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勤娟
[內容摘要]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質量意識是影響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及某些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多數(shù)歷史教師的教學質量意識還很薄弱,這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很多問題。因此,必須從五個方面增強對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質量意識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教師;教學質量意識
近年來,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在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歷史教材的單一性、教學目標的固定化、學生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的確立、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等,這些問題束縛著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該從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質量意識入手,推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一、弘揚愛崗敬業(yè)精神
教師一旦樹立起教育教學質量意識,就會明白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以強烈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和一顆愛學生的心,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出色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皼]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對事業(yè)、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崇高職業(yè)道德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如果缺乏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在教學中就不會有激情,在課堂上就不會有師生間心靈上的溝通和感情上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因此,愛崗敬業(yè)是教師教學質量意識的根本保證。
二、轉變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資源觀
要突破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和學習材料唯一來源的模式,使史料來源于社會。歷史教師必須明確教材只是歷史教學和學習材料的一種載體,要打破在教學和學習中對教材的依賴性,明確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給學生獲取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把教材當作史料的一種載體來看待,并充分利用考古成就、史料文獻和遺物遺跡等作為史料來源。同時,教會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圖書、影視和報刊等手段獲取和占有原始資料。這樣,學生獲取的原始資料不僅豐富多彩,而且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區(qū)分史料的真實性,要充分占有真實材料而不能被歷史假象所迷惑。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把歷史教學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具體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方式進行歷史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xiàn)、發(fā)展能力的機會。要打破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現(xiàn)代人的社會交往方式為主,建立一種教師學生互動、互教互學的平等學習合作新模式。雙方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礎上,互相討論,敢于大膽肯定和否定。同時,互相吸收對方先進的方面。新課程理念中有一句話:教師要做學生的伴游,而不僅僅是導游。所謂“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在學習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所謂“導游”,就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為學生排疑解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核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著想。
四、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歷程和規(guī)律,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歷史學科中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適應社會、適應生活,又要具備終身學習這一終極教育目標。
五、提高歷史教師的自身素質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的學科知識。同其它學科的教師相比,歷史教師本身的素質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更為明顯。歷史教師平時的教學不能只滿足于閱讀幾本“教參”或者大學通史教材,歷史專業(yè)學識不能只停留在所謂“半專業(yè)”或“準專業(yè)”的水平。史學論文研讀可以使教師獲得許多“教參”中缺少或者語焉不詳?shù)膶W術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歷史問題的側面;還可以體會史學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詮釋史料以及進行論證與說明的,從而使歷史教師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訓練。此外,中學歷史教師應廣泛地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地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才能在歷史教學中“左右逢源”,豐富、加深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開放、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六、樹立“有效”的意識
有效,乃至高效,是課堂教學永恒的目標追求和最終歸宿。國內對有效教學的重視開始于新課程改革推進以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里·D·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提出了有效教學的五個標準,即“清晰授課、任務導向、多樣化教學、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的成功率” 。這五個標準比較符合我國基礎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且每一項都有非常細致的要求。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須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雙基教學課堂效率取決于設計的準確度。每一課,要具體到教師應該完成哪些知識技能的引授,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學生應該得到哪些基本訓練,實現(xiàn)哪些基本目標等等。正是有明確任務和目標以及必須實現(xiàn)這些任務和目標的驅動,教師方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使得各種活動都呈有序狀態(tài),課堂時間得到有效利用。整堂課有高度計劃性,何時講,何時練,何時演示,何時板書,板書寫在何處,都須安排非常妥當,有效利用每一分鐘。
總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不僅讓學生有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還要讓學生有繼續(xù)發(fā)展的潛力,從而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充滿信心地面對未來。
(責任編輯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