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入籍考試的爭論看澳大利亞語言規(guī)劃的困境

2012-12-31 00:00:00
考試周刊 2012年27期


  本文涉及的關(guān)于澳大利亞移民政策和語言規(guī)劃的問題在澳大利亞國內(nèi)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由于近年來澳大利亞不斷提高新移民的英語能力門檻,這個話題就不免被澳大利亞的學術(shù)界及社會各界熱烈討論。
  何謂“語言規(guī)劃”?Kaplan(1997:3)將其定義為:“為了在一個或多個社群中實現(xiàn)有計劃的改變或阻止某種改變而制定的一整套思想、信念、法律、法規(guī)、政策、規(guī)則和所實施的一系列行為?!保郏罚莅凑者@個定義,中國內(nèi)地的白話文運動、漢字簡化運動和推廣普通話運動,以及美國的“English-Only Movement”,都屬于語言規(guī)劃。語言學界一般認為,語言規(guī)劃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語言的沖突,但語言規(guī)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往往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產(chǎn)生新的問題。
  1.澳大利亞多語格局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該國最早的居民是號稱有“幾萬年”歷史的土著人,而最早的白人居民則是Arthur Phillip用11艘船從英國運過來的一批罪犯。之后移民澳洲的人士中,以勞工、商人、技術(shù)移民和為逃避饑餓及政治宗教迫害而移民者居多。1901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通過一個《移民限制法案》,對白人以外的其他人種移民澳大利亞實施限制措施,該法案被認為是澳大利亞實行“白澳政策”的標志性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出于增強國力和建設一些重大工程的需要,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開始一步一步對非歐洲裔移民松綁。1973年,惠特拉姆領(lǐng)導的工黨政府對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作出了一系列修訂,將按種族來挑選移民的條款從移民法中完全去除,令該國實行了幾十年之久的“白澳政策”最終畫上了句號,從而為澳大利亞廣泛吸納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族裔的移民鋪平了道路。
  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繁榮,使得其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并被公認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國家之一。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進入澳大利亞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帶到了這塊充滿魅力的土地,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一個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的大“熔爐”?!岸嗾Z”和“多元文化”一度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文化最鮮明的特征。
  2.政策的調(diào)整和有關(guān)爭議
  然而,從2006年開始,澳大利亞在政策和政府架構(gòu)方面做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調(diào)整。
 ?。?)2007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的“移民、多元文化和土著事務部”(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悄悄地改名為“移民與公民事務部”(英文名叫“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原名稱中的“多元文化”一詞不見了。
  (2)對技術(shù)移民之英語能力的最低要求從原來的雅思5分提高到雅思6分,并在移民評估時對英語能力突出的申請者給予較大力度的獎勵。
 ?。?)從2007年起,申請加入澳大利亞國籍者需要參加一個“入籍考試”,考試內(nèi)容包括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政治、核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考試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
  澳大利亞所引入的入籍考試的基本內(nèi)容和樣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布在澳大利亞移民與公民事務部(以下簡稱“移民部”)的官方網(wǎng)站上[5]。入籍考試的題目涉及的主題有:澳大利亞的核心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澳大利亞公民的權(quán)利和義務;關(guān)于憲法、選舉和全民公決的知識;澳大利亞的國家體制;澳大利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關(guān)于澳大利亞的歷史和宗教的知識;關(guān)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知識。此外,移民部還發(fā)布了一本名為《澳大利亞公民身份——我們共同的紐帶》的小冊子,供申請入籍者閱讀[6]。
  顯而易見,以上措施無疑將鞏固和加強英語和英語文化在澳大利亞社會的地位。澳大利亞雖然迄今為止并未立法規(guī)定何種語言為“官方語言”,但英語作為事實上的“國語”早已是板上釘釘、不言自明。作為旁觀者,我們這些多年習慣于強調(diào)“統(tǒng)一”的中國內(nèi)地人士也許會認為在一國之內(nèi)做到“書同文,行同倫”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盡管我國目前實際上也是一個多語國家,只不過普通話和簡體中文的影響范圍較大而已),而澳大利亞則不然。自1973年以來,“多語”和“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亞已經(jīng)深入人心,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和魅力之所在。因此,這些政策(尤其是“入籍考試”的設立)在澳大利亞一經(jīng)推出就激起了軒然大波。批評者認為這是“白澳政策”的回潮(注:1901年澳大利亞推出的“白澳政策”也是以一個英語考試作為篩選移民的工具),是通過設定語言門檻將部分族裔的新移民排除在大門之外。比如,綠黨參議員Kerry Nettle(2006)就稱入籍考試的設立是“敲響了種族主義的鑼鼓”,將會導致社會族群撕裂,“令澳大利亞蒙羞”。她說:澳大利亞政府現(xiàn)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幫助移民在澳大利亞安居。至于入籍考試,由于移民在進入澳大利亞的過程中,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多類似的測試,尤其是英語語言能力的測試,所以專門設立一個入籍考試沒有什么必要[9]。澳大利亞難民委員會也反對這項政策,該委員會在其文告中稱:很多難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而無法通過這個考試,因此,該考試的設立將令很多已經(jīng)獲得避難資格的難民無法取得澳大利亞國籍,這將不利于弘揚澳大利亞一向秉持的人道主義精神[11]。面對各種批評的聲音,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做了辯解,他說:“這不是一個歧視性的政策,而是為了保證新移民能完全融入澳大利亞的主流社會?!?br/>  對于以上爭論,澳大利亞政府似乎已經(jīng)做了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在2006年9月份,即入籍考試實施以前,澳大利亞政府就發(fā)布了一份題為《澳大利亞公民身份:絕不僅僅是一個儀式》的討論稿,供社會各界討論[1]。這份討論稿的中心思想就是:澳大利亞公民身份不是任何人都理應享受的權(quán)利,而是一種榮耀,任何希望獲得公民身份的人士都應該對澳大利亞有最基本的了解,對澳大利亞的核心價值觀有最起碼的認同,并且具備必要的英語能力,從而能較充分地參與澳大利亞的社會生活。在這份討論稿出籠的同時,澳大利亞政府還就設立入籍考試的問題對1644名受訪者進行了民意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60%的受訪者對設立“入籍考試”持贊成態(tài)度,25%的受訪者反對,還有15%的受訪者未明確表態(tài)[2]。由于得到多數(shù)民意的支持,“入籍考試”在澳大利亞最終得以成功設立。盡管如此,我們?nèi)杂欣碛上嘈牛哼@場風波在澳大利亞所引發(fā)的爭論并不會就此終止,澳大利亞移民政策和語言政策的變遷帶給人們尤其是語言學者們的思考還會長久地持續(xù),而澳大利亞的語言規(guī)劃者們在制定新的政策和對政策進行調(diào)整的過程中仍不免時常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3.對有關(guān)問題的思考
  針對以上情況,我作為一名曾在澳大利亞留學并長期關(guān)注澳大利亞的語言學者,首先思考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澳大利亞從2006年而不是別的時候開始醞釀推出這些政策?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亞裔移民人數(shù)的快速增長和龐大的非英語母語人群的形成。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亞裔移民的人數(shù)增長較快。在2006年,澳大利亞全國1990萬人中,有274萬人(13.8%)是出生在主流英語國家以外的國家或地區(qū),而與家人以英語之外的語言作為主要交流語言的澳大利亞人更是達到315萬之眾。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有15.8%的人不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或母語[4]。在澳大利亞,正在被使用的語言多達兩百多種,于是有人擔心:英語作為“國語”的地位在不遠的將來將受到挑戰(zhàn)。
  
 ?。?)對種族沖突的擔憂和國家安全的考慮。2005年,在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的克羅納拉海灘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種族騷亂,數(shù)千名澳大利亞白人青年和來自中東(尤其是黎巴嫩)的移民青年卷入其中,幾十輛汽車被砸被毀。盡管霍華德總理聲稱這只是一起“治安事件”,并非“種族沖突”,但并不足以消除人們心中對種族矛盾的擔憂。無獨有偶,在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和荷蘭著名電影人特奧·梵高被穆斯林極端分子謀殺等一系列恐怖事件發(fā)生后,歐洲多個國家如英國、荷蘭、德國等相繼設立了“入籍考試”。在原先移民政策非常寬松的荷蘭,新設立的入籍考試的時間竟長達四小時,幾乎超過全球所有有影響力的外語考試。
  我們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對于一個國家(尤其是移民國家)來說,其理想的語言格局是“多語”好還是“單語”更好?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并不能很快得出正確的答案,而且,也許這是一個根本不存在唯一正確答案的問題。Elizabeth Peal和Wallace E.Lambert已經(jīng)用實驗證明了雙語兒童比單語兒童的智商更高[10];《科學》(Science)雜志專職撰稿人Yudhijit Bhattacharjee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雙語的優(yōu)勢》也通過雄辯的例證闡述了雙語是如何改進人腦的功能的[3]。然而,我認為這并不足以證明“多語”應該成為一個社會的理想的語言格局。事實上,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多語國家都是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了多語的格局,而不是由于人們認識到多語的優(yōu)勢而主動選擇了多語。其次,我們需要明白:用兩種以上的語言作為社會基本的交流工具和為了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而學習兩種以上的語言是兩碼事,國家機關(guān)的工作語言采用單語還是多語與普通民眾在各種非官方場合使用單語還是多語也是兩碼事。事實上,在諸如澳大利亞、美國這類的典型的移民國家,關(guān)于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的爭論的焦點往往是“國家機關(guān)的工作語言采用單語還是多語”和“是否應該用兩種以上的語言作為社會基本的交流工具”。旨在推動英語成為全美國的官方語言的非政府組織U.S.English的主席Mauro E.Mujica在該組織的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表聲明稱,“在日常生活和商業(yè)活動中使用多種語言是無可厚非的,但美國各級政府的工作語言只能是一種,那就是英語”,因為“英語是美國歷史上維護國家的團結(jié)和統(tǒng)一的最強大的紐帶”,是幫助廣大移民成功實現(xiàn)“美國夢”的必由之路,而且從經(jīng)濟的角度而言,將用于翻譯項目的資金用來幫助新移民更好地學習英語和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也是對納稅人的錢的最科學最合理的使用。不過,說到語言經(jīng)濟學,人們同樣有理由相信:如果我們花一些成本創(chuàng)造一個多語的環(huán)境,不是更有利于吸引來自外國的投資移民和更好地發(fā)展本地的旅游觀光業(yè)和文化教育產(chǎn)業(yè),從而為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收益嗎?“團結(jié)于多樣化的旗幟下”一直是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所大力宣傳的口號,然而在與澳大利亞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多樣化”固然好,但需要考慮當?shù)氐娜嗣駥Α岸鄻印钡慕蛹{程度(或者說“忍耐程度”)。由于這種“接納程度”往往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因此,上面所說的澳大利亞語言規(guī)劃的“困境”也許不是一種真正的“困境”,而是可以理解為當?shù)氐娜嗣駥σ泼駟栴}和語言問題的態(tài)度處于一種以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為周期的輪回變化之中。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和語言政策對中國有何啟示?中國并不是一個移民國家,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像澳大利亞那樣大規(guī)模移民入境的必要,同時,由于中國本身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和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所積淀的深厚的底蘊和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像澳大利亞那樣吸納幾百萬移民,也不必擔心會對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造成太大的沖擊。不過,伴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步伐,未來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和工作,事實上,已經(jīng)有不少外國留學生(尤其是來自亞非拉國家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一段時間后,非常希望終生留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七條規(guī)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愿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jīng)申請批準加入中國國籍:(1)中國人的近親屬;(2)定居在中國的;(3)有其他正當理由。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定居,并以各種“正當”的理由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的時候,我們是否需要引入某種篩選機制,使得中國的移民政策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和中國永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在引入篩選機制的時候,除了考慮對方的專業(yè)技能、受教育水平、道德品質(zhì)以外,是否還應考慮:該申請者是否能夠從語言和文化上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也許到那時,漢語能力l446i0lDQ3QUZQovkqcRQ0QZZGYVd94RfHhK+U3nUaE=測試和入籍考試將是必不可少的篩選工具,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無疑將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此外,中國是個多民族多語種共存的國家(盡管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漢語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與漢語和漢語文化一樣,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guī)范漢字。同時,第八條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由此我們必然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既能較好地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又保證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之間不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產(chǎn)生誤解和隔閡?這無疑是對中國的語言規(guī)劃者和廣大民眾的一個長期的考驗。我們希望并且相信,通過分析包括澳大利亞在內(nèi)的多民族多語種國家處理此類問題的經(jīng)驗教訓,并認真研究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一定能夠在語言問題上實現(xiàn)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使得中華民族保持強大的凝聚力,使得中華語言和文化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同時也使得各少數(shù)民族一方面能充分享受祖國發(fā)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讓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為中華民族語言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n Citizenship:Much More than a Ceremony [OL].2006[2012-05-05]http://pandora.nla.gov.au/pan/64133/20061005-0000/www.citizenship.gov.au/news/DIMA_ Citizenship_Discussion_Paper.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Summary Report on the Outcomes of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on the Merits of Introducing a Formal Citizenship Test[OL].[2007-06-19]http://www.minister.immi.gov.au/media/responses/citizenshiptest/summary_report_citizen_ test_paper.pdf.
  [3]Bhattacharjee,Yudhijit.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OL]2012-03-17[2012-05-06]http://www.nytimes.com/2012/03/18/opinion/sunday/the-benefits-of-bilingualism.html.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 Citizenship. The People of Australia:Statistics from the 2006 Census [OL].Australia: 2008[2012-05-06]http://www.immi.gov.au/media/publications/research/_pdf /poa-2008.pdf.
  
  [5]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 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 Practice Test [OL].ACT,Australia:2009a[2012-05-05]http://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practic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 Citizenship.Australian Citizenship: Our Common Bond[OL].ACT,Australia: 2009b[2012-05-05]http://www.citizenship.gov.au/learn/cit_test/_pdf/australian-citizenship-nov2009.pdf.
 ?。?]Kaplan,R.,R.Baldauf.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M].Clevedon,the UK: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Kirk,Alexandra. Migrants to take citizenship test [OL].2006-12-11[2012-05-05]http://www.abc.net.au/pm/content/2006/s1809203.htm
  [9]Nettle,Kerry.Citizenship test is all about the election[OL].2006-09-18[2012-05-05]http://waverley.nsw.greens.org.au/print.php?sid=317.
  [10]Peal,Elizabeth and Wallace E.Lambert. 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J].1962,VOL76,(27).ISSN 0096-9753.
  [11]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Response to Australian Government discussion paper: Australian Citizenship: Much More than a Ceremony[OL].2006-11-17[2012-05-05]http://www.refugeecouncil.org.au/resources/submissions/0611_Citizenship_ su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