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峰會于2012年6月29日在布魯塞爾落下帷幕。雖然會前并不被看好,但本次峰會卻最終取得了出人意料的三大成果: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將可直接向銀行注資,穩(wěn)定機制可通過購買重債國國債來壓低其融資成本,推出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短期內金融市場吃下“定心丸”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29日發(fā)表的聲明所指出,當天出臺的舉措有助于“打破銀行業(yè)危機和主權信用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
希臘2012年6月17日大選中,支持歐元區(qū)援助計劃和承諾將繼續(xù)緊縮政策的中間右翼新民主黨獲勝,使希臘短期內退出歐元區(qū)的風險降低。此前,由于市場對希臘退出歐元區(qū)的憂慮,擔心歐元存款被換成廉價的希臘新貨幣,希臘銀行擠兌現(xiàn)象愈演愈烈,每天約有5億歐元資金流出銀行系統(tǒng)。實際上,自2009年以來,希臘銀行業(yè)流失了約720億歐元存款,憑借歐洲央行的融資便利通道才免于破產。歐洲穩(wěn)定機制可繞過政府直接向銀行注資,減輕了投資者對銀行破產的擔憂,而穩(wěn)定機制可購買重債國國債,也可穩(wěn)定銀行持有債券的價格,避免了因主權債務危機引發(fā)銀行危機,而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提振了市場信心,有利于銀行業(yè)和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29日當天,歐洲股市大漲近5%。
中期內收縮風險依然存在
歐元區(qū)貨幣統(tǒng)一、財政獨立(赤字上限已被嚴重突破)、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及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等深層次矛盾,在短期仍無法被有效解決。歐元作為法定貨幣,缺乏統(tǒng)一的政府財政作為后盾是其先天性缺陷,這也是歐元在誕生之初備受經濟學家質疑的原因。南歐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源,在于其與德法等國勞動生產率差距日益拉大,而統(tǒng)一的歐元使其無法通過匯率下降提升國際競爭力,因而導致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愛爾蘭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經濟陷入衰退,財政收入銳減。同時,“民粹主義”導致的財政支出剛性使赤字日益膨脹,最終導致了債務危機。 由于歐盟峰會的三大措施在基本上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提升南歐諸國的國際競爭力,也無力改善它們的財政狀況,而一味的財政緊縮會導致這些國家經濟進一步惡化,最終的違約將不可避免。歐元區(qū)的收緊也只是時間問題,這主要是因為:
希臘主權債務違約不可避免。圖1和圖2顯示,希臘自1990年來對外貿易一直處于逆差,巨額貿易赤字對國內產業(yè)形成了不小的沖擊,并依賴資本流入實現(xiàn)平衡。目前,希臘國債收益率約為14%,僅國債利息支出就超過GDP的20%,全部“吞食”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除非通過成本更低的歐洲統(tǒng)一債券置換希臘債券,再度違約將不可避免。但發(fā)行歐洲統(tǒng)一債券意味著德法等財政狀況良好的國家,為南歐國家債務提供擔保,并分擔其部分債務——這是它們無法接受的。
意大利危機或將直接導致歐元崩潰。意大利是歐洲僅次于德法的第三大經濟體,其2011年GDP約為1.43萬億歐元(約合1.78萬億美元),是“歐豬五國”中的“巨無霸”,其債務總量高達1.9萬億歐元,其債務風險狀況決定著歐元的命運。
從國際貿易狀況來看,意大利并不像希臘、西班牙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其在少數(shù)月份也有貿易順差。但近十年來,意大利積累的貿易逆差超過1000億歐元,約為GDP的7%,如圖3所示。受貿易逆差及超過10%的失業(yè)率等不利因素影響,意大利近十年來GDP最高增長率僅為2.4%,2012年一季度進一步下跌1.1%,連續(xù)兩季度負增長,未來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但意大利政府長期負債累累,債務占GDP比重一直超過100%,近期更是上升到120%,如圖4所示。如果以目前意大利10年期國債6%左右的利率計算,意大利每年的利息支出將超過1000億歐元。意大利政府長期推行赤字型財政政策,自1995年以來,累計赤字高達8000億歐元。由于意大利沒有貨幣發(fā)行權,不能通過印鈔償還債務,只能通過借新還舊使債務不斷上升,因此,意大利退出歐元區(qū)的可能性與希臘相當,但其殺傷力比希臘大得多。
西班牙房地產泡沫將引發(fā)銀行業(yè)危機。盡管西班牙被列入“歐豬五國”,但圖5和圖6顯示,盡管西班牙20年來一直處于貿易逆差,但其債務占GDP比例并不高,2011年最高時為68%,遠低于希臘的150%,比美國100%的水平也低得多。就負債率來說,西班牙不應成為歐債危機的焦點,但西班牙危機來自房地產泡沫的破裂。
西班牙1995年到2008年房價上漲190%,年均上漲15%,而同期美國房價的年均增長率卻只有4%至6%。從2000年到2007年,西班牙年均建房60萬套,高于德國、法國、英國及意大利年均建房的總數(shù),導致住房總量過剩。另外,建筑業(yè)占經濟比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6%,而歐洲其他國家該比率最高也不超過9%。與此同時,從2000年到2007年,西班牙全部工作崗位的20%是由建筑業(yè)創(chuàng)造的,使得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的失業(yè)率飆升至21%。房價下跌和失業(yè)率上升進一步造成銀行房貸違約率飆升,2012年一季度逾期超過3個月的銀行貸款占比為8.37%,不良貸款高達1479億歐元,同比增加90%,由此引發(fā)了銀行業(yè)危機。為防止西班牙銀行業(yè)危機的蔓延,歐盟峰會決定由ESM直接向需要救助的銀行注資,但能否真正產生效果,還取決于ESM注資的力度和效率。
葡萄牙的違約風險僅次于希臘。葡萄牙是現(xiàn)代化的工農業(yè)國家,工業(yè)基礎較薄弱,旅游服務業(yè)是葡萄牙收入重要來源和彌補外部赤字的重要手段,在歐元區(qū)競爭力處于相對弱勢。自1999年以來,葡萄牙對外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tài),13年來累計逆差高達2400億歐元,約是本國GDP的1.4倍。長期巨額貿易逆差使葡萄牙經濟增長停滯不前,2001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率最高僅為2.4%,債務占GDP的比例由58%升至目前的108%。市場預期葡萄牙經濟將下滑3%,而目前葡萄牙債券市場收益率高達10%,僅債券利息一項將占到GDP比重的10%以上,約耗費掉財政收入的50%。在失業(yè)率高達20%的背景下,政府財政支出可回旋空間相當有限,因此,債務總額將繼續(xù)上升。據(jù)推算,要實現(xiàn)葡萄牙財政收支平衡,其人均收入需降至德國的35%,這將是該國民眾難以容忍的。在希臘無法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收支平衡的情況下,違約將不可避免——盡管全世界都不希望這一天到來。
歐元前景不容樂觀
曾經備受推崇的區(qū)域統(tǒng)一貨幣——歐元——正面臨著生死考驗,由于歐元區(qū)勞動力這一關鍵的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真正的統(tǒng)一大市場并未形成,造成相對落后的南歐國家與北歐國家的競爭差距日益拉大,最終導致南歐國家經濟增速下滑和財政狀況持續(xù)惡化。除非歐元區(qū)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財政政策,共同分擔各國債務,否則,意大利和希臘等國退出將不可避免,所有的救助最終不僅徒勞無益,而且將為市場累積更大的風險。
?。ㄗ髡邌挝唬褐袊裆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