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采訪中,各類采訪技巧被廣泛運用,對于做好新聞來說,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為新聞事業(yè)長足發(fā)展的靈魂,在追求真相的同時,對人的尊重和對規(guī)則的遵守,是技巧運用的基礎。本文通過引薦傳統(tǒng)法家思想關于“法”和“術”的觀點,從采訪實際出發(fā),結合時下熱點新聞,闡述了在新聞采訪中“法”和“術”的辯證關系,論證了采訪技巧要建立在道德、法律和新聞中的人文思想的基礎上即“法”的理念,才能有利于社會進步,凝聚民族精神,從而得出擔負社會職責與堅守新聞道德,合理運用“術”并盡可能避免“術”誤入歧途而帶來不良后果,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恪守之法的結論。
【關鍵詞】新聞采訪 采訪方法 職業(yè)道德
新聞采訪,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無法回避,同一個選題,不同的人去采訪,風格也迥然不同,這是由采訪水平、方法和技巧造成的差異。然而,技巧可以學習,方法可以總結,水平也可以逐步提升,這些都不足以讓從事和熱愛新聞的人游弋更遠,原因何在?這里頭有“法”“術”。
筆者看來,“法”和“術”是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的精髓結晶,亦可用于現(xiàn)代新聞采訪。先來了解一下何為“法”、何為“術”:“法”是一種規(guī)范,具有公正、權威和穩(wěn)定性,“術”是達到目的的技巧;簡言之,“法”是世界觀,“術”是方法論。筆者眼中的“法”,含有新聞道德的部分,卻遠比新聞道德更豐富、更厚重,法是一種大道,不行大道,難行千里?!靶g”是從事新聞行業(yè)后,不斷使用和更新的技巧,“法”是“術”的根本,“術”是實現(xiàn)“法”,達到大道的途徑,兩者關系緊密。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年輕人占的比例較大,他們闖勁足、束縛少,往往能“一球成名”,卻難以更進一步,形成個人風格,難以拓寬今后的新聞之路,這就是筆者在這里談“法術”的目的。
在新聞行業(yè)中,“法”和“術”是一種辯證關系的存在,重要性不分先后。到了一定階段之后,若無“法”的支撐,“術”獨木難撐;同樣,“術”之不精,“法”將無處落腳扎根。具體來說,“術”是積累漸進的過程,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要靈活采取適宜的采訪技巧,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并非所有人在起初都能信手拈來。下面三點采訪技巧,是筆者在自己的新聞從業(yè)經(jīng)歷中,總結出的“雕蟲小技”。
一、采訪前要有一股堅韌勁
面對的采訪對象如果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如學者、政府官員等,他們事務繁忙,可能不會給你采訪機會,而他們的觀點又是你的報道中很重要的部分,缺之不可,你就要誠懇些,讓采訪對象決定何時何地接受采訪。嘗試著說“只占用您5分鐘”“您的觀點對我的報道很重要”等等類似的話,如果一次不行,你就嘗試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直接把采訪提綱列好交給對方,只要獲得對方同意,你的采訪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你就要精心準備,搜集并吃透與采訪有關的材料,從一些表象深入事件的本質,爭取與采訪對象取得某種程度上的共鳴。筆者身邊不乏這樣成功的例子,本來對方只答應幾分鐘的采訪,卻在半個小時后還相談甚歡。另外,偶爾殺一次“回馬槍”,也可令人獲得意外的收獲。2007年,筆者采訪農民工出國打工受騙事件,某市的工商局負責人先是接受采訪,但欲言又止,最后將筆者推到其他單位。這種遭遇很常見,賴著不走只會令雙方尷尬,而就此放棄又無法完成采訪。筆者離開后先從外圍入手,掌握了較為充足的間接材料,又回到工商局找這位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說:來了幾撥記者都被“請”走了,就你又回來,我就把我知道的告訴你吧。堅守執(zhí)業(yè)精神,是可以打動人的,只要你有堅守這股韌勁,就沒有敲不開的門。
二、采訪時要會“說話”
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是生活帶給我們的經(jīng)驗,采訪時也是這樣。采訪新農合,你對著農民講國家政策,會讓對方不理解而產(chǎn)生反感心理,不如從農民得到的實惠談起;面對專業(yè)人員,要學會當學生,不懂裝懂班門弄斧只會而貽笑大方;面對性格內向的人,不妨從興趣愛好談起,盡快縮短心理距離;面對遭受不幸的人,不要一味地同情憐憫,有時候鼓勵甚至激將,能使人覺得更加親切,交談起來也會交心??傊诠P頭子之外,嘴皮子的功夫要扎實,沒有不會答的,只有不會問的。
三、采訪中要注意把握節(jié)奏
時間很寶貴,面對很能侃的受訪者,你要始終貫徹自己的采訪目的,恰到好處地把對方神游的思維拉回來。多聽少說,掌握采訪節(jié)奏,說話簡明扼要,不要用長句、倒裝句、否定句,更不要自己造詞,使人云里霧里。此外,聊天式的采訪,遠比“我問你答”更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為一名新聞從業(yè)人員,隨著不斷積累的經(jīng)驗,在“術”上也會不斷取得突破,而到了一定階段之后,對“法”的覺悟與領悟,將決定今后新聞道路的寬度與廣度。換句話說,對“法”的重視和自覺維護程度,將決定你是停留在“新聞機器”層面,還是做一個肩負社會責任,充滿人情味的“新聞人”的本質區(qū)別。筆者嘗試以下面的事例,闡述“法”的蘊意和對“法”的理解。
前段時間,各類媒體熱炒合肥少女遭硫酸毀容事件,拋卻該事件自身的是非,單就新聞采訪來說,讓人看到各類采訪“技巧”盛行:堵(醫(yī)院)門的、上網(wǎng)扒照片的,打當事雙方電話的、根據(jù)網(wǎng)上內容編故事的等等;少數(shù)媒體還利用該事件炒自己,什么“首家報道”“獨家報道”等等;更甚者,極少數(shù)媒體超越了自身功能,進行了“媒體判決”。這件事對兩家人來說,都疼入心扉,可嘆的是,兩位未成年人肉體和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尚未彌補,媒體的盛宴卻早已開席。剛入行時,前輩就告訴我們,報道中出現(xiàn)未成年人,要用化名。說實在話,“未成年人用化名”是新聞人要遵守的最起碼的標準,這條標準并不高,而我們看見的,卻是男女生雙方的真實姓名滿天飛,甚至學校和父母單位都被媒體“挖”得準確無誤。這還不夠,受害一方的家庭遭到記者們無窮無盡的騷擾,“只有到了夜晚,記者們都走了,XX母女才能有片刻的安寧?!边@是某刊報道的原話,以至于后來終于有一家媒體實在忍不住,向同行們呼吁:大家讓女孩安靜地治療吧!
曾在國際上聲望頗高的新聞傳媒巨頭默多克,善用新聞的“非常之術”,在西方一度打造起一個輝煌的新聞傳媒帝國。他旗下的新聞記者,運用臥底、釣魚、竊聽,掏錢買內幕、策劃事件等手段,挖出了很多猛料,確實在一段時間內奪取了讀者的眼球,提高了報紙的市場份額。默多克對“術”的運用可謂前無古人,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諸多不擇手段的方式畢竟不是正道,喪失了新聞道德底線的傳媒巨頭,最終敗于竊聽門事件。當讀者了解了默多克的不法之術時,連最忠實的讀者都棄之而去。一位讀者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網(wǎng)站憤怒地寫到:“我是該報四十多年的忠實讀者,現(xiàn)在我要取消訂閱,不想再看到這樣不知羞恥的媒體老板和管家?!北鶅鋈叻且蝗罩O(jiān)聽門事件的爆發(fā),正是由于默多克長期弄“術”,并踐踏新聞人應當秉持并視之為鐵則的“法”?!胺ā笔呛挝??是新聞道德,人心向背,是人世間的法律,亦是頭頂三尺的神明……
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是眾所周知的新聞理念,但在現(xiàn)實采訪中,記者面對他人的不幸時,經(jīng)常面對一種艱難的道德抉擇:是否該把所有的真相都公諸于眾?在披露這些赤裸裸的真相,將會對某些個體造成嚴重傷害時,這些所謂的真相,真的對新聞的真實性有決定性的影響嗎?在這些特殊的時刻,媒體是在讓大眾獲得知情權、行使監(jiān)督權,還是在滿足窺私欲而娛樂大眾,亦或是娛樂自己?此中關鍵,為一己之私而行“術”,還是承擔社會責任、引導人性良知而用“術”。同樣的“術”,前者是年度“十大假新聞”的溫床,后者因為有了“法”的支撐,而如居里夫人所說“擺脫世俗的干擾和盛名的拖累”,成為開啟民智、激發(fā)民族精神、引領先進文化的基石。
回到“術”的本質來說,“術”本身是中性的。荀子在提出“術”時,非常強調“術”使用的正當性,而非帶有貶義的權術、陰術;韓非子的“術”,是為“法”而生,行“法”之法,即“術”不獨存,唯“法”附焉。將荀子與韓非子對“術”的理念與現(xiàn)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起來,可以看出,擔負社會職責與堅守新聞道德,合理運用“術”并盡可能避免“術”誤入歧途而帶來不良后果,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恪守之法。
?。ㄗ髡邌挝唬喊不杖請笊纾?br/>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