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韋瑟羅爾奶奶和艾米莉是兩個文學大師塑造的具有非常相似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盡管他們使用人物刻畫手法非常不同,但最終還是使人物性格有了很多相通的地方,由此這兩個人物形象也就有了可比性。但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又是很不一樣的,這是由兩篇小說使用完全不同的敘述視角造成的。前者使用的是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而后者使用的是第一人稱雙重視角。
關鍵詞: 人物刻畫 敘述視角 比較分析
波特的《韋瑟羅爾奶奶的背棄》(以下簡稱《背棄》)和??思{的《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簡稱《艾米莉》)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兩篇杰作。波特以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小說的內容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以及在刻畫人物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動時采用精煉、細膩的藝術手法,被譽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學家、文體學家。福克納是一個著名的“南部小說家”,他將南部不是只作為一個獨特的歷史區(qū)域進行膚淺的記錄,而是深刻地分析了普遍存在的人類窘境。在表現(xiàn)主題的眾多方法中,有兩種方法表明他是一個成功的試驗者:(1)時間的運用(包括歷史時間、傳統(tǒng)、敘述節(jié)奏與速度),這是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一個主要特征。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它們都不是線性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是被作者進行了想象的重構。(2)除時間的運用外,??思{還用明確或隱晦的敘述,利用中心人物反射他不斷變化的關注點[1]。
一、《背棄》和《艾米莉》的性格刻畫比較
波特在《背棄》中使用人物動作、語言、意識流、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等藝術手法對女主人公韋瑟羅爾奶奶從外到內進行細膩深入的描述。而在《艾米莉》中,福克納則充分利用錯綜復雜的時序、隱晦的敘述和指代模糊的第一人稱復數(shù)敘述者的雙重視角達到對女主人公艾米莉的追憶。殊途同歸,這兩個作家刻畫下的女主人公具有了非常相似的性格特征:她們都很固執(zhí)、獨立、堅強,敢于挑戰(zhàn)男權社會的制度和道德等。但是很明顯,這兩個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給讀者留下的感受非常不同。讀者對艾米莉性格特征的了解部分來自故事中的人物“我們”對她的話語和行為的描述,但大部分來自敘述者“我們”的直接陳述。由于故事敘述者“我們”對艾米莉的偏見和主觀臆斷,讀者一開始就對艾米莉這個人物形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終讀者也只能得出一個與艾米莉本人到底是怎樣的或許有著很多差異的人物形象。而波特筆下的韋瑟羅爾則是一個相對來說讓人信服的人物。第三人稱敘述者從外部和她的內心世界同時進行了精致的描寫。比較起來,造成讀者感受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敘述者敘述視角的不同。
二、《背棄》的敘述視角及對人物刻畫的影響
根據(jù)申丹的分類,敘述視角(或聚焦模式)可分為四類:零聚焦(即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內視角,包括第三人稱固定式人物有限視角、第一人稱敘述中的“我”正在經(jīng)歷事件時的視角及第一人稱見證人敘述中觀察位置處于故事中心的“我”正在經(jīng)歷事件時的視角;第一人稱外視角,固定式內視角涉及的兩種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眼光及第一人稱見證人敘述中觀察位置處于故事邊緣的“我”的眼光;第三人稱外視角[2]。因此,《背棄》的視角屬于內視角,具體來說是第三人稱固定視人物有限視角(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第三人稱敘述者一般說來對人物的刻畫描述比第一人稱敘述者的敘述要客觀、公正一些,因為它的立場決定它沒有或不能有主觀看法。所以《背棄》中的第三人稱敘述者對女主人公言語和行為的描述是客觀的,更重要的是把她的內心活動和意識以全知的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有機會了解到韋瑟羅爾奶奶內心里在正常情況下不為人所知(如不為她的醫(yī)生和女兒女婿所知)卻是她最自由、最真實的想法。這是韋瑟羅爾奶奶這個刻畫的人物形象能讓我們覺得信服的最大原因。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不僅在外部描寫上讓我們感到人物的真實,而且讓讀者能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進一步了解她本來的面目。所以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對韋瑟羅爾奶奶的刻畫是客觀、公正、比較完整的。由此這個人物形象也是完整真實可信的。
三、《艾米莉》的敘述視角及對人物刻畫的影響
《艾米莉》的敘述為第一人稱內視角和外視角雙重視角的結果。而王敏琴老師在其論文中提到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第六段還使用了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我覺得這兒的視角應該屬于熱內特和申丹教授所說的視角越界。熱內特認為視角越界中的一種為贅敘,可表現(xiàn)為在內視角模式中,由聚焦人物透視其他人物的內心活動或觀察自己不在場的某個場景。這兒即是第一人稱敘述者不在場,但“我們”仍然對事情進行了敘述或轉述。根據(jù)劉玉宇老師的文章,“我們”應該是鎮(zhèn)上一群與艾米莉同齡的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她曾經(jīng)的追求者[3]。據(jù)此,“我們”現(xiàn)在肯定已經(jīng)高齡(艾米莉去世時已經(jīng)74歲了),所以《艾米莉》是一個由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們”追述的已經(jīng)遠去的故事。敘述視角是我們既身在故事中又跳出故事外的雙重視角。無論是內視角(置身事中)還是外視角(置身事外),都是“我們”的主觀有限視角,而艾米麗則是“我們”主觀有限視角下的一個只有外部言語行為,沒有自己內心世界的產(chǎn)物。這樣刻畫的艾米莉顯然處處烙上了“我們”的主觀看法,所以不可能是真實的。更何況內視角下的“我們”對艾米莉的態(tài)度是嘲諷和幸災樂禍的,所以還存在刻意扭曲對她真實刻畫的可能性。總之,艾米莉是一個戴著有色眼鏡的“我們”觀察下的沒有自己獨立發(fā)言權的人物形象。對她的描述是主觀的、片面的,這樣刻畫的她是不完整的、不可信的。
四、結語
人物刻畫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刻畫方式能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性格?!侗硹墶泛汀栋桌颉吩趯χ魅斯男愿窨坍嫹矫孢_到了殊途同歸的結果,但它們造就的人物形象在讀者頭腦中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前者是讓人覺得真實、可信的,后者不完整、片面、不真實,因此是不可信的。這種差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敘述視角的不同。前者由于是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對主人公的刻畫時內外兼而有之,因此才顯得真實、可信。而后者是指代不明的第一人稱復數(shù)敘述者雙重視角下的產(chǎn)物,在外部描寫上已經(jīng)帶著嚴重的主觀色彩,又沒有對人物內心的呈現(xiàn),沒有把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給讀者(第一人稱敘述者視角下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不是全知的),因此這樣刻畫的艾米莉不完整、不可信。
參考文獻:
[1]王敏琴.《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敘事特征[J].外國語,2002,2.
[2]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3]劉玉宇.艾米莉的“同謀”[J].外國文學評論,2007,4.
[4]謝明.意識流技巧及主題意蘊的完美結合——析波特《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昆明大學學報,2008,19(1).
[5]鄧緒新.英語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