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11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程中,特別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同盟會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同盟會的領導,滿清王朝會多茍延殘喘幾年,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也會延遲幾年誕生。但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同盟會就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最后遭到了改組,“變身”成了國民黨。那么為什么會有此種演變呢?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得孫中山等人不得不對同盟會進行改組?本文我們就來略談一下同盟會“變身”國民黨的原因及其歷程。
關鍵詞:同盟會;領頭羊;變身;國民黨
[中圖分類號]:K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092-01
一、民主革命的領頭羊
中國同盟會成立于1905年8月,由孫中山的倡導下,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成員組成,在東京召開的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章程,確定了由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同盟會的宗旨,推孫中山任總理,黃興任庶務科總干事,并選舉了總部分部的負責人。至此,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有統(tǒng)一的的領導組織,有統(tǒng)一的民主革命綱領。在同盟會成立后中國民主革命的形勢發(fā)展大好,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參加同盟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發(fā)動了萍瀏醴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浙皖起義,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的起義。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同盟會在這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梢哉f同盟會是中國革命的核心力量。
二、不得已的“變身”
同盟會在辛亥革命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武昌起義后的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同盟會經(jīng)歷了分裂,整頓,最后不得不進行改組,和統(tǒng)一共和黨等政團合并,最終變身成了國民黨。為什么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同盟會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同盟會成分復雜,紛爭不斷,極其缺乏向心力。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幾個組織合并而成的政黨,內部人員復雜,地域觀念嚴重、宗派思想等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問題都造成了同盟會的內部的分裂,比如旗幟風波、經(jīng)費風波就很好地反映了同盟會尤其是領導人在許多問題上的沖突。在武昌起義的勝利后,同盟會內部分人士居功驕傲,爭權奪利的思想隨之急劇地膨脹起來,為了取得某種地位,拿原則做交易,以求得立憲派、舊官僚的支持。這種爭權奪利更是導致了內部的分裂,是導致同盟會遭到變身的重要原因。
其二原因是立憲派和舊官僚的瘋狂進攻。辛亥革命不僅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也使立憲派陷入窘境。正如有的立憲派分子所說“今如喪家之狗,無所歸宿,言之氣結?!钡椗傻倪@種狀況并沒有持續(xù)多久,他們很快與同盟會展開了新的競爭。在湖北,湖南,貴州等獨立省份相繼出現(xiàn)了立憲派和革命派爭奪領導權的事件。在輿論上,他們反擊同盟會“執(zhí)政權而家天下”,與同盟會分裂派一起掀起一股解散同盟會的惡浪。
其三個是我國近代的資本主義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導致了我國的資產階級存在著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力量十分有限,在立憲派和舊官僚的進攻下一味的妥協(xié)退讓。武昌起義后革命黨人對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奪權活動喪失警惕,此外,革命黨人既害怕廣泛的發(fā)動人民群眾,又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企圖依靠立憲派的頭面人物的威信來進行有“秩序的革命”。比如:武昌起義成功后,不僅讓舊官僚的代表人物黎元洪當上了湖北軍政府的都督,更有甚者,在舊官僚和立憲派的威脅下,革命黨人不得不交出中華民國的政權,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竊取。所以說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是導致同盟會變身的根本原因。
三、艱難的“變身”之路
辛亥革命結束后,同盟會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是,這個時候孫中山還是比較清醒的,在12月25日他從國外回到上海后,目睹了同盟會分崩離析的局勢后,他提出了要整頓同盟會的主張,并且獲得了同盟會其他領導人的贊同。隨之,為了整頓同盟會,他召開了有旅護各省分會部分負責人出席的本部臨時會議,在本次會議上,改定了同盟會的暫行章程,發(fā)表了新的宣言。孫中山在這次整頓同盟會的努力,從形式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發(fā)生新的轉變。
1919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南北統(tǒng)一的共和國即將成立。人們普遍認為此后中國將會出現(xiàn)像西方那樣的政黨政治。因此,大江南北興起了一股設會組黨的熱潮。3月3日,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本部大會,正式宣布同盟會改組為政黨,以堅持“責任內閣”為中心,圍繞民主共和還是專制獨裁問題和立憲派、舊官僚展開了一系列的斗爭。不久后,張謇,湯化龍等人為了對抗同盟會,聯(lián)絡統(tǒng)一黨,民社,民國公會等五個團體,在5月正式組成共和黨。袁世凱為了加強專制獨裁,打擊同盟會主張的政黨政治,在暗中積極支持共和黨,并且公然破壞《臨時約法》,這就標志著同盟會的政黨內閣的主張失敗。但是,這反而激起了他們實現(xiàn)政黨政治的決心。在1912年的夏天,宋教仁開始主持同盟會本部領導工作,提出要組織一個強大真正的政黨,并通過自由競爭的合法手段,把袁世凱引入憲政軌道,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在這樣的思想的引導下,他們積極地聯(lián)系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等小政團商計合并。經(jīng)過一系列的談判,決定在8月2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宣告國民黨成立。
作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政黨的同盟會,竟然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遭到改組,既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這反映的是實質問題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充分,使得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先天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資本主義不能救中國。唯有依靠新興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中國的革命才會邁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從同盟會到國民黨改組的政治學檢討,李玉,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二期。
[2]、從同盟會內部分歧分析孫中山性格的弱點,楊振華,學術論壇,2003年第五期。
[3]、中國同盟會內部紛爭探析,苑宏光、 秦佳,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