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讓之作為咸同年間的書家,諸體皆能,尤擅篆書。其篆書由仿漢入手,又“擬近代名工”。終能于清代碑學名家中以篆書名世。其篆書藝術的形成及其發(fā)展,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或能于其研究中探究篆書書法藝術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以利于當代篆書藝術創(chuàng)作。
關鍵詞:吳讓之;篆書;書法
清嘉道以來書風丕變,帖學盛極而衰,碑學逐漸取代帖學而成為書壇主流。崇碑之風遂大盛。碑學的熱潮帶來的大量訪碑活動,加之前期乾嘉學派“樸學”外化于書壇的“崇古”思想。碑學乃得以乘之,蕩滌了后期帖學的靡弱孑遺。書壇興起了以篆隸為主的創(chuàng)作風氣。正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篆書藝術尤其是小篆,在經(jīng)歷了秦篆、唐篆的輝煌后,又一次達到了高峰。一時高手如云,名家迭起,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咸同年間的吳讓之便是清碑派書家中以篆書聞名的佼佼者。
吳讓之(1799—1871),原名廷飏,字熙載,更字讓之,別署讓翁、攘翁等。江蘇儀徵人。著有《師慎軒印譜》、《吳讓之印譜》、《匏瓜室詞》等?!肚迨犯濉肪砦灏偃袀?。
吳氏諸體皆擅,而篆隸功力尤深,特別是他的圓勁流美的小篆為時人所重?,F(xiàn)就吳讓之學書歷程特別是其篆書藝術的形成,略作論述。
從吳讓之系年的作品來分析其篆書藝術風格,大致有以下三個發(fā)展階段,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前屬于自學和模仿名家階段。吳氏五十四歲時在其自用印《儀征吳熙載收藏金石文字》的刻款中云:“余童年即喜弄筆墨,蓋不自知其工拙,以貽笑于大方。厥后集諸名家之真跡而擴充之,庶幾朝夕揣摩不止,終為門外漢也?!鄙鲜龅弥屩暌宰詫W為主,用功尤勤,但終未入門。迄今沒有見到吳氏此時模仿名家的篆書作品。魏錫曾《吳讓之印存跋》云:“讓之弱冠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模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而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跋文雖言及刻印沒涉及篆書,但從其二十歲所刻《芳茂山人》印中可窺見吳氏于二十五歲前沒有形成自己的篆法,此時吳氏篆書也尚處“擬近代名工”階段。道光八年到道光二十九年(1828年—1849年)屬于篆書風格逐漸初步形成期。在此期間,吳讓之從包世臣學書法,且盡棄前學開始學習完白山人篆書。其篆書受鄧石如篆書及玉箸篆影響頗深,同時還吸收了漢碑額的特點,受篆額倒薤書弧曲飄拂、出鋒銳末的影響,篆書用筆逐漸出現(xiàn)了中段斂腰、尖鋒出筆的特征,初具吳氏篆書風格。其時吳氏篆書雖傳鄧石如衣缽,但鄧氏于六十三歲卒時,包世臣三十一歲,讓之才七歲。包世臣二十八歲時結識包世臣,后雖只有數(shù)次交往且討論書學,但其書學思想?yún)s深深的影響著包世臣。包氏對鄧石如推崇備至,曾于《藝舟雙輯·國朝書品》中評:“神品一人:鄧石如隸及篆書?!? 吳讓之三十歲左右受業(yè)于包世臣門下。通過包世臣對鄧法的口傳相授,加之包氏的論書思想,鄧石如的書學思想便早早的植入?yún)亲屩闹?。吳讓之三十四歲作《觀滄海者難為水》,此印即體現(xiàn)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理念。篆法絕似鄧石如,可以窺見此時吳氏篆書風格已經(jīng)初具鄧氏眉目。五十歲書篆書七言聯(lián)《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后以武鄉(xiāng)侯》,此聯(lián)線條纖細,稍欠流美之感,篆法仍似鄧石如。此聯(lián)也可見吳氏受玉箸篆的影響頗深。道光三十年到同治九年(1850—1870)屬于篆書風格形成并日臻完善期。六十二歲篆書四屏《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之一》。此作凸顯了吳氏篆書筆法的特點。筆筆中鋒,線條于起止處與轉折處抑揚頓挫,特別是其轉折處由于用筆頓挫常形成外方內圓的特點。六十五歲有《臨天發(fā)神讖碑》,篆書七言聯(lián)《心情雜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畫不來》。此作線條圓潤、筆力挺健、氣息高古,篆法已多出己意。此外吳讓之篆書還有許多未系年的作品,多署款吳熙載、吳讓之、讓之吳熙載等。四屏有《梁吳均與朱元思書》、《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按:原作為聯(lián)屏,后人改裝為冊頁)等。對聯(lián)有《度白雪以方睫·干青云而直上》、《茗杯瞑起味·書卷靜中緣》等。橫披《無事此靜坐》。立軸《篆書錄尚書大禹謨句軸》。
關于吳讓之篆書的藝術成就,歷來褒貶不一。吳氏生前其篆書即為天資瑰異的趙之謙所賞譽,曾于《臨嶧山刻石》冊頁中云:“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后近人惟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荄甫(按:荄甫為胡澍之字)。”趙之謙差吳讓之三十歲,兩人未曾謀面,而贊譽如此,足見吳氏篆書在當時書壇的影響。時人楊翰贈詩云:“乞向竹西來菊本,蕭疏清氣滿乾坤。筆枯有韻秋心化,墨影如無古意存。摹研世驚遺老在,求書人識布衣尊。懷寧蟬蛻安吳逝,篆勢蒼茫孰與論?!?吳昌碩《吳讓之印譜》跋:“讓翁書畫下筆謹嚴,風韻之古雋者不可度,蓋有守而不泥其跡,能自放而不逾其矩?!?然吳讓之篆書亦不無微詞??涤袨橛凇稄V藝舟雙楫?說分第六》評吳書:“程蘅衫、吳讓之為鄧之嫡傳,然無完白筆力,又無完白新理。真若孟子門人,無任道統(tǒng)者矣?!?近人馬宗霍《霋岳樓筆談》云“篆體以長勢取姿,如臨風之草,阿靡無力?!?確實吳氏少部分篆書作品稍顯靡弱,但大部分作品剛健婀娜、風韻古雋。批評之辭雖稍顯刻薄,也從側面道出了讓之篆書比完白山人之作姿媚有余而古法不足。但吳讓之篆書所表現(xiàn)的舒卷自如、婉暢多姿的特點完白山人卻略有遜色,故其篆書足以為后世典范。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79.
[2](清)魏錫曾. 吳讓之印存跋,見郁重今編纂,歷代印譜序跋匯編[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3]馬宗霍輯.書林藻鑒書林紀事[M]. 卷第十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0頁。
?。ㄗ髡邌挝唬合剃枎煼秾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