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中微子
對于自己正在研究的“中微子振蕩”,曹俊的理解很簡單,就好像一群馬跑著跑著,一部分變成了牛,一部分變成了羊,而他的研究,則是“看看反應堆中出來的‘馬’中微子,跑完一段路后還剩下多少個……”
作為基本粒子中的一個,中微子最大的特征就是變幻莫測,難以測量。在這個粒子還只是個猜測的時候,它的預言者、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曾認為自己的想法很荒謬——一個很小、不帶電、幾乎測不到的粒子,這聽上去像皇帝的新裝。泡利以一箱香檳酒為賭注,認為沒人能觀測到自己預言的那個粒子。不料26年后,他損失了一箱香檳。
利用氯化鎘溶液,美國人首先捕捉到了中微子——在那玩意兒中,中微子會被捕獲,然后通過液體閃光體發(fā)出光信號。被證實存在后,中微子的另一個麻煩出現(xiàn)了,它們會莫名其妙地消失。無論如何去捕獲,能被抓住的太陽中微子都只有理論預言的1/3,當時的人們還知道中微子應該有3種,于是就有人想到,跑掉的那2/3是不是變成了其他種類的中微子,導致探測器觀測不到。
到1998年,利用日本神岡町一個裝了5萬噸水的大水罐,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中微子變身的秘密,這種變身被稱為“振蕩”,3種中微子互相變化的振蕩角度分別被寫作:θ12、θ23和θ13。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jīng)通過大氣中微子和太陽中微子實驗測量到了θ12和θ23。而且,2002年,因對“宇宙中微子”的測量,超級神岡實驗的小柴昌俊和發(fā)現(xiàn)太陽中微子丟失的戴維斯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此,中微子振蕩的框架幾乎只需一個θ13就完美了。
2012年3月8日,曹俊所在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公布了sin22θ13的數(shù)值——0.092,誤差0.017——這是中國本土首次測到的基本物理學參數(shù)。消息傳到美國的當天,李政道發(fā)來賀電:“這是物理學一個有基礎重要性的成就。”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杰弗遜國家實驗室的一位高能物理學家也評論道:這是首次來自中國的對物理科學的實質(zhì)性貢獻。
4月27日,論文《大亞灣發(fā)現(xiàn)電子反中微子消失》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正式發(fā)表,作者是中科院高能所的研究員曹俊。
“唯象”物理
從玉泉路上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向里走,經(jīng)過一個被戲稱為“科學技術頂個球”的雕像,就是高能物理研究所了,曹俊的主要工作場所就在這里。作為一個高能實驗物理學家,曹俊的辦公室里空蕩蕩的,沒有書,桌上放了臺手提電腦。我問他,是不是今天的粒子物理學家還像愛因斯坦的時代一樣,只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夠了?“不是,現(xiàn)在主要靠它?!彼噶酥鸽娔X。
他很耐心地向我們解釋了一陣子振蕩角度,“那不是個真實的角度,是一種參數(shù)化的表達方式,是個概率,中微子的變化概率隨飛行距離呈余弦振蕩,最多有sin22θ13的幾率變成其他中微子……”不過,很抱歉的是,我和攝影師還是無法像物理學家一樣,把概率看成像紙面上的三角形一樣的真實具體的存在,于是,討論很快進入了下一個問題。
“為什么要學物理?”
“小時候就對物理的、化學的、天文的東西很感興趣,那時候看很多這方面的書,都很喜歡,惟一不感興趣的是一本講人類起源的書?!?br/> 在自然科學里,物理常被稱作皇帝,數(shù)學被認為是皇后,一帝一后究竟誰更重要,爭論不休且無結論,不過,總的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數(shù)學是邏輯的,物理是實驗的。年輕時,曹俊曾立志做一個像霍金一樣純正的理論物理學家,能夠用純粹的數(shù)學作為研究工具,站在數(shù)學和物理的塔尖上,卻因為研究生面試失利,到了高能所,后來又誤打誤撞進了實驗物理的圈子。后來卻證明這是好事情:“我的思維方式其實更適合做實驗,不喜歡復雜公式,喜歡一閉上眼,物理過程能像電影一樣在腦子里上演一遍?!?br/> 作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曹俊沒有時間看美劇《生活大爆炸》,他的大部分工作是解決有關實驗的一些瑣碎事情。他曾經(jīng)花了兩年多時間與機械、材料,甚至化學打交道,完成了中微子探測器的設計。至于理論,他說,偶爾他們也對實驗結果進行一些“唯象”的分析——“唯象”,“意思是基于實驗的”,不像那些更有野心的理論物理學家,能夠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一整個宇宙,“我們只做基于實驗結果的模型假設?!?br/> 我問這位物理學家:你是否覺得目前的物理學框架已經(jīng)基本完成,基礎物理學家已經(jīng)無事可做了?“沒有呀,”他說,“現(xiàn)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上帝粒子’黑格斯,比如中微子——從歷史上看,小烏云也許會導致新的物理學革命。”
終于見到你們了,真好!
從高能所博士畢業(yè)后,曹俊先去法國,又去了美國的費米實驗室。2004年,應高能物理所的王貽芳(現(xiàn)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之邀回國,在大亞灣核電站旁邊的一座花崗巖的小山上,籌備一個尋找θ13的實驗。
那幾乎是地球上最適合測量θ13的地方——大亞灣核電站的功率是世界第二,釋放的中微子足夠多,而花崗巖的山體則可以阻隔宇宙射線的干擾。據(jù)說,在大亞灣實驗基地的控制室,一塊白色演示板上勾勒著一個卡通形象:“θ13”揮著手,出現(xiàn)在研究者面前,說:“終于見到你們了,真好!”
2011年8月15日,大亞灣實驗第一個實驗廳開始獲取數(shù)據(jù)。今年3月,它公布了θ13的精確角度,這是人類第一次測到它。用了半年就獲得重大成果,曹俊認為,“我們是幸運的,過程其實不順利?!?br/> 2004年籌備之初,王貽芳就開始利用一切機會為大亞灣項目爭取資金,最終,除了國內(nèi)1.57億人民幣,大亞灣項目還拿到了美國能源部的3400萬美元,成為美國能源部在國外投資的第二大基礎科學項目。不包括前期的勘測設計,從2007年到2011年,大亞灣基地建了4年,在距大亞灣核電站360米的地下百米深處挖了3公里的隧道,建起了3個裝有超過2000噸純水的實驗廳——“主要困難是在核電站附近的花崗巖中挖地道,爆破時,需要極高的安全標準”。不過,“利用施工的時間,完成了大部分的探測器制作,陸續(xù)運到現(xiàn)場組裝。這樣土建完成不久,我們就開始取數(shù)了?!?br/> 這樣一個實驗的成功秘訣是精密策劃的嗎?
“建設上需要精密策劃,但好的物理成果都是無法規(guī)劃的。日本超級神岡第一次測到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實驗,原本是想測質(zhì)子衰變,沒測到,反倒意外地測到了中微子振蕩?!?br/> 中微子的新物理
發(fā)現(xiàn)中微子第三種振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