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句法功能角度出發(fā),根據漢韓態(tài)度類形容詞對補足語性質的選擇分出必有補足語和可有補足語。并分別對其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的選擇進行了更細致的分析。
關鍵詞:漢韓態(tài)度類形容詞;配價;補足語;對比
[中圖分類號]:H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121-02
1、漢語二價態(tài)度類形容詞句法組配
1.1、帶兩個必有補足語
這類形容詞要求語義上與兩個必有補足語在表層結構中強制性同現(xiàn)。若不同現(xiàn),將不符合語法。例如:
(1)他對同事的孩子很親熱。
*a他很親熱。
*b對同事的孩子很親熱。
例(1)中的a句缺少對象成分,b句缺少主體成分,它們都是不符合語法的句子。這類句子在漢語里雖然為數不多,但情況較為復雜。我們根據二價AT[1]對主體成分、對象成分和替換框架的選擇限制,考察二價AT帶兩個必有補足語時的句法特征。
1.1.1、對主體成分的選擇
淡薄 淡漠 恭敬 仁慈 忠誠 憤慨 狠毒 殘忍
(2)子女對長輩的責任感很淡漠。
(3)他對老干部很不恭敬。
(4)我們天使般的恩人對我們太仁慈了。
我們發(fā)現(xiàn)與這類AT同現(xiàn)的主體成分都為名詞性成分。這些主體成分可以由第三人稱代詞“他”來充當,“他”可以充當所有AT的主體成分。第二人稱代詞“你”要受一定的句法限制才能表達完整句意。若“你”來充當主體成分,支配它的形容詞前面的程度副詞也要受限制。我們把例(2)的主體成分換做“你”,變成“*你對長輩的責任感很淡漠”雖然句法上是合格的,但這不太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通常我們會加“太……了”形容詞后面的“了”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不論是個體的“他”還是團體的“英荷政府”都可以充當主體成分。有時還可以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對主體成分進行修飾,例如(4)
有的二價AT存在一些兼價現(xiàn)象,雖然它們形式相同,但在句子中顯示的意義及對句法成分、句法格式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例如:
(5)a弟弟跟姐姐很親熱。b弟弟對姐姐很親熱。
(6)a大嫂與二嫂很和氣。b大嫂對二嫂很和氣。
(7)a有個隊友和我非常友好。b有的隊友對我非常友好。
我們發(fā)現(xiàn),例(5)—(7)a句中的AT[2]具有[+交與]的語義特征,它們是雙向的關系,所以連詞“跟”、“與”、“和”前后的名詞性成分即使調換位置也不會影響句子的合格性。這時的AT是一價的。而b句中的AT不具有[+交與]的語義特征。雖然句法形式上允許連詞前后的名詞性成分進行變換,但語義上不合格。只能是前者對后者的態(tài)度,即二價AT。
1.1.2、對對象成分的選擇
和藹 沉著 曖昧 耐煩 兇惡 反感 強硬 悲觀
(8)溫總理對老百姓總是那么和藹。
(9)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特別兇惡。
這類AT對對象補足語的選擇有嚴格的限制,必須選擇有標記的對象成分,對標記詞的選擇也有差異。只選擇“對”、“對于”等前置標記詞。[3]對象補足語必須分布在價載體之前。由于主體成分的間隔,對象補足語可以分布在兩個位置:一個是主體成分前,即句首,另一個是主體成分和價載體之間。帶前置標記詞的對象補足語都可以位于句首。
(10)對遜尼派的鎮(zhèn)壓,美軍尤為強硬。
(11)對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一次性用品,黃大媽很反感。
價載體支配的對象補足語只限制在某人,某事,或某種行為,像無生的某物就不能充當對象補足語。例(8)的“老百姓”我們就不能換成“*溫總理對桌子總是那么和藹”。 對象補足語是某事或某種行為時,多以偏正結構出現(xiàn),例如(9)的對象補足語“中國的侵略”。
1.2、帶一個必有一個可有的補足語
這類的AT雖然語義上與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聯(lián)結,但在句法上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卻是不等值的。因為主體成分有較強的強制性,所以必須出現(xiàn)在表層結構中。而對象成分的強制性較弱,可為結構隱含不出現(xiàn)在表層結構中。例如:
(12)張教授對學生很客氣。
*a對學生很客氣。
b張教授很客氣。
“張教授對學生很客氣”中的形容詞處于飽和價的狀態(tài),兩個補足語都出現(xiàn)在了表層結構中,是個完整的句子。a句中缺少主體成分,是句法上不自足的句子。b句雖然缺少一個補足成分,但在漢語中是成立的句子。全局隱含了一個可有補足語。不論是缺少主體成分還是對象成分,語義上這兩個補足語必須位于價載體之前。
1.2.1、對有標記對象成分的選擇
親切 溫柔 客氣 大方 寬厚 苛刻 粗野 霸道
(13)王阿姨對孩子特別苛刻。
(14)錢部長對下屬很寬厚。
(15)唐國強對妻子十分溫柔。
這類AT都與有標記的對象成分組配,也就是說對象成分的前面需要加前置標記詞“對”或“對于”,否則不成句。而且只能是對某人的態(tài)度。與價載體同現(xiàn)的主體成分也必須是指人的。雖然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都是指人的,但像例(13)(14)中的對象成分 “孩子”、“下屬”不能和主體成分 “王阿姨”、“錢部長”進行位置的調換??疾彀l(fā)現(xiàn)有些AT表示的是從屬關系之間的態(tài)度,即主對從的態(tài)度。像例(15)中的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就屬于平行的關系,這時它們的位置就可以調換。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象成分可以隱含,成為價載體的可有補足語。
1.2.2、對無標記對象成分的選擇
認真 勤奮 刻苦 粗心 公正 努力 用功 謹慎
(16)評委評分很公正。
(17)女排訓練很刻苦。
(18)妹妹學舞蹈很用功。
這類AT一般可與無標記的對象成分組配。這種態(tài)度只能對某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施要求主體成分必須是名詞性的。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對象成分可由動詞性成分充當,以一個降級述謂結構出現(xiàn)。這類AT可以進入以下兩種變換格式。
S1←—→S2
評委評分很公正←—→評委很公正地評分
女排訓練很刻苦←—→女排很刻苦地訓練
妹妹學舞蹈很用功←—→妹妹很用功地學舞蹈
需要注意的是,對象成分雖然有時可用“對”來理解,但很難對其進行介賓化。即使人為的進行介賓化,句子也會顯得不自然。
言語交際中,對象成分根據表達的需要可以在表層結構中出現(xiàn)或隱含。例如:
(19)a陳師傅工作很認真。b陳師傅很認真。
(20)a弟弟學習特別勤奮。b弟弟特別勤奮。
例(19)(20)的a句都處于飽和價的狀態(tài),是一個完整式。而(b)句的對象成分沒有出現(xiàn)在表層結構中,是一個隱含式。從語義的信息量上來看,b句包含a句。例(19)的a句“認真”只表現(xiàn)“工作”上的態(tài)度,而b句的“認真”除了可以表現(xiàn)在“工作”上也可以表現(xiàn)在“學習”上。
2、韓國語二價態(tài)度類形容詞句法組配
韓國語的句子不是只有謂語成分構成,它需要與補足語連結組成完整的句子。這些補足語的格形態(tài)可以由價載體指派不同的語義角色,雖然可以是相同的格形態(tài),但根據價載體指派給它們語義角色的不同,構成不同的句法意義。從配價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形容詞所支配的補足語的形態(tài)和數量,形容詞就不能像以前一樣只能帶一個名詞性成分,而是帶兩個或兩個以上。如果包含可有補足語,數量雖然會更多,但韓國語形容詞的配價研究中不把可有補足語放入句型設置中,只考慮必有補足語的數量。自由說明語也同樣不能成為形容詞的配價成分。因為它不受價載體支配,意義上也沒有聯(lián)系。韓國語的二價AT需要兩個必有補足語。下面我們主要考察二價AT對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的選擇限制。
2.1、對主體成分的選擇
(21)????? ????? ???? ??? ?????.
(22)??? ???? ???? ?????.
(23)??? ????? ?????.
(24)????? ??? ????? ?? ????.
根據韓國語AT的語義特點它要求主體成分必須與它同現(xiàn),而且必須以名詞性短語出現(xiàn)表示態(tài)度的施事。我們在前面提及過“NP-?/?”和“ NP-?/?”它們都可作主格補足語。例(21)中“????? ?????”是“????”的態(tài)度持有者。如果前面加個 “??”表層結構中就會出現(xiàn)兩個類似于主格補足語的態(tài)度持有者。考察發(fā)現(xiàn)“??”只是對這種態(tài)度的評價者,和價載體沒有任何語義上的聯(lián)系。例(22)中的AT“????”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態(tài)度,所以要求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之間形成對立的關系。AT的主體成分都可受冠形詞的修飾,例如(23)中的主體成分“???”可受“???”的修飾。它們可使要表達的內容更具體。例(24)中的“????”是主體成分“?????”的態(tài)度。如果主體成分是長輩時最好用主格形態(tài)“-??”替換“-?”表示對長輩的尊敬,AT“????”也要變成“?????”。
2.2對對象成分的選擇
(25)??? ????? ????? ???? ??.
(26)??? ??? ???? ????? ?????.
(27)??? ??? ?? ????.
韓國語的這類AT一般表示對某件事情的態(tài)度,具有[-述人]的語義特征。AT支配的對象成分可以是某件事情的某方面,也可以是某件事情。例如(25)中對象成分指的是“????”中的“????”這一方面,也可以是其它“??”。但是我們不能刪略“????”而直接說“?????”這是不合格的句子。例(26)“????”是對某方面的行為上表現(xiàn)的態(tài)度。例(27)中的“????”是對某個事情的態(tài)度。這類AT還包括????,????,????等。
(28)?? ???? ?? ??? ???? ?? ????.
(29)???? ?? ???? ????.
(30)?? ??? ????? ? ??? ????.
上例的AT一般表示對某人的態(tài)度,具有[+述人]的語義特征。價載體指派與事的語義角色。對象補足語的格形態(tài)不僅僅只有一種“-??”,還有“-??”、“-??”、“-?”的格形態(tài)。但是它們在使用上還是存在一些差別的。像“-??”常用在口語中,在對人時可以和“-??”通用。例(28)中的對象成分就可以換做“??”,但如果是對某個動物時“-??”就比“-??”用得更自然一些?!???”相對于“-??”和“-??”受的限制比較多,一般可作動詞的與格補足語,AT中很少用這個補足語。如果對象成分是主體成分的長輩,例(30)中的“-??”可替換為“-?”表示尊敬。但總體來說,AT的對象補足語多由“-??”充當。這類AT還包括????,????,????,等。
3、小結
通過以上對漢韓態(tài)度類形容詞的句法功能分析。我們可對比出以下幾個異同點。
1、漢語的二價AT可分為帶兩個必有補足語和一個必有一個可有補足語,再根據它們對主體成分和對象成分的選擇細分出更多的小類。而韓國語AT都是二價的所以只考慮帶兩個必有補足語時的情況,從而分出了更多的小類。漢韓AT的主體成分都由施事充當。漢韓AT對主體成分的選擇上都是表人的,可以由代詞、名詞充當,也可以是個體或團體等等。但是韓國語對主體成分的格形態(tài)的選擇上,易出現(xiàn)難以辨出主體成分的問題。
2、漢語二價AT對對象成分的選擇會涉及有標記無標記的問題,而韓國語里就沒有這種限制。漢語AT根據對對象成分的選擇可分出對人的態(tài)度還是對事或對某行為的態(tài)度,從而分出更多的小類。帶兩個必有補足語時的對象成分可通過標記詞來表示對人對事或對某行為??蓭б粋€必有一個可有補足語時對象成分就分為有標記和無標記的,有標記時只能是對人的,而無標記是只能是某種行為的態(tài)度。韓國語的AT對對象成分的選擇,直接根據格形態(tài)“NP-?/??”來表示對人還是對事。對象補足語是“NP-?”時可以對事或某行為,“NP-??”時只能是對人。從這點上看,漢語中對象成分如果用標記詞對人對事或對某行為都用一個“對……”或“對于”來實行介賓化。而韓國語對人或對事有很明確的格形態(tài)來加以區(qū)分。
3、韓國語的對象補足語的格形態(tài)可以有很多種形態(tài),但“NP-??”使用率最高。漢語的“對……”也是最常用的標記詞。韓國語的對象成分如果是長輩時還要用敬語的格形態(tài)替換,而漢語里沒有這種特征。
注釋:
【1】本文使用的AT表示態(tài)度類形容詞。
【2】譚景春(1992)在《雙向和多指形容詞及相關的句法關系》中指出它們是雙向形容詞和多指形容詞的兼價現(xiàn)象。
【3】有標記對象補足語的分布與標記詞有關,有的有標記對象補足語只能位于價載體之前,有的可以位于價載體之后。我們把前者中的標記詞稱之為前置標記詞,后者稱之為后置標記詞。
參考文獻:
[1]、崔奉春.朝漢語詞匯對比[M].延邊大學出版社,1989
[2]、金文植.漢韓表情緒形容詞對比[D].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利奇.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4]、李熙升編.???國語辭典[A].韓國:民眾書林出版社,1993
[5]、劉丹青.形名同現(xiàn)及形容詞的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7,(3)
[6]、柳英綠.朝漢語語法對比[M].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
[7]、邱天.現(xiàn)代漢語雙價形容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6
[8]、譚景春.雙向和多向形容詞及相關句法關系[J].中國語文,1992,(2)
[9]、張國憲.有關漢語配價的幾個理論問題[J].漢語學習,1994,(4)
[10]、張國憲.論雙價形容詞對句法結構的選擇[J].淮北煤炭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11]、張國憲.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
[12]、鄭懷德,孟慶海.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A].商務印書館,2003
[13]、???.?? ???? ??[M]. ??,2005
[14]、???.??? ???? ???? ??[M].??,2011
[15]、???.??? ??[M].?????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