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慢城現象:理論述評與城市發(fā)展啟示*

2012-12-18 08:48張明斗
江淮論壇 2012年2期
關鍵詞:全球化旅行理念

張明斗 楊 霞

(1.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 116023;2.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0;3.西南民族大學,成都 610041)

慢城現象:理論述評與城市發(fā)展啟示*

張明斗1楊 霞2,3

(1.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 116023;2.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0;3.西南民族大學,成都 610041)

慢城作為宜居城市,自歐洲提倡以來,已有24個國家的147個城市擁有慢城稱號,且數量呈現遞增趨勢,慢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本文通過對慢城理論文獻的梳理,對慢城內涵、表現及作用、慢城與慢食、慢旅行及全球化關系等理論做了簡評。本文認為,慢城理念對于我國的發(fā)展與建設,在消除城市病、實現包容性增長、創(chuàng)建特色小城鎮(zhèn)、提高土地利用率、消除快節(jié)奏的消極影響和培育可持續(xù)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有重要借鑒意義。

慢城現象;慢城理論;慢哲學;啟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壓力呈現遞增的趨勢,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的比例越來越高,每日至少工作八小時,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在西方社會,病態(tài)工業(yè)化的弊端已顯露,社會分配嚴重不公平,1%的人掌握99%的資金,導致99%的工人存在著失業(yè)的危險;失業(yè)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使得快節(jié)奏成為人們的生活律例,時間饑荒、時間緊湊、時間深化成為他們加速生命的代名詞,結構和思維的相互嵌入提升緊迫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壓力。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是網絡社會化,這也為快節(jié)奏添加了砝碼,使得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相關社會問題的發(fā)生和再現。[1][2]例如,在互聯網的同城化和經濟資源共享化的條件下,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隨著差異的不斷淡化而被剔除閾限值,推向了同化的邊緣。再如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上,建筑物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基本被同色系高樓大廈所涵蓋,不僅沒有展現出所追求的空間特色,反而完全走向了空間一致性,城市個性逐漸消失。這種由全球化與同質化導致的快節(jié)奏壓力,最終可能會扭曲人們的價值判斷,在功利觀統(tǒng)治下,人們不能正確地對待成功與失敗,成功者可能會因積勞成疾而無法樂享天年,而失敗者可能會因內外壓力而自暴自棄。

那么,人類追求的應當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境況呢?慢城模式給人們提供了答案。慢城是順應人們生活追求的宜居之城,它有優(yōu)質的環(huán)境和健康的生活氣息,有愜意生活的福祉觀和適度增長的世界觀。它反對當代經濟增長的思想偏差,希望構建簡單而優(yōu)勝的生活模式,倡導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步的時代背景下,在同質的世界中保存所在地區(qū)和城市的獨一無二的個性;與此同時,在保護地方文化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當地商業(yè)的復興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等多種方式促進城市和地方經濟水平增長,創(chuàng)造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

一、慢城現象

慢城一詞來源于意大利語和英語的合成詞:cittaslow,意思是慢節(jié)奏的城市運動。這一概念源于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發(fā)起的“慢食”運動。當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興起,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店緊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進程擴展到世界各地,意大利也頗受波及。然而,強調速度與標準的美式快餐與追求品位與情調的意大利慢餐格格不入;美式快餐不僅沖擊了意大利的特色飲食,而且還嚴重影響到當地的傳統(tǒng)習俗和生活節(jié)奏。為此,意大利人彼得里尼成立了“國際慢餐協(xié)會”抵制快餐,倡導人們放慢節(jié)奏,享受美食,并從慢餐開始,改變過快的生活節(jié)奏,回歸傳統(tǒng),在此過程中,逐漸衍生了“慢城”運動。

截止到2011年6月,全球共有24個國家的147個城市擁有慢城的稱號,整個歐洲國家已有100多個慢城,其中意大利就有68個,歐洲其他國家如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國等十幾個國家都有慢城,甚至連亞洲韓國也有了慢城,“慢城”運動正演化為一種國際潮流。2010年11月27日,我國江蘇省椏溪“生態(tài)之旅”被世界慢城聯盟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成為中國首個慢城。按照國際慢城聯盟的規(guī)定:慢城人口不得超過5萬;慢城限制汽車使用,城內不許停車,汽車在城市街道的行駛速度不得超過20km/h;慢城嚴格管理噪聲,限制甚至取消廣告牌和霓虹燈;慢城內不能賣速食,禁止麥當勞等連鎖店和超市,其余店面周四周日不營業(yè),避免工作過度;慢城要保持個性,特別是保護具有地區(qū)象征性意義的產品。通過慢城建設,讓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回歸自然,在保證輕松生活的同時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潔凈的自然環(huán)境中,享受地方風味和民俗文化,重獲生命品質與尊嚴,這就是慢城的意義所在。

慢城現象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應如何理解慢城現象?慢城僅僅是由于生活節(jié)奏慢速化的民俗性要求而對快速節(jié)奏的一種單純抵制嗎?這樣的理解是膚淺的。慢城更多展現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模式、新的幸福理念和更加宜居的城市化模式。它所針對的是現代快速生活的種種弊端。

作為城市經濟和其他城市學科以及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國外學者對慢城現象進行了相應的探討,已初步形成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論和概念。

二、慢城內涵及作用的基本解析

(一)慢城內涵解析

慢城的出現,本質上是人們對二戰(zhàn)以來世界的快速發(fā)展所做出的直接反應。西方學者對慢城的定義和內涵雖然有不同,但是具有普遍性的認識是:慢城是一種城市發(fā)展目標和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并將成為主流發(fā)展模式。Mayer(2006)認為慢食運動和慢城運動作為代替美聯社的基準城市發(fā)展目標,側重于地方資源、經濟和文化的優(yōu)勢,以及保持具有獨特歷史背景的城鎮(zhèn),并提出慢城才是快速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可持續(xù)、宜居之城。慢城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慢城是具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生產與獨特文化的城市;第二,慢城是鼓勵發(fā)展有機生產和具有個性城市的宜居之城。[3]同時Parkins和Craig(2006)在文化研究的視角上從五個方面宏觀性的分析了慢生活節(jié)奏的理論表現形式和觀點,主要包括慢食、時間和速度、空間和地點、食物和情趣以及慢的政治性等內容。他認為慢城的打造主要是基于慢食和慢節(jié)奏的生活理念:慢并能享受到生活樂趣,慢餐就是生活的享受,時空的快速化要求用慢來進行磨合,并堅持慢的政治思想和理念,這幾種慢的具體化就是慢城的具體內涵。他最終以對比的形式分析得出慢生活將成為生活的主流,將成為人們的追求,慢城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模式,并鼓勵建立慢城。[4]

慢哲學作為慢城的理論內涵對于慢城的建立和實施具有支撐作用,鑒于此,Dogrusoy(2007)從速度的概念出發(fā)來引出慢的哲學理念,認為快作為一種重要的節(jié)奏現象,為形成工業(yè)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快在創(chuàng)造價值的同時也不乏弊端的顯露:它為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明顯障礙,在使人們獲得機械化和工業(yè)化的同時卻導致了城市環(huán)境的惡化。[5]基于此種緣由,快這種術語將會成為城市規(guī)劃的絆腳石,它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具有負面效應,所以他提出了慢城理念可作為持續(xù)經營城市的正確選擇。與此同時Zeestraten(2008)認為當代西方社會快節(jié)奏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緩慢和有意義的可持續(xù)健康的生活方式,慢食生活模式作為個人價值觀的最佳展現,對慢城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慢城的起源就是得益于慢食運動的興起。正是基于慢食的長期演化,主流媒體抓住這種城市發(fā)展現象并將其命名為慢城。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對快速提出了挑戰(zhàn),它能夠充分展現其優(yōu)點和特長,因而慢將會成為主流生活模式。[6]

實事求是的進行比較、鑒別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部分學者采用此種研究模式來對各種城市類型進行解析引出慢城的內涵,Duranton(2007)通過對城市化進程的分類定位了城市發(fā)展的快城、慢城和靜止城三種模式,并進行了分門別類的闡釋。他認為快城是和城市進程的良好特征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城市的快是城市化進程的最好描述,沒有快的進程在這里就不會有城市化;而慢城是發(fā)展比較緩慢,一般分布在快城周圍——處于一般意義上的郊區(qū)地帶的城鎮(zhèn),這種城市的緩慢發(fā)展是由于遮掩效應和規(guī)避效應的存在,導致了慢的城市進程;靜止城是指它們的位置及規(guī)模相對不變,是處于快慢進程之間的城市;由于城市基本保持原狀,沒有前進的趨勢,處于一種靜止化狀態(tài),故可稱其為靜止城。[7]

(二)對慢城作用的研究

慢城理念的出現,將會對城市化中的城市病現象、政府的城市管理責任以及發(fā)展的哲學理念等方面發(fā)揮作用。Currie和 Thacker(1986)以環(huán)境質量為研究對象,認為城市人口高速增長作為現實的復合體,與工商業(yè)和房地產業(yè)息息相關,同時不可避免的是城市病的出現,這就會引起人們對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深思。就快速和慢速兩者比較而言,快和慢的兩種城市模式對城市環(huán)境質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他認為慢速對城市環(huán)境質量具有提升作用,而快速卻會導致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降低。[8]從對快速和慢速城市化所帶來的各自影響的不同中,他突出的闡明了慢速城市化對城市居民生活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意指慢城是城市化理論深入研究的一個基礎,也將成為歐洲慢城運動的一個突出視角。同時Davis(2005)從立憲規(guī)制方面來進行思考,指出了政府公共規(guī)制對于慢城的建立和發(fā)展具有正的外部性。他通過對慢城憲章運動與城市活力的耦合性能進行互動關聯的分析,認為慢城作為引導城市經濟良性發(fā)展的模式和方法是可持續(xù)化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解決環(huán)境問題等各種城市病,對城市的發(fā)展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同時,慢城能夠在實現社會公平中推動經濟發(fā)展,而慢城憲章運動也將成為提升城市活力的助推器。[9]這種思想對于城市治理具有啟迪作用,政府不論是在城管或者是在城建過程中都扮演著獨立于企業(yè)和居民的第三方的公共規(guī)制角色,因而,Davis的思想,使得慢城成為政府在城市治理與建設規(guī)制方面的一個目標。Miele(2008)則認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城市病要用慢哲學思考并去彌補和治療,作為與快速城市化形成鮮明對比的城市理念,傾向于用慢城的生產慢哲學理念來克服快速節(jié)奏,并提倡與當地的傳統(tǒng)生產相結合來大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保持本地生產傳統(tǒng)和個性化的現代生產模式和產業(yè);通過重視環(huán)保,利用資源優(yōu)勢和資源稟賦來抵抗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10]

三、慢食、慢旅行與慢城的互動研究

(一)慢食與慢城的互動分析

慢城源于慢食運動,慢食的推行對于慢城的建立和發(fā)展起推動作用。其中Jones和 Shears(2003)從慢食和慢城的互動機理出發(fā),認為慢城作為慢食運動的伴生物,對慢城的研究不能忽視對慢食的探討。所以他基于對慢食個案的分析,對快餐持強烈的批評態(tài)度。通過對慢食運動的歷史回顧,他對社會今后的發(fā)展給出了相應的建設性建議。他鼓勵人們改掉不良的消費習俗,倡導回歸到傳統(tǒng)消費價值觀,認為這樣做才能為建立慢城鋪墊消費觀基礎;同時通過對快餐和慢餐二者的鮮明對比,為建設慢城提供素材。[11]這種從慢食到慢城的研究,即通過慢哲學的引入來進行層層深化的分析,對幫助人們認識到從慢食到慢城的內在機理和二者可能產生的互動機制有積極意義。區(qū)域特色文化和傳統(tǒng)是慢城建立和發(fā)展的必備因素,Leitch(2003)認為由于快餐對當地城市的侵入和占領市場,當地傳統(tǒng)的特色餐館和特色食品都趨于減少,甚至某些地方特色產品瀕于消失的狀態(tài)?;诖朔N事件的實然影響,他探討了慢食出現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致力于保護當地瀕危的傳統(tǒng)食品,并通過慢食理念來審視其文化和了解慢思想在歐洲的認同度,同時以此論定新自由主義模式下的快的不合理性。他進一步認為,要結合市場進行主導思想的轉換,就必須明確,慢食現象所引發(fā)的慢城現象,后者并不是單純被動地決定于前者,二者存在著互動關系,慢食運動產生慢城,慢城作為慢食運動的產物,一旦形成就會為慢食提供其發(fā)展所需要的場所和環(huán)境條件,從而在保護地方特色產業(yè)上將具有不可估量的溢出效應。[12]而Pietrykowski(2004)則以提出問題來開始他的研究:慢食為何會占領歐洲市場?慢城又如何根據慢食運動而衍生出來?帶著對問題答案的求知,他以社會經濟的慢食運動為主題,對慢食和快餐兩種消費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建立了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問題的形式發(fā)布給人們,結果顯示,由于人們對生活質量內涵認識的提高和對財富淡化意識的增強,以及由于地方特色和烹調水準以及環(huán)境衛(wèi)生的制約,大多數的人們會選擇慢食,進而引發(fā)了對慢城的構想,最終結果導出慢食對慢城形成的促進作用。這種以提出問題的研究方式,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思考和熱情探討,對形象性的思考慢食和慢城的互動分析具有啟示意義。[13]Paxson(2005)從食品脂肪必然導致胖的假設出發(fā),同時在考慮了慢食運動的潛在貢獻和美國飲食倫理的基礎之上,認為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個人形象是自我控制的一種道德評判,就是說,無規(guī)律的和不注重衛(wèi)生的飲食是不顧身體美學和營養(yǎng)價值的唐突做法。由此,提出慢食概念,認為慢食是一個人遠離身體畸形的重要措施,是居民應推崇和堅持的飲食原則;認為飲食價值的重現路徑是提倡慢食,這不但是對自身美學和價值的負責,也是對道德的重視,只有培養(yǎng)了這種消費觀,才能為建立慢城形成文化底蘊的鋪墊。[14]

近年來這一研究進一步深化到生態(tài)領域,Nilsson等(2010)以慢食為啟迪點來對慢城進行研究,認為慢食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試圖抵制全球化趨勢的飲食習慣和食品生產,人們對其已經有相當大的注意力,根據相似原理,慢城作為一個市鎮(zhèn)網絡,對當地城市發(fā)展、旅游業(yè)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把慢食和慢城作為生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工具。[15]此視角是基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內在機理出發(fā),認為慢食和慢城都能夠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造優(yōu)質的生態(tài)空間,為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生態(tài)化的公共活動空間。

(二)慢城與慢旅行模式研究

慢旅行模式作為慢城的典型體驗,更多的注重滿足游客的精神和個性需求,在這一點上學者們達成共識。Lumsdon(2011)認為慢旅行作為旅行的新模式在旅行模式中日益受到重視,其中,愜意旅游的典型是慢游,是建立慢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谠碚?,他解釋了緩慢型旅游業(yè)的社會現象,并通過對慢旅行的定義解析,指出慢旅行在歐洲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重要旅游方式,游客要求在慢旅行過程中充分體驗旅游的情緒和對環(huán)境的意識;他特別強調這是心態(tài)旅行,不是集中表現的有型產品的旅行,這種旅行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并會成為可持續(xù)的旅游模式。[16]這一旅游的發(fā)展前景能夠為建立實質意義上的慢城建立旅游方面的社會基礎,并強化慢城的旅游功能。同時Dickinson(2011)通過對旅行模式的演化分析和氣候變化分析,提出慢旅行的旅行模式,并對其主要內容和特點進行審視,對慢旅行最為潛在的旅游方法從發(fā)展前景上進行了構思:一是注重旅客的軟硬思想的變化,二是對以旅行和交通條件的重要載體是否適應于慢旅行進行效果評估,來滿足各類旅客的需求和生活方式。[17]作為這種旅游方式的承載方,慢城就是最佳的旅游區(qū)域,故慢城建立勢在必行。以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的旅行模式是適應現代社會多樣化發(fā)展的最佳選擇,以物種多樣化為生態(tài)平衡的基礎類似,旅游方式的多樣化也是城市社會生態(tài)實現平衡的內在需要,慢城能夠演繹出旅行區(qū)域的生態(tài)空間和公共活動場所,所以基于慢旅行模式建立的慢城也是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研究

慢城作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誕生物,眾多學者對慢城與全球化的關系進行研究,由于觀點的差異,對慢城的主旨意義進行評析也呈現不同。Knox(2005)從城市空間角度對慢城進行闡釋,指出慢城實質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新型城市管理模式。通過與自身管理模式的結合,慢城的主要宗旨在于抵抗全球化的實施和進展,因而它不能適應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現實,它以慢節(jié)奏來克服快速化的發(fā)展空間,作為與快速形成鮮明比較的城市類型,它不能接受全球化的經濟背景,因而被視為快速城市化的反叛。[18]同時,Pink(2008)基于典型的慢城運動案例,認為慢城運動的宗旨主要在于推廣自身所提倡的關注地方可持續(xù)性和獨特性的環(huán)保方式和管理模式,并對全球化的具體形式采取替代性的原則。他以此為邏輯起點分析全球化與慢城的關系,認為慢城具有侵吞全球化理念的勢頭,慢城理念希望把自身的建立原則用于全球化發(fā)展中,最終達到建立全球化慢城的最佳目標。[19]然而Radstrom(2011)從全球化的背景,并以其自身的歐洲和澳洲經歷,從慢城的組織、歷史、哲學和政策等諸方面來分析慢城組織是通過維系地方身份感和特殊形式來顯示本地化特色的,并說明慢城在當地,特別是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地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0]這意味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仍被很多國家所接受和采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這些國家已建立擁有自身特色的慢城。

五、簡評及城市發(fā)展啟示

綜合上述文獻梳理,可知國外學者對慢城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視角,主要集中于對慢城的基本內涵及作用,慢城與慢食的互動關系,慢城與慢旅行模式關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慢城等方面展開討論,并把慢哲學理念引入到慢城的建立與發(fā)展中,對于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具有啟迪作用,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對慢城理論在經濟學方面做出系統(tǒng)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城市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起到示范效應的研究沒有開展起來,且國內對于慢城的研究還基本處于空白。筆者通過對慢城理論的初探,希望將其理念引入我國城市化發(fā)展中,特別是針對快速發(fā)展中的種種弊端,對于我國建立低碳、宜居城市發(fā)揮啟迪作用。

(一)及時消除城市病

“城市病”是對城市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所出現的諸多弊病的一種形象化比喻,通常是指城市化進程太快,城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缺乏嚴格管理或城市規(guī)劃失控情況下的種種問題,如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和密度過大、交通堵塞、住房擁擠以及房價過高、失業(yè)率上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我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進步在帶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效果的同時也使得各種城市病突顯。目前,我國大型城市中,“城市病”問題已造成高額城市發(fā)展成本和負外部性,其中,環(huán)境污染和交通擁堵成為城市普遍存在的兩大難題。這與我國長期以來的城市發(fā)展模式有關。為此,對原有發(fā)展模式進行反思,實現有效的戰(zhàn)略轉型,對慢城理論的借鑒就是一種必然,通過慢城建設,及時破解和預防各種城市病癥,使我國城市建設實現健康型演化。

(二)滿足包容性增長的需求

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應,包容性增長追求的是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化、可持續(xù)化,推崇機會平等的增長和合理分享經濟增長。中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同時來自后危機時期的國際影響,所以經濟增長要從依靠外需向內需轉化。包容性增長需要的是對城市的軟實力、城市功能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相應的提升,城市的發(fā)展不再是單一模式的實行,更多的是需要多元理念,慢城恰好能迎合包容性增長的需求,注重城市內涵的升華,為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化做出貢獻,為城鎮(zhèn)化及城市發(fā)展提供新的出路。

(三)創(chuàng)建特色小城鎮(zhèn)

截止到2011年初,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9.95%,其中,小城鎮(zhèn)發(fā)展很快。但是,特色小城鎮(zhèn)少之又少。原來的小城鎮(zhèn),一些早已超出慢城所要求的5萬人口規(guī)模的上限值,成為中型城市,失去了建立慢城的機會;另一些規(guī)模雖小,但是盲目仿造大中城市,一樣的玻璃幕墻,一樣的高樓,完全沒有特色;還有一些眼里盯著化工等賺錢產業(yè),卻又沒有處理三廢的能力,造成的污染極其嚴重,形成所謂小城市病。對此,倡導慢城理論,對于小城鎮(zhèn)建設尤為重要。我國小城鎮(zhèn)發(fā)展應注重的是:把區(qū)域特色和獨特文化與自身所具有的資源稟賦和區(qū)域特色產業(yè)結合起來,不要盲目的跟隨大中城市追求時髦。基于慢哲學的思考,小城鎮(zhèn)發(fā)展一定要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在慢中求快,予快于慢的發(fā)展進程之中。

(四)提高我國土地的利用效率

盡管我國政府三令五申,嚴格禁止城鄉(xiāng)土地的違法違規(guī)利用,可是土地濫用現象仍然存在。這與我國廣泛存在的為增長而增長的理念不無關系。為了穩(wěn)定我國耕地的十八億畝紅線,為了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借鑒慢城理論,適當降低速度而關注調整結構和發(fā)展質量,是我國當前城市發(fā)展中的重要問題。

(五)消除城市生活節(jié)奏快速化的不良影響

城市之間的競爭激烈化和城市品牌營銷的多樣化,為城市居民生活節(jié)奏的快速化可謂貢獻之巨大。然而,城市競爭力的高低和城市居民福祉并不都是正相關的。某些城市為使城市快速發(fā)展對各種資產價格攀比提升,結果是大部分城市居民陷入到被動性的為生活的奔波勞苦之中。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快速化給居民造成巨大壓力,房價上漲、菜價提高、入托難、出行難、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借助于慢城理論,穩(wěn)定城市發(fā)展速度和生活秩序,消除由于快速節(jié)奏帶來的消極影響,創(chuàng)建理想的生活模式,在我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六)培養(yǎng)可持續(xù)的健康生活理念

可持續(xù)健康生活是大數人所追求的生活理念,不僅要建立自然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還要建立人際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無論是損害自然環(huán)境還是人文環(huán)境,都應是人們所不齒的行為。慢城理論強調環(huán)境綠色和社會綠色理念,對于破壞環(huán)境和制造危機等行為,都給予強烈的抵制。從抵制快餐到抵制快城,表現的都是強調人類社會的自然本色和人文本色。人們若能深刻認識到這些理念,也許就不會發(fā)生生態(tài)破壞和金融危機,社會將會進一步走向平等和公平,具備更為自覺地可持續(xù)化的健康生活理念。

[1]Levine,R.V.The Pace of Life[J].American Scientist, 1990.

[2]Garhammer,M.Pace of life and Enjoyment of Life [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

[3]H Mayer.Slow Cities:Sustainable Places in a Fast world[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6.

[4]Parkins,Craig.SlowLiving[M].BergPress,2006.

[5]IT Dogruso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Sustainable Planning:Slow Urbanism[J].Archnet IJAR,2007.

[6]J Zeestraten.Strolling to the Beat of Another Drum: Living the‘SlowLife’[D].Degree of M.Appl.Sc,2008.

[7]G Duranton.Urban evolutions:The Fast,the Slow, and the Stil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8]Raymond F.Currie,Charlene Thacker.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by Residents of Slow and Fast Growth Cities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6.

[9]Davis,J.Urban Vitality through the Cittaslow Charter Movement[J].Unpublished Conference paper,2005.

[10]M Miele.Cittáslow:Producing Slowness against the Fast Life[J].Space and Polity,2008.

[11]P Jones,P Shears.Etc.Return to Traditional Values?A Case Study of Slow Food [J].British Food Journal,2003.

[12]A Leitch.Slow Food and the Politics of Pork Fat:I-talian Food and European Identity[J].Ethnos,2003.

[13]B Pietrykowski.You are What You Eat: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low Food Movement[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04.

[14]H Paxson.Slow Food in a Fat Society:Satisfying Ethical Appetites[J].The Journal of Food and Culture, 2005.

[15]JHNilsson.Etc.‘Cittáslow’Eco-gastronomicHeritage as a Tool for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0.

[16]LM Lumsdon.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low Travel: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

[17]JE Dickinson.Etc.Slow Travel:Issues for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

[18]Pual L.Knox.Creating Ordinary Places:Slow Cities in a Fast World[J].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05.

[19]Sarah Pink.Sense and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the Slow City Movement[J].Local Environment,2008.

[20]S Radstrom.A Place Sustaining Framework for Local UrbanIdentity:anIntroductionandHistoryofCittaslow [J].Italian Journal of Planning Practice,2011.

(責任編輯 吳曉妹)

F299.12

A

1001-862X(2012)02-0037-006

國家社科基金(07BJY055)

張明斗(1983-),男,山東濟寧人,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城市經濟;楊霞(1979-),女,四川仁壽人,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區(qū)域與城市經濟。

猜你喜歡
全球化旅行理念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全球化陷阱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yī)改
中醫(yī)理念的現代闡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镇远县| 五台县| 遂平县| 肇庆市| 镇平县| 宁阳县| 嘉义市| 东源县| 凤台县| 梅州市| 青海省| 南康市| 巨野县| 扶沟县| 大邑县| 白玉县| 和静县| 达拉特旗| 逊克县| 郓城县| 龙游县| 安丘市| 蓬安县| 东港市| 萨迦县| 西峡县| 洪洞县| 鹤庆县| 马山县| 三台县| 通河县| 广安市| 通化市| 张家界市| 安丘市| 大关县| 磐石市| 龙南县| 沂源县| 泗水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