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的獨生子女最大的特點就是“獨”,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缺少與異齡同伴的交往機會,長輩們過多的照顧、過多的疼愛、過分的保護,使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驕橫、自私的心理,造成他們社會適應不良的現狀。我園為順應孩子個體健康成長,開展了混齡活動,以期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及社會交往能力等。
關鍵詞: 混齡活動 幼兒教育 健康成長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三十幾年來,把計劃生育當做一項國策來抓,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目前的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最大的特點就是“獨”,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缺少與異齡同伴的交往機會,長輩們過多的照顧、過多的疼愛、過分的保護,使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驕橫、自私的心理,造成他們社會適應不良的現狀。
一、現代獨生子女的生活現狀
(一)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相對寬裕,有可能為孩子提供較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獨一無二,父母和祖輩的溺愛嬌寵,使孩子變得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為別人著想。家長對“獨苗苗”百般袒護,不愿約束孩子,使得孩子在家庭這個最早加入的社會結構中,未能形成尊重長輩、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系顛倒,導致走向外部社會也不懂得尊重別人。表現在剛剛入園時,孩子之間的沖突特別多:搶東西、打人、咬人、哭鬧等。
(二)在家里,父母代勞獨生子女的許多本應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勞動自覺性。
(三)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為伴,幼時缺少與小伙伴一起游戲的集體活動,既不易形成與人協(xié)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家長望子成龍,請家庭教師,買鋼琴,成天逼孩子認字、彈琴、習畫、學外語,沒完沒了。孩子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產生厭學情緒。
面對現狀,大家都萬分擔憂,孩子們將如何適應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呢?為此,我園嘗試開展了混齡活動,讓幼兒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與活動中改掉不良習慣,提高自信心和責任感及社會交往能力等。
二、實踐探索
“完善的個體發(fā)展離不開同齡伙伴和異齡伙伴的交往,它們各自獲得的益處是不同的。沒有與年長者的交往,將減少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學習機會;沒有與年幼者的交往,使社會責任心、自主感和組織能力的補償難以實現;沒有與同齡者的交往,對事物共同的體驗就失去了可資比較的機會和協(xié)商合作的可能”。應該說,同齡交往和異齡交往對兒童的成長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沒有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經歷,這不利于發(fā)展兒童的集體意識,而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蔽覀儜摴膭畈煌挲g間的幼兒進行相互交往,并讓他們從中受益。作為同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混齡教育可以為幼兒提供與異齡同伴交往的機會。同時,在幼兒園實際的教育組織中,同齡交往與異齡交往也應該是共生共存的,兩者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霸谀挲g混合的情況下,與自己年長或年幼者的友誼并不會取代同齡人間的友誼,反而是以一種有益的方式補充同齡人間的交往”。于是,我園嘗試開展多元化的混齡活動,讓幼兒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與活動中,學習與人交往的正確態(tài)度與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交往行為方式,促進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一)相互合作,促進成長。
由于幼兒年齡不同,其身心發(fā)展有很多差異,在游戲中,幼兒扮演角色的能力和需求也不同。如年齡大的或能力較強的幼兒,喜歡組織領導別人,而年齡小的和能力弱的幼兒則很樂意扮演配角或受人保護的角色,玩游戲玩得津津有味。在這種異齡交際中,幼兒間可以取長補短,各求所需,共同發(fā)展。例如:角色游戲“娃娃家”,年齡大的或能力強的幼兒搶著當“爸爸”“媽媽”,年齡小的或能力弱幼兒愿意當“寶寶”。年齡大的孩因為受到年齡小的孩子的崇拜而特別愿意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年齡小的孩子雖然處于配角狀態(tài),卻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中,學習“爸爸”“媽媽”的言行舉止、如何照顧“寶寶”、怎樣做家務等,由此豐富自己的經驗。所以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游戲能井然有序地進行。
另外,在一般的同齡班中,認知能力發(fā)展稍遲緩的幼兒因無法與同伴齊步學習,常常產生自卑的心態(tài),易影響智能的發(fā)展。但在混合班中,因可與年齡較小的幼兒一起學習,獲得了再學習的機會,也較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機會體驗成就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對年齡較小而智能發(fā)展較快的幼兒來說,由于可進行跨越年齡段的學習,因此有機會與能力相仿的大齡幼兒一起學習,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如周三下午三點整,棋類活動區(qū)里洋洋(7歲)看見了小川(5歲)。對小川說:“你要下棋嗎?”小川搖頭:“不會?。 薄皼]關系,我教你,不過我的水平不是很高?!毙〈ㄒ娪腥嗽敢饨套约合孪笃迨珠_心,拉著洋洋一起拿起象棋,洋洋耐心地當起了小老師,他讓小川學擺棋子,小川不會。洋洋說:“看,哥哥怎么擺,這個馬,要放在這,這是將,要放中間……”凡小川錯的地方,他都一一糾正。四點整,小川媽媽來接小川了,小川拉著媽媽說:“媽媽,哥哥教我象棋,我雙馬和將了,我們回家也下吧?!?/p>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大班幼兒把象棋知識主動熱心地教給了小班幼兒,在長達1小時的時間里,洋洋始終認認真真地教,小川一直饒有興趣地學。很顯然,小川在哥哥的指導下對象棋產生了興趣。如此的混齡同伴互動,激發(fā)了幼兒的潛能和興趣,使幼兒養(yǎng)成了做事認真、專注投入的好習慣。
(二)結伴互助,共同成長。
動物行為學家康諾認為,幼兒在其生物結構上或許具有一種先天性的安排,必須借與不同年齡同伴的互動,才能達到身心各層面的健全發(fā)展。
在混齡活動中擴大了幼兒的接觸面,使他們提高了與不同年齡幼兒交往的能力。班級即社會的雛形。在此,幼兒參與了較高層次的社會性及認知性游戲,據多年的實驗、觀察和探究,發(fā)現混齡活動中的幼兒有較多的團體建構及團體扮演游戲的傾向,有較多的語言給予及身體溝通的行為習慣。不同年齡幼兒在一起,更經常出現模仿,可使他們在某些時候成為他人的“老師”。對于一些有社會情緒困擾的幼兒,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社會互動機會,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幼兒喜歡模仿那些能力、年齡與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在混齡活動中,形成了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良好氛圍。在混齡活動中的幼兒能及時得到老師的贊許,更善于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詞匯、行為、動作等,從而實現相互幫助,共同成長。
如:在新學期開始之際,大班的哥哥姐姐便會與寶寶班的弟弟妹妹結成對子,待游戲時便與他們一起游戲,讓寶寶班的孩子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用餐、如廁、午睡期間,又會進行互動,帶他們一起學習用勺子吃飯、自己如廁、穿脫衣服、鞋子等,讓寶寶班的孩子們享受到哥哥姐姐的關愛,從而喜歡上幼兒園,也從中學到多種生活技能,同時也激發(fā)大班哥哥姐姐的自豪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三)因材施教,和諧成長。
混齡班的幼兒年齡不同,決定了其全部教育必須個別化。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每個幼兒在不同時期的行為表現和個性特點,從而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保教計劃和措施,并適時調整,使之最優(yōu)化。因此,混齡班的教學、活動、游戲、生活等環(huán)節(jié),組織形式多樣化:可按年齡分同齡和不同齡組;可按興趣愛好分組;可按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分組;可按能力特長分組等?;虿捎猛粌热莶煌螅虿煌瑑热菖c活動形式交替在大小組間進行。小組活動有分有合,可多種活動交替、手腦活動交替、動靜活動交替等。改變了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克服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的傾向,有利于促進幼兒個別化及個性化健康發(fā)展。
如在體育游戲《小馬蓋房》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馬的家被洪水沖垮了,他們今天決定到對面搬磚頭過來重新蓋新房,可是路途比較遠,磚頭也比較重、多,小馬該怎么辦呢?讓孩子們自由展開討論、交流,并先請年幼幼兒回答。他們有的說:大家一起搬;有的說:請別人幫忙;還有的……再請年長幼兒回答,他們思維就廣闊的多,有的說:兩個人一起抬磚頭;有的說:找輛小車,將磚頭放小車上再運過來……交流中,大家互相學習、分享了經驗。接著在后面的游戲中,在運的路途中,我又創(chuàng)設了多條不同的路,有:直路、石頭路、九曲橋……有明顯的難易差別,這就使年長幼兒、年幼幼兒有了不同的選擇、嘗試的機會,當年幼幼兒選擇了其中的九曲橋時,在走到一半的時候遇到了困難,他們不敢繼續(xù)前進,選擇哭鬧、求救時,我便將矛頭轉向了年長幼兒,請他們幫助年幼幼兒,充分發(fā)揮混齡的優(yōu)勢……
在這樣看似普通的混齡游戲中,卻蘊含了很多混齡教育的切入口,關鍵就看老師如何運用好這個教育時機,如何處理好教育中的問題,使得異齡幼兒得以不同程度地成長、進步。
三、活動成效
(一)有效改變了幼兒的不良習慣。
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代人同時帶養(yǎng)一個寶寶,培養(yǎng)出一個不愿謙讓、不愿服輸、不愿服從的“小霸王”,同時現在的家長也十分注重孩子“個性”的養(yǎng)成,所以在同齡孩子的集體活動中,只會一味地要求同伴配合自己,服從自己。混齡活動中幼兒的年齡有大有小,彼此間如兄弟姐妹一般。這種如家庭式的組織可以彌補獨生子女的不足之處,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通過與不同年齡同伴的相互交往與接觸,共同活動與生活,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正確態(tài)度和技能,克服“自我為中心”,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為形成健康的個性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效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交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強,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展示真我風采的平臺。同時也讓獨生子女在活動中擴大了同伴的群體,年齡小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可從年長的孩子那里得到幫助和啟迪;年齡大的孩子能感受到幫助別人所帶來的樂趣。通過混齡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學到了關心他人、互相幫助等優(yōu)良品質,并且逐步培養(yǎng)了自信心和責任感。
(三)有效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屬于他們的興趣和歡樂,并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在混齡活動中,我們?yōu)橛變簲U大了交往群體,提供了異齡幼兒之間的交往機會,構成了一個類似兄弟姐妹的群體,讓幼兒體驗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愉快。在交往中,不同年齡的幼兒互相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商議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年幼幼兒從年長幼兒那里獲得了不少交往的經驗,習得了更好的交往技巧,同時年長幼兒對年幼幼兒的友好態(tài)度使得年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
以上是我這幾年來的點滴嘗試和探索,在下一階段,我們還將對混齡教育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讓混齡教育發(fā)揮更大的優(yōu)勢,讓孩子們獲得更大的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金花,主編.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修訂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虞永平,主編.學前教育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3]陳磊,著.體驗孩子:宋慶齡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案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