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熙熙攘攘的鄭州火車站出來,向西走大約一里地,就能看到一片頗為老舊的房子,這里是鄭州鐵路局的一處家屬生活區(qū),抗日名將楊靖宇烈士的后人就住在這里。
在小區(qū)門口,記者見到楊靖宇的孫女馬繼先,她笑著同記者打招呼說:“這里還算好找吧,老人家聽說有記者要來,一大早就收拾停當,正在家里等著呢?!?br/> 馬繼先口中的“老人家”就是楊靖宇烈士的兒媳婦,88歲高齡的方繡云老人。
為革命兩度改名 說起楊靖宇,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然而說起馬尚德、張貫一,卻知之者甚少,其實他們是同一個人。
楊靖宇是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xiāng)李灣村人,生于1905年2月26日,其父親馬錫齡是一個窮苦農(nóng)民,當時為他取名馬尚德。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打小就調(diào)皮搗蛋”的男孩,日后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楊靖宇5歲的時候,父親病逝,孤兒寡母的艱難日子錘煉了他,讓他在性格上格外要強與上進?!拔覡敔攺男【秃芫螅J準的事兒就干,誰說也不中?!瘪R繼先說。
“性子里滿是正義感”的楊靖宇終于在191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當“五四”運動席卷全國,年僅14歲的楊靖宇毫不猶豫地投身于火熱的斗爭中。
1925年,楊靖宇在開封(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展學生運動;1926年,他受黨派遣回確山老家當農(nóng)民協(xié)會委員長;1927年,他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農(nóng)民起義,率領5萬農(nóng)民武裝占領確山縣城,打垮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這一年,楊靖宇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此時,他只有22歲。
楊靖宇在外面是敢闖敢干的熱血青年,回到家,他要面對的卻是口口聲聲“你爹死得早,娘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出點啥事,我可咋向你爹交代”的母親,還有17歲時母親給他娶的媳婦郭蓮,一個從不會對丈夫說半個“不”字的賢惠妻子。楊靖宇對家里的兩個女性講起了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國的北伐戰(zhàn)爭,再到他組織的農(nóng)民起義。母親并不能完全理解,楊靖宇只能說:“娘,兒子干的都是正經(jīng)事!”
1928年4月,正受警察通緝和搜捕的楊靖宇潛回了家,見到飽經(jīng)風霜的母親,撲通一聲跪在她面前,“兒子不孝,讓您吃苦受累了……”當妻子抱出剛剛出生5天的女兒讓楊靖宇起名時,他無比愧疚地看著妻子,“就叫小躲吧,躲藏的躲。 ”
“我姑姑的名字就叫馬躲,后來才改名為馬錦云?!瘪R繼先說,“爺爺在我爸爸兩歲時,就離開了家,家里人誰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干什么。”
這一次遠離家鄉(xiāng),誰也沒有想到,竟是他與家人的訣別。這一年,楊靖宇23歲。1942年,楊靖宇的妻子在老家病逝,臨終前她拉著兒子馬叢云、女兒馬錦云的手說:“好好藏著你爹的照片,將來,等紅軍打回來了,拿著這張照片找你爹去?!?br/> 這張照片是這位抗日民族英雄留給家里唯一的“遺產(chǎn)”。
1929年8月,楊靖宇被派到撫順,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化名張貫一。在撫順,他因領導當?shù)氐V工罷工,曾兩次被捕入獄,卻始終堅持斗爭,直到“九一八”事變后經(jīng)組織營救出獄,歷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qū)委書記、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楊靖宇的名字是他后來打日本鬼子的時候改的,為了不連累家人,干革命方便?!币呀?jīng)耄耋之年的方繡云老人說。
犧牲10年后家人方知 1932年11月,楊靖宇受命組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chuàng)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jù)地。當時,長白山上抗日武裝很多,有的是義勇軍失敗后上山的,也有的是被逼上梁山抗日的,楊靖宇決定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共同抗日。但是,怎樣讓這一支支相對獨立、人員構成復雜的隊伍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呢?
楊靖宇認真地做工作,采取了寫信、發(fā)傳單等辦法進行聯(lián)系溝通。有一次,楊靖宇被一支地方武裝綁了起來,他說:“家亂被人欺,有能耐咱們跟日本鬼子干!”見楊靖宇是條好漢,那隊伍的頭領親自給他松綁,并結拜為兄弟。馬繼先說,“爺爺身高1米92,頂天立地,令人信任?!痹跅罹赣畹呐ο拢?6支武裝力量和他領導的游擊隊聯(lián)合起來,共同圍攻大興川、八道河子地區(qū)的日軍,破壞吉海鐵路運輸……
東北被日軍視為征服中國的戰(zhàn)略基地,但東北抗日聯(lián)軍猶如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在對日作戰(zhàn)中,楊靖宇很好地運用了游擊戰(zhàn)術,法國出版的《救國時報》稱他是在東北第一個實行游擊戰(zhàn)術的人。在抗日歷史上,抗聯(lián)牽制了大量的侵華日軍,使之無法入關,成功配合和支援了全國抗戰(zhàn)。因此,日軍對楊靖宇“恨之入骨”,下決心一定要除掉這個“滿洲治安之癌”。從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diào)動軍警6萬余人,“全力以赴”地捕殺楊靖宇等,強調(diào)“同時遇抗聯(lián)和抗日山林隊,專打抗聯(lián),不打山林隊;若是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lián)部隊,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lián)。 ”
“可以說,日本鬼子為了除掉我爺爺,打擊抗聯(lián),真是啥招都用過。”馬繼先說,“在這樣困難的境況下,他們還是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偉大的民族信仰,抗日的決心,支撐著他們?!?br/> 1940年2月,日軍調(diào)動了26個討伐隊,2萬多人,封鎖了濛江縣(今靖宇縣)的所有道路,圍剿楊靖宇200多人的隊伍。2月23日,敵軍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孤身一人的楊靖宇,參加圍剿行動的岸谷隆一郎,這樣形容:他無疑比以前更加饑腸轆轆,但是他卻跑得飛快,兩只手擺動到頭頂上,大步跑去的樣子,活像一只鴕鳥在飛奔。討伐隊勸他投降,他的回答是不停地用手槍射擊,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楊靖宇壯烈犧牲,終年35歲。
“爺爺犧牲后,日本人不明白他五六天沒吃飯了,靠什么支撐了這么久,就殘忍地剖開了他的腹部,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然沒有一粒糧食……”說到這里,看著桌子上祖父被剖腹的照片,馬繼先數(shù)度哽咽,良久無語。
“我18歲嫁到他們家來,根本就沒見過公公,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瘪R繡云回憶起往事,感慨地說,“到新中國成立后,黨組織找到我們,一家人才知道公公在東北打鬼子,犧牲都快10年了。”
從1929年被黨組織派往撫順組織工人運動,到1940年犧牲在抗日事業(yè)上,整整11年,楊靖宇改名換姓,甚至對外稱自己為“山東人”,身邊幾乎無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新中國成立后,相關部門曾多次赴山東尋找烈士親屬,卻遍訪不著。“后來是公公在抗聯(lián)的一個戰(zhàn)友說出他的真實身份,這才找到我們?!狈嚼C云說。
“不要給先人臉上抹黑” 楊靖宇犧牲后,日軍召開了所謂的“慶功會”和“座談會”,特別印制了20萬張傳單到處散發(fā),并用鍘刀把楊靖宇的頭顱切下,以領功行賞。最后,楊靖宇的頭顱被送到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用藥水浸泡在瓶子里藏匿起來。
“公公犧牲后,舉行過三次公葬,前兩次不知道,最后一次我參加了?!狈嚼C云對記者說。
在楊靖宇壯烈犧牲后,偽濛江縣政府曾于1940年3月在保安村北門外的山岡上搭建起祭祀靈棚,為楊靖宇主祭安葬。安葬儀式按日本習俗,焚香供酒,日本僧人念經(jīng)。
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后,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在濛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在1946年初召開了各界代表座談會。會上,動員募捐為楊靖宇將軍修墓,縣政府做出將濛江縣改為靖宇縣的決定。
1948年,長春解放,被日偽軍保存長達8年的楊靖宇烈士的頭顱也終于被找到。1952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提出“于抗日聯(lián)軍主要活動地區(qū)修建楊靖宇將軍墓”的建議,經(jīng)東北人民政府批準并于同年6月24日用公函通知當時遼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1958年,我們?nèi)|北,看到公公的頭顱,我丈夫當時都哭昏過去了?!狈嚼C云回憶說,“那次公葬,是將公公的頭與遺骸合葬在一起,他犧牲十幾年后,才能得以全身安葬,實在令人心痛?!蹦且淮嗡麄冚氜D(zhuǎn)前往楊靖宇戰(zhàn)斗過的很多地方,并特意帶回來一段東北的樺樹皮。
“在東北,我和孩子他爸還特意嘗了那些草根和樹皮,難以下咽?!狈嚼C云回憶說,“公公就是靠吃這個打日本鬼子,干革命的?!睆?958年起,隨后的幾十年,方繡云和老伴馬叢云帶著兒女們,不知道多少次往返其間,雖然每去一次,“心里都要難受好長時間”,但她認為“難受也要去,就是要讓我們這些后人記住干革命有多難,珍惜現(xiàn)在的好生活”。
在老人的家中,記者注意到墻上掛著的一張全家福,這是將軍的后代,除方繡云外,還有楊靖宇的三個孫子,兩個孫女及孫媳、孫女婿,曾孫、曾孫女。
馬繼先兄妹五人的名字也是一位與楊靖宇生死與共多年的老戰(zhàn)友改的,名字中都有一個“繼”字,從大到小依次是:繼光、繼先、繼傳、繼志、繼民,意思是讓他們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無愧于楊靖宇將軍的英名。
楊靖宇烈士的長孫馬繼光,小時候在農(nóng)村因病誤診,成為聾啞人,現(xiàn)在是鄭州鐵路局的鐵路工人。長孫女馬繼先受過高等教育,是土木工程師。二孫女馬繼傳在鄭州市鐵路局從事財會工作。馬繼志18歲應征入伍,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榮立三等功,1980年復員后當上火車司機,一直工作到現(xiàn)在,任司機長。老五馬繼民在南海艦隊服役4年,復員后在鄭州鐵路局物資供應總段工作,與母親生活在一起。2005年7月,受聘于吉林省靖宇縣委縣政府,來到當年爺爺戰(zhàn)斗和犧牲的地方,擔任縣長助理一職。
楊靖宇烈士唯一的兒子馬叢云,生前一直在鄭州鐵路局從事一線工作,終因積勞成疾而過世。馬家的第三代幾乎都在鐵路部門工作,他們繼承了父親的遺訓:“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不要給先人臉上抹黑!”
而60多年前,方繡云和老伴從東北帶回來的那段樺樹皮,也成了馬家的傳家寶。
“打我記事起,每當逢年過節(jié),我父親都拿出來,給我們講爺爺當年的故事?!睏罹赣盍沂康亩O女馬繼傳回憶說,“我父親過世后,我母親拿出來講,母親年紀大了后,我們拿出來給孩子們講,開始的時候都是懵懵懂懂不太明白,越往后越能理解,想著自己有這樣一個英雄爺爺,感到自豪,一定要將他的革命精神傳給后輩,讓他們好好地做一個革命烈士的后代。”
編輯:劉心印 美編:苑立榮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