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時,都城廣州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海外貿(mào)易尤其紅火。一些大商人,甚至包括南齊政府,常年派商船往來于東南亞,將絲綢、瓷器運出去,把香料、珍珠帶回來,一進一出,利潤高達二三十倍。
海外貿(mào)易不僅讓政府和商人受益,也讓官員的腰包迅速鼓起來。在《南史》和《南齊書》中,常常能看到廣州官員三年任滿,回去大買豪宅的壯觀景象。
常識告訴我們,官員的油水只能算毛利潤,因為他們還有成本:向上級官員進貢。換句話說,下級官員需要把部分貪污所得上繳給上級官員。南齊官員也不例外,不過比較變態(tài)的是,他們除了要給上級官員分成,還要給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也就是皇帝分成。
南齊孝武帝劉駿就很明確地下了一份紅頭文件:凡在廣州擔任二千石(刺史級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以上官職的,任滿之后必須上報財產(chǎn),并把財產(chǎn)的一半送給皇帝,誰送得多,誰就能升官,如果一點兒不送,那就等著卷鋪蓋吧。劉駿的意思很清楚:廣州外貿(mào)很火,做官油水大,高官油水更大,你們撈油水我不管。但是一定要把撈來的油水分一半給我,同時我也不虧待你們,誰分我的油水多,我就給誰大官做。
劉駿這條政策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激勵官員去貪更多的錢,同時也避免官員把貪來的錢不聲不響全裝進自己的腰包。而且,官員都上進,為了做更大的官,他們會主動給皇帝分成的。
當然,南齊也有清官。劉駿在位時,有個廣州刺史叫王琨,此人不貪一分錢,為了保住官位,每年進宮述職都把工資的一半塞給皇帝。要知道,南齊俸祿只相當于東漢時的三分之一,官員工資是很低的,王琨把一半工資送給皇帝,剩下的錢夠他養(yǎng)家糊口嗎?估計很難。要不是王琨祖上有錢,他本人又娶了富家女,說不定早就要挨餓了。由此可見,做清官也是需要本錢的。
(摘自《百家講壇》圖/李玉明)