為己未日,上午9點為本地辰時(成都本地時間推算時比北京時間延后約1 h)查表得知此時開支溝穴,先刺之,次按課題標準取穴,行電針療法。每日按患者來時開穴先取之,電針不變。每日1次,每星期治療6次。經治1星期,患者疼痛大減,頭暈減輕,上肢麻木已不明顯。再治 10次,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工作。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征候群。本病屬中醫(yī)學“頭暈”、“頭痛”、“痹證”等范疇。子午流注針法是以十二經脈肘膝以下的 66個經穴為基礎,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和盛衰開闔的道理,配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針刺取穴法。它以針灸經絡學說為基礎,并將其有關時辰治療學及傳統(tǒng)生物鐘思想滲透到病理、生理、針灸、按摩等各個方面。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及古人的不懈追求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其理論及經驗也逐步證明其具有特殊的治療效果。由于種種原因,本法一直未受重視[2]。筆者從 90年代末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治療本病屬其中之一。華佗夾脊穴為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穴,在電針的刺激作用下,可加強鎮(zhèn)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3-7]。風池為足少陽經經穴,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故本穴對頭痛、頭暈有良好的效果。外關為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又是手少陽經輸穴,手少陽之脈分布于側頭、目、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常用于治療頭痛頭暈。本研究顯示,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能解除頸部神經支配的局部肌肉痙攣,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液體的吸收,從而解除炎性粘連,松解肌肉和神經功能受抑狀態(tài),加速神經損傷的修復和再生,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運用本法,既解決了本病本身的原因,又解決了與該病緊密相關的后期調理,加速了疾病痊愈的過程。同時能縮短療程、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同時臨床研究又顯示,子午流注納甲法確實具有較好臨床療效[8],有深入研究應用的必要。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第 1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1-202.
[2] 漆浩,董曄.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大全[M].第1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4:191-192,1-2.
[3] 鄭曉斌,朱其廣,林遠方,等.頸夾脊穴位注射配合臥位牽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1):711-712.
[4] 陳卓偉.針刺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12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0):662-663.
[5] 王洪宇,張?zhí)品?穴位注射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3):24-25.
[6] 賈紅玲.項七針與頸夾脊穴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影響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11):6-7.
[7] Chen XQ, Zhou WG.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electroacupuncture of Jiaji (Ex-B2) plus oblique needling Ashi point[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1):54-55.
[8] 繆奇祥.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慢性咽炎38例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