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要焚毀薩德嗎》,(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周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1月
波伏瓦是法國20世紀重要文學家和思想家。她在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等人創(chuàng)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
作者從特權階級對自己處境的認識講起,以舊時的貴族階級為例:貴族們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卻不去考慮這權利的合理性。薩德出身貴族,卻勇于承擔起自己的特立獨行,違背貴族遵循的道德標準,用最極端的方式,要求將自身的愉悅作為絕對法則。雖然他最后失敗了,可是他張揚的行為揭示了特權階級身上的利己主義只可能是一廂情愿,無法在所有人眼中賦予自己合理性。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日)斯波義信著,方健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斯波義信是著名漢學家,也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宋史專家之一。作者在本書中以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對宋代經濟從崛起到繁榮的根源與走勢,提出諸多創(chuàng)新見解。
宋代在經濟及制度上是古代與近世中國的一個歷史轉折期,經濟迅速成長,市場空前繁榮。作者在本書中指出,在北宋后期,由于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興建,經濟臻于鼎盛。同時,人口由長江三角洲北、西、南高地、丘陵地向低濕地、核心地帶移居,促進了核心地帶的開發(fā),這使江南稻米的平均畝產量顯著提高。北宋中期,商人長距離販運代替了軍事后勤運輸,加以城市化興起,商業(yè)發(fā)展迅速。國都南遷杭州后,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人口集中,商業(yè)鼎盛。
知識與情趣
《德國史:1918-2008》,(英)瑪麗·弗爾布魯克著,卿文輝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瑪麗·弗爾布魯克,倫敦大學學院德國史教授,曾任《德國史》雜志的第一屆編委會成員、英國德國史學會主席。在德國歷史和比較歐洲歷史研究領域著述頗豐。
《德國史:1918-2008》追溯了德國自1918年以來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動蕩,包括魏瑪共和國的自我毀滅、納粹統治時期駭人聽聞的種族大屠殺和軍事侵略、冷戰(zhàn)時期以民族分裂為代價的別具一格的政治試驗,以及民主德國的崩潰和兩個德國于1990年在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聯邦德國主導下的統一。本書還評述了冷戰(zhàn)結束后的德國歷史,認為直到今天德國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一個分裂的民族,并探討了這種無形分裂的原因。
《導師、繆斯和惡魔》,(美)伊麗莎白·本尼迪克特編,李美華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2月
本書編者本尼迪克特上世紀70年代在巴納德學院求學時,曾受教于女作家伊麗莎白·哈德威克,且深受其影響。當哈德威克去世后,本尼迪克特想到編寫一本作家們寫他們導師的書,也就是對他們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有過影響的人的書。她發(fā)起征稿,最終編成本書。
編者成功邀請到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邁克爾·坎寧安、朱莉婭·格拉斯、簡·斯邁利、瑪麗·戈登、丹尼斯·約翰遜等30位當代美國文壇名家(其中包含多位普利策獎及國家圖書獎得主),書寫引領自己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的人和事。
《臺灣民主轉型的經驗與啟示》,朱云漢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
朱云漢,臺灣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學。
本書對臺灣民主轉型過程的經驗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客觀總結與分析,對此過程中的教訓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學者們在研討過程中也有交鋒,對于深入認識民主的本質具有啟發(fā)作用。全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涉及臺灣的民主轉型與經濟發(fā)展、民主轉型與政商關系重組、政治民主化與“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民主轉型與憲政選擇以及民主轉型與政黨競爭、國民黨與臺灣民主轉型等議題。第二編是臺灣學者與大陸學者的對話,包括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應孰先孰后、臺灣民主化的路徑依賴、民主化中網絡的作用、憲政轉型與民主法治的關系、臺灣的選舉以及政黨在憲政轉軌中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