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的立意能力,也就是學生在作文前根據(jù)題目的要求,進行審題,然后確定自己作文的思想核心以及思想高度的能力。立意的高低,是衡量一篇作文質量之高低、價值之大小的關鍵。而立意的深淺,又取決于學生思想的高低;學生思想的高度決定于學生的視野;視野的寬闊,又會使學生更深入全面地思考問題。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之所以歷久不衰,受人歡迎,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了高人一籌的立意。所以,寫文章要先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意。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立意能力呢?
作文中的“意”,來源于生活,就是我們在作文過程中,對生活中的事情進行具體的感知、體驗和理解,然后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逐步形成明確的思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平時上語文課時,注意訓練學生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多觀察、多思考,當一種社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當熱點時事新聞發(fā)生時,要多去思考一些為什么。尤其中學生年齡的特點和心理的需求,使他們都渴望成長,渴望思想的成熟,渴望使他們的生命變得厚重,所以,他們很想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很想擁有自己的新穎獨到的見解,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總想去議論。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引導,一方面讓學生積累了作文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啟發(fā)了學生的思想,提高了學生大腦的反應能力,使學生的思想真正動起來,更重要的是長此下去,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會變化,思考問題的深度會加深,作文時就能很快地在審題選材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獨到新穎的“意”?!氨鶅鋈?,非一日之寒”,這就需要教師做艱苦細致的長期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的習慣。
例如,今年西南發(fā)生旱災后,溫家寶總理到74歲村民王順生家里去,正碰上王順生在水窖打水,總理走過去拎起繩子也打上來一桶,看到水很清,總理滿意地點點頭。王順生老伴走進屋倒茶水,總理微笑著婉拒:“我們不能喝你的水,運來一點水不容易?!笨吹竭@個新聞,就在課堂上講給大家聽,順勢問學生:“總理為什么要婉拒村民的一碗水呢?是嫌碗不干凈嗎?不是,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總理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疾苦,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他深知一碗水在大旱之年對于災民的價值。所以總理的婉拒是對災民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的珍惜?!边@樣的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提高,視野一定會拓展。
再如,濟南軍區(qū)飛行員馮思廣,駕駛的飛機發(fā)動機在空中停車,指揮員命令跳傘,但在這時,馮思廣和他的戰(zhàn)友心里想的是:飛機前下方不遠處,就是一大片居民區(qū)和夜市。如果不改變飛行軌跡,后果不堪設想。生死關頭,馮思廣和他的戰(zhàn)友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他沒有立即棄機跳傘,而是改變了飛行軌跡,等避開居民區(qū)才實施跳傘,因錯過跳傘的最佳時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講了這個感人的故事,筆者就問學生:“馮思廣不珍惜生命嗎?不是,他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是珍惜他人的生命,是對生命的尊重。他的這種精神境界鼓舞著許許多多的人,他是一個高尚的人、偉大的人、純粹的人!”這樣,學生不會僅停留在就事說事這個層面上,遇到什么問題都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性的分析。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知識不斷積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作文立意自然也會深刻了。
要求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也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平時可利用語文課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彼裕囵B(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為此,筆者在班上就戲劇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小小的講臺,表演戲劇《威尼斯商人》。學生在下面作了精心的準備,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幾個角色上講臺表演了。當時筆者就想,講臺很小,角色很多,表演時肯定擠成一團。沒想到表演時的效果出乎意料。角色的安排、人物位置的站定、角色語氣的模仿,使得小小的講臺一點都不顯得擁擠,相反給了人很好的視覺享受。不管是參與表演的學生,還是當觀眾的學生,當時的情緒都很高昂。如果不去引導,大家的鑒賞可能只停留在表演得好上。筆者讓學生隨意站在講臺上,這時有的同學擠到一起,一下子講臺上就顯得重心轉移,朝一邊傾斜,筆者讓學生進行比較,效果天壤之別。此時問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大家異口同聲說:“因為參加表演的同學在下邊經(jīng)過了精心的策劃,刻苦的訓練?!庇纱耍P者就啟發(fā)學生,任何事只要我們用心去想、用心去做,總會在有限的條件里尋求出最理想的結果。
學習了《背影》一文,學生從文中讀懂了愛。為了使學生學完這篇文章后把收獲的感動能化為實際行動,能夠學會感恩,筆者留了一個課后的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給父母洗一次腳,讓爸爸媽媽談談自己的感受,并把這種感受寫出來。作業(yè)收了上來,家長很感動,也寫得很認真,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變得懂事了。認為教師的做法很好,既教會了學生怎樣去感恩,也讓家長認識到平時對孩子管教上的不足,做家長的只是習慣于給孩子做什么,而忽略了對孩子的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一次讓學生親自動手做的作業(yè),勝過教師多次口頭的教育,事半功倍。
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作文立意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具備了這個能力,作文的布局、語言的表達都會迎刃而解。畢竟,作文是一種能力,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知識的積淀,只有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才能做到厚積薄發(fā),寫出有深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