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臺灣大選,受到海峽兩岸、港澳地區(qū)以及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甚至港澳地區(qū)還有選舉觀察團赴臺觀選。選后,許多人尤其是大陸部分民眾高度肯定臺灣民主選舉以及蔡英文敗選感言的民主風范,有人還將臺灣視為華人社會的民主政治典范,極盡稱頌與羨慕,甚至有人稱會對大陸社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不可否認,臺灣已從威權(quán)政治時代,邁入了民主政治時代,民主選舉成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但臺灣的民主遠遠不像我們看到的那么簡單。臺灣的民主被統(tǒng)獨與藍綠意識形態(tài)所主導,臺灣與真正的民主還差很遠,只有民主選舉的表象,而沒有民主精神的內(nèi)涵。
在臺灣,民粹高于民主,藍綠超越是非,這不是民主政治應有的現(xiàn)象。在選舉過程中,處處充滿著民粹語言與民粹操作,攻擊多于政見,偏見多于公正,激情高于理性,候選人的政策主張與政見淹沒在激烈的藍綠對抗之中。表面上是選民自由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投票選出自己信任的領導人,但實際上則是“藍選藍,綠選綠”,而非真正的選能選才,這非真正的民主選舉。臺灣選民分為泛藍選民、泛綠選民與中間選民三大部分,而藍綠選民占了80%。藍綠選民并不是依據(jù)候選人的能力、形象、清廉、政策主張決定自己的選擇,投出神圣的一票,而是依候選人是藍的還是綠的來決定??梢姡_灣的民主選舉是建立在藍綠分野基礎之上的,只有少數(shù)中間選民與理性選民才會依真正的民主原則與精神投票,不受藍綠左右。
民主選舉是建立在法治社會與民主制度基礎之上的,但在臺灣因存在統(tǒng)獨與藍綠意識形態(tài)問題,政治人物包括臺灣領導人參選者,其政治主張與言論常常違憲違法,卻不受法律制約或制裁,還有資格參選,這在真正的民主政治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但在臺灣卻大行其道,見怪不怪。最簡單的例證就是,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中華民國總統(tǒng)”,但她卻不承認“中華民國”,不尊重“中華民國”,認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為了爭取中間選民,蔡英文又提出“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主張,還強調(diào)臺灣可以包容“中華民國”。依“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言論顯然是違憲違法的,但未受到任何法律追究,選情也不受影響,反而還受到許多人的肯定,認為蔡英文終于承認“中華民國”了,是KYbD79rMuEpBrwBACqeZStSGlV6SAjhgxLxmrRoHvyg=一種進步。這種民主政治與選舉下的怪現(xiàn)象,也許只有在臺灣這種病態(tài)社會與民主環(huán)境下才能存在。我們會崇拜這樣的民主與民主選舉嗎?這是對民主的真正傷害。
民主的重要精神是包容,允許不同的意見存在。表面上,臺灣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可以發(fā)表不同的意見與主張,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臺灣有講“臺獨”的自由與權(quán)利,而主張兩岸統(tǒng)一或“一國兩制”者常常受到打壓或攻擊。就是馬英九當局積極改善兩岸關系與促進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策,也被綠營視為“親中賣臺”,進行無情的批判。在選舉中,綠營媒體的政論節(jié)目沒有任何客觀與公正的基本立場,完全是對馬英九與大陸不分青紅皂白的無情批判與攻擊。選后,民進黨中生代代表政治人物梁文杰公然發(fā)表抵制HTC(宏達電子品牌)的言論,原因是認為HTC的老板王雪紅在選舉前發(fā)表支持“九二共識”言論,導致蔡英文敗選。在民主社會,不論是大老板,還是老百姓,均有權(quán)表達自己的主張,有權(quán)決定支持自己所屬的候選人,但梁文杰等許多綠營政治人物卻違背基本的民主精神,干涉言論自由與他人的合法權(quán)利。這是我們所期待的民主嗎?顯然不是。
民主不是壞東西,是個好東西,但不成熟的民主或被意識形態(tài)主導、被政治扭曲的民主,被民粹包裹的民主,則不是健康的民主,也不是人民真正期待的民主,這樣的民主反而會讓整個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臺灣的藍綠惡斗與對立是伴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而來的,臺灣經(jīng)濟從繁榮走向衰落也是與臺灣民主化同時發(fā)生的。我們要真正了解與認識臺灣的民主,不能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在給予肯定與贊美的同時,要看到民主被扭曲的真相,要看到民主選舉背后對民主精神的傷害與背離。臺灣的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重要的不是民主選舉制度表現(xiàn)形式的完善,而是要超越藍綠意識形態(tài)與民粹,要彰顯民主的基本原則、精神與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